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阿毗达摩论师以芒果的比喻,来形容‘无我’的心路过程。这比喻记载于《殊胜义注》,但无吃芒果之后的部份。
后来的传承,如《阿毗达摩义广释》,再加上吞芒果及倒回去睡觉,来个别地形容彼所缘与再沉入有分心。
此譬喻如下:有个人,盖着头睡在一棵芒果树下。其时,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里。
被声音吵醒之后,他张开眼看看,伸手取该芒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给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过后,他再倒回去睡觉。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树下,就有如有分心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则有如所缘(目标),撞击根门,如:耳门与眼门。
被声音吵醒,即有如五门转向心,转向这个目标(所缘)。张开眼看看,即有如眼识在执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该芒果,有如领受心领受目标。
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目标(所缘)。嗅一嗅它,则有如确定心,在确定所缘。吃掉芒果,即有如速行心,在体验目标的滋味。
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就有如彼所缘心,取速行心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所缘)。那人过后再倒回去睡觉,则有如再度沉入有分心。
应当注意,在这整个的心路过程发生时,是毫无自我的!没有所谓在其背后的永恒体验者,或内在控制者,或在心路过程之外的‘识知者’。
刹那生灭的诸心本身,已完成了一切识知应有的作用,而识知过程的互相配合,是源自因果缘起的法则。
在心路过程里,每一心皆依照‘心之定法’而生起。它依靠各种不同的缘而生起,这包括前生心、目标、六门、依处色法。
某个心在生起之后,它在心路过程里,执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后,它会即灭尽,并成为下一个心的缘。
摘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