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般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灵魂,是永恒不死的,这是常见。佛陀要我们舍离常见和断见,采取中道。 如何才能采取中道呢?而我们承认人如果没有解脱的话,还要继续在六道中轮回,就表示还有一个灵魂的自我,这不就是常见吗? 在汉译《杂阿含经》里谈到八圣道分可依世间与出世间的内容加以说明。可否请禅师略为解释? 答:中道就是八圣道分。世间的八圣道分,包含在证悟圣道之前的戒、定、慧三学里;而出世间的八圣道分,就是四种圣道智。 在世间的八圣道分当中,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定学;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 所以,当你修行止禅时,就是在培育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三项圣道分。 当你修行观禅时,就是在培育正见和正思惟,这二项圣道分。 八圣道分的第一项,就是正见。什么是正见呢?正见就是正确地了解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什么是苦谛呢?五取蕴就是苦谛。当你修行色业处与名业处时,就能够以观智,来见到你和其它一切众生,都只是由名色或只是由五蕴所构成的,根本没有所谓的‘我’存在。 在这个阶段,你了解到什么是苦谛,并且能以这种正见,来暂时去除身见(萨迦耶见)。 观照名色法之后,你可以进一步修行缘起,缘起法就是集谛。 你能够见到,一组过去因造成一组现在果。过去因只是名色而已,现在果也只是名色而已,因此,只是名色造成名色而已。 当过去的因在生灭时,它们不会想着:“借着我们的生起,让某某果报生起吧。” 现在的果,也不会想着:“假使某某因生起的话,我们就要生起。” 因与果,只是依据固定的自然法则而生灭。因,不需要作任何努力,来使果生起; 当因发生之后,果,也不需要作任何努力,就能够生起。 当因缘条件成熟时,由于因的发生,就造成果的生起。 因,是无常、苦、无我的;果,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过去没有我,现在也没有我。 所以,无我的法则与生死轮回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 当你修行缘起法时,必须观照到,从过去世到未来世的名色相续流。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断见。 你必须修行到,能够照见所有的名色法,当下生起,当下就灭尽。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常见。 你必须能够照见,所有的名色法,都是由它们自己的因缘所造成的。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无因见。 你必须能够照见,诸因缘产生它们各自的果报。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无作用见。 因此,这种缘起的正见,不但能去除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疑惑,而且能去除种种邪见。 然后,你就能进一步修行真正的观禅,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缘,为无常、苦、无我。 如此修行时,你能够暂时去除烦恼,这是世间的灭谛。 与观禅心同时生起的心所当中,智慧心所就是正见;寻心所就是正思惟;精进心所就是正精进;念心所就是正念;一境性心所就是正定。 再者,在禅修时你必须持戒清净,所以你也具备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些是世间的道谛。 当你修行到生灭随观智时,就能够见到未来证悟阿罗汉果及般涅盘的情形。 例如:你也许会见到,下一世你将在二十岁时证悟阿罗汉果,在六十岁时证入般涅盘。 如此,你就能见到,在你二十岁证悟阿罗汉果时,所有的烦恼全部灭尽; 并且能见到,在你六十岁证入般涅盘时,所有的名色也都灭尽。这种灭尽,也是世俗的灭谛。 当你证悟了,以涅盘为对象的道智时,所有八圣道分都存在道心之中:领悟涅盘是正见;将心投入涅盘是正思惟;忆念涅盘是正念; 努力领悟涅盘是正精进;一心专注于涅盘是正定;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圣道分,则执行持戒的作用; 圣者即使在梦中,也不会违犯五戒之中的任何一戒,这些是出世间的八圣道分。 证悟须陀洹道之后,最多再经过七番生死,就能证得最后的解脱,这是出世间八圣道分的效益; 而世间八圣道分的效益,就是能导向证悟出世间的八圣道分。 问:为什么舍利弗与目犍连的阿罗汉道与上首弟子的觉智相应,而婆酰的阿罗汉道只与大弟子的觉智相应? 答:就证悟阿罗汉果这个方面来说,他们都是相同的。然而,正如佛陀在《中部.个别经》中所说的: “舍利弗尊者,具有高超的智慧、广大的智慧、可喜的智慧、快速的智慧、敏锐的智慧和通达的智慧。 他能够用数千种方式,来理解和解说佛陀所开示的一首简短偈颂。他能够详尽地了解,每一种名法及每一种色法。 他甚至能计算出,在同一时刻,降落在整个印度的雨滴数目。就智慧而论,在佛陀的弟子当中,没有人比得上舍利弗尊者。” 至于目犍连尊者,他在佛陀的弟子当中,是神通第一的阿罗汉。婆酰,则是最快证悟阿罗汉果的人。 佛陀也是阿罗汉,但是,他能以他的一切知智,来了知所有他想知道的事情;一切知智,是只有佛陀才具备的智慧。 问:请问禅师,无我与空,是否在层次上有所不同? 答:在《法句经》中,佛陀开示说:“一切法无我”。这里的一切法,指的是有为法与无为法。 有为法,包括了所有的名色法;而无为法,就是涅盘。 当禅修者修行观禅,体验名色或五蕴为无常、苦、无我时,他才开始了解什么是无我。 当他证悟道智与果智时,他就会进一步了解到,涅盘也是无我的。 至于空,它的意义比较广泛。例如:在《中部.小空经》里,佛陀说: “当比丘居住在森林时,他对森林的想,是空去大象、牛、驴、金、银、男女群众集会的。 当比丘修行地遍时,他对地的想,是空去森林的。当比丘修行空无边处定时,他对无边虚空的想,是空去地想的。 至于其它更高的无色界定,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理解它们的空。 当比丘在修行观禅时,他的想,是空去常、乐和我的。 当比丘证悟涅盘时,他就见到了真正的空:因为涅盘,空去了名法与色法,空去了常与我,空去了贪、嗔、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