战胜摩罗天子之后,释迦菩萨端坐于菩提树下,潜心禅修。在去除了贪、嗔等不善心所之后,菩萨同样去除了痴心所。
由于过去世布施、持戒、禅修等善行所累积的强大巴拉密,释迦菩萨以慧力掀开遮蔽住涅槃的五盖,进而在满月之夜的破晓时分修习发展了无上观禅。
透过无上观智的进展,菩萨觉悟成佛。该过程简述如下:当菩萨观察这些轮围世界的众生及他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状态的时候,他了知到,
无论有多少数量庞大的众生,都可以归结到十二缘起之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和死等苦。
当菩萨了知轮围世界的众生在三种状态之中的流转,他以这十二缘起作为观禅的目标,从无明一直观到生、老与死。将十万个轮围世界的观禅目标加起来乘以12,一种有一百二十万种目标。
就像一个人将茂密缠绕的枝条砍断清除,又如一个人将宝剑以磨刀石不断砥砺,菩萨为了清除1500种烦恼之缠绕,不断的用四禅之力砥砺观智(慧),来观照种种目标的无常、苦、无我。
对缘起的观禅提升无常、苦、无我三种智慧,一共升起360万种智慧。在成佛之前,顺序、倒序地观察缘起,是每一位菩萨的必经之路。
和以前的菩萨一样,我们的释迦菩萨也同样以这两种顺序思维缘起,威力直达于一万个轮围世界构成的生命之海的边界。
正如所有的菩萨一样,菩萨因为反思十二缘起,而开展360万种金刚智慧。之后,他进入第四禅定,如此做是为了用禅定的力量来敏锐观智。
进入第四禅之后,他出四禅之定,开始进入更高的观智——生灭随观智。需要指出的是,菩萨很容易就实现了更高的观智。
因为他在过去佛的时期曾经出家,进入僧团学习三藏和修习观智,直达生灭随观智、坏灭观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行舍智,所以这些观智很容易开展出来。
正如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回到自己房子的屋檐下,他不会稍作停留而是打开门直接进入一样,菩萨也是没有停留的一个接一个的实现更高等级的观智。
他清除了无明和痴的干扰,通过遍作、近行、随顺这三种智的功能,彻底了知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四种圣谛。
在驱除了遮蔽真实法的无明的乌云之后,菩萨看清真实法,如同在无云的夜晚看清明亮的月亮一般清晰。
菩萨因为获得了入流道果,而放射出强大的智慧之光。同时,因为种姓智的升起,菩萨从凡夫步入了圣者的行列。
虽然入流道智只升起一次,并只持续一个心识刹那就停止。这之后升起了三个速行心,推动入流果心的升起,以及省察诸法的省察智的升起。
随后,是菩萨的心流进入有分。由于取得了入流道智,菩萨的心流完全去除了身见、戒禁取、疑这三种烦恼结。这些烦恼结,以后永远不会在菩萨的心流中升起。
取得了入流道果之后,菩萨思维入流道、入流果和它们的目标——涅槃。省察被入流道心摧毁的邪见,以及剩下尚未被摧毁的邪见,这个过程称为五种省察智。
在通过五种省察智,省察了入流道、入流果和它们的目标涅槃,以及已经被圣道所摧毁的烦恼及还剩下的烦恼之后,菩萨继续培育观智,很快证得了第二圣道——一来道、果。
通过一来道心,释迦菩萨去除了粗重的烦恼结,如感官欲望和嗔恨。从而菩萨心流中的贪与嗔,被慧火彻底燃烧着。
在通过五种省察智,省察了一来道、一来果和它们的目标涅槃,以及已经被圣道所摧毁的烦恼及还剩下的烦恼之后,菩萨继续培育观智,很快证得了第三圣道——不来道、果。
通过不来道心,菩萨去除了细微的烦恼,如欲贪和嗔恨。从而菩萨心流中的欲贪与嗔,被慧火彻底地燃烧干净。这些欲贪和嗔恨,是由过去心流中的习气所带来的倾向。
在通过五种省察智,省察了不来道、不来果和它们的目标涅槃,以及已经被圣道所摧毁的烦恼及还剩下的烦恼之后,菩萨继续培育观智,很快证得了第四圣道——阿拉汉道、果。
通过阿拉汉道心,菩萨彻底去除了所有的烦恼,如色界贪和无色界贪、慢、掉举、无明,也去除了所有过去世习气的痕迹。从而在菩萨的心流中,已没有了1500种类别的烦恼及过去的习气和七种随眠。
在通过省察智的速行心,菩萨省察了阿拉汉道、阿拉汉果和它们的目标涅槃,以及已经被阿拉汉圣道所摧毁的所有烦恼。
共有十九种省察智:入流道升起的五种,一来道升起的五种,不来道升起的五种,阿拉汉道升起的四种。这十九种省察智,成为解脱智的属性。
在证得阿拉汉圣道之后,菩萨不再有烦恼存在,从而也就无须再省察烦恼。于是,只有四种省察智在阿拉汉道果之后升起。
菩萨在证得阿拉汉道智之后,立刻就证得了阿拉汉果智;而一切知智,也随同此阿拉汉道智一同生起。他的心流,现在是非常清澈的正自觉者的状态。
于是,他在三界之中证悟了四圣谛、四种无碍解智,也证悟了只属于佛陀的六种独一无二的智慧:大悲智、一切知智、知有情意趣意向智、双神变智、知有情上下根性智、无碍智。
同时,他也拥有了组成佛陀的十八种素质和四种无畏,以及如来十力。人们尊称他为果德玛佛陀(释迦牟尼佛)。随后不久,黎明来临。——摘自《大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