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举个善与不善的,身业行为的例子来讨论。这个例子,是针对东南亚所谓佛教徒里常见的错误做法。
假设说有个男人想要发达,一个容易发达的方法就是偷盗。但他是佛教徒,持守第二戒。所以,他请代理商办理去外国工作的合约与工作许可证。这花了他不少钱,但他还是付了,因为他的动机是要合法地赚钱:善业。
过了几年之后,他带着一大笔钱回来,用那笔钱做生意,来使自己富有与安稳。他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他正当合法地赚钱的业,可能在今世产生果报,使得他生意成功。
如果创业失败了,他可以再出国,但他不会失去自尊,也不会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他累积的也只是善业。这种行为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而另一人,则透过代理商去外国工作,但并没有合法的合约与工作许可证,例如假称自己是学生去到该国。他的动机是要不合法地赚钱:不善业。
他不在国内偷盗,而是在外国偷盗。在外国,他获得高薪,因为他不需要付社险费及税金,但是如果被政府逮捕,他将会被关进监牢,也可能被罚许多钱,然后被驱逐出境。
但他也可能躲过外国政府的驱逐,而带着一大笔钱回来,用那笔钱做生意,来使自己富有与安稳。他的创业可能会成功,也可能失败。
他在外国工作时,每天破第二及第四条戒长达几年的业,可能在今世产生果报,使得他不能在生意上有所成就。无论他怎么努力,他的钱逐日减少,最终他又再负债。
过后,他可能会再去外国,但他已经失去了自尊,也失去了别人对他的尊敬,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不善业。
由于他已经培养了犯罪的心,他可能再行偷渡,再去外国做不合法的工作,继续造作偷盗的不善业。这种行为的恶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认为业报法则会尊敬优异的国家与国籍等,是世界性的错误见解。因此,那些自称善良与诚实的人很快乐地欺骗外国人,向他们征取高收费与高价钱等等;这是常见的现象。
也有些自称善良的人很快乐地投掷炸弹,杀死外国的无辜人民,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再看一看游客在外国的行为:他们非常快乐且鲁莽地走进庙宇及寺院,只穿着不得体的短裤等,大声喧哗,对一切东西与人乱拍照等等,对当地的人民与习俗完全没有恭敬心。这种行为的不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让我们再举一个善与不善的语行来讨论,譬如说阿谀谄媚。阿谀谄媚是下等的伎俩,是为了取悦小心眼的人。但近些年来这已成为令人尊敬的事,现代心理学鼓励采用它,来对治自卑这一种现代病。
其结果是更加虚荣(政治认为正确的用词是敏感),其根源是我慢。因此,在政治的角度上,说‘我仰慕您的…’‘我真诚地希望您…’等等,在一切时候被认为都是正确的。
但这种话并没有诚意,跟绮语一样,这对说者与听者来说,都是没有尊严的:这是不善业。这是小心眼的生意人、官员与政客的言语:他们透过阿諛諂媚来寻求帮助,也受到阿諛諂媚而被取悦。
如今,佛教信徒阿谀谄媚比丘,也变得非常普遍,因为他们要获得他的认同,要他认为他们是非常好的佛教徒。
他们不真诚地修行佛陀的教法,反之浪费珍贵的嘴去说虚荣的话,导致失去了自尊,以及失去了比丘与其他人对他的尊敬。这种行为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又有一些佛教信徒,每个星期都持守布萨八戒、聆听佛法开示、发问、互相讨论佛法,以及立刻实践所学之法。
他们的言语受到想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与行为、增长自己的善业的善欲驱动。这种信徒善用自己珍贵的嘴,获得自尊及比丘与其他人对他的尊敬。这种行为的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透过戒禁不善的身、语、意作为,我们确保自己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要在佛法中成长,我们必须做得更多。我们不只是需要戒禁恶法,还需要培育善法,要多造福行。
佛陀在《增支部.福行事经》中,解释有三种福行事:一、布施,二、持戒(五戒与八戒等等),三、禅修(止禅与观禅)。
布施是第一种福行事,但它不是佛教独有的。在全世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有智者明白布施的价值。
虽然布施并非是使人成为佛教徒的因素,但它却是基本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时候,我们布施生活的四种必需品(资具):衣、食、住、药。
如果没有这四种生活的必需品,就不可能修行其他两种福行事:持戒与禅修。在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穷困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变得不道德。
由于邪见,他们不了解他们会穷、变得落魄,是因为他们过去世的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也就是说,他们永远无法脱离这种刻板的生活。
然而,如果我们进行布施等善业,布施出四种必需品,我们确保自己将会获得它们,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利益。
佛陀在《相应部.施与经》里解释:透过施与食物,人们施与体力;透过施与衣物,人们施与美貌;透过施与交通工具,人们施与方便;透过施与灯火,人们施与视觉。施与住所者是一切施者。
如果没有体力,我们不能获得任何成就;如果没有体力,我们不能培育禅那或观禅。这就是释迦菩萨舍弃折磨身体,开始摄取食物的时候所体悟的。
为了让心能够善于作业,他了解它需要获得健康的身体的支助。例如《中部.大真实经》里,佛陀描述当他还是未开悟的菩萨时,最终体悟绝食与折磨身体不能导向证悟,但禅那则能导向证悟。
然而,他也了解,不能以如此极度瘦弱的身体来证得禅那。‘或许我应该吃一些硬食、吃一些饭与面包…当我吃了硬食,恢复体力之后…他证得各种禅那,再以它们作为工具而成为佛陀。’
佛陀也认为美貌是重要的,因为人们比较倾向于喜欢与尊敬美貌的人。只要不是奢侈,交通方便也是需要的,这也是因为在没有过多的不适之下,心比较适合作业。
布施也有一些现世的果报。有一次,有一位大施主狮子将军问佛陀,布施是否有当下可见之果。
佛陀解释这有五种:1.施主对许多人来说很亲善。2.善良的智者与他交往。3.他获得美誉。4.无论前往哪一种聚会,无论是皇族、婆罗门、平民或沙门的聚会,他都信心坚定地前往。5.他投生到善趣、天界。
对于这一点,狮子将军说:尊者,对于这些果的其中四种…我不是因为对世尊的信心而相信,因为我知道这些事…
狮子将军透过自身体验知道:他对许多人来说很亲善,善良的智者愿意与他交往,他拥有美誉、他拥有自信与自尊。
然而,对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则说:我不知道这一项,关于这一点我是透过对世尊的信心而相信。
佛陀也解释,居士透过布施而不乖离正法,诸阿罗汉先对这些慷慨的施主发慈悲心,先拜访他们,先接受他们布施的食物,以及先向他们开示佛法。
当然,在四种必需品当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因为食物就是生命的必备条件。有一次,佛陀向一位名叫苏巴瓦莎的女居士,解释布施食物的利益:
苏巴瓦莎,布施食物的圣女弟子,布施四种东西给受者。是哪四种?1.她布施生命。2.她布施美貌。3.她布施快乐。4.她布施体力。
再者,透过布施生命,她得以享受生命,无论是作为天神或人;透过布施美貌,她得以享受美貌,无论是作为天神或人;透过布施快乐,她得以享受快乐,无论是作为天神或人;透过布施体力,她得以享受体力,无论是作为天神或人。
再者,对世俗成就及正法成就来说,生命、快乐与体力都是重要的原因;当然美貌也有帮助。虽然了解布施的业报很大,且当下可见是很重要的,但最好不要执着业报地布施。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及一群在家弟子拜访佛陀时,佛陀就解释了这一点。《增支部.布施大果经》谈到:当时,那些在家弟子持守布萨八戒,请求舍利弗尊者带他们去见佛陀,以便能够听闻佛法。
舍利弗尊者问佛陀,为什么有人的布施能带来大果报,而有人所作的同样布施,却不能带来大果报。佛陀解释,那是根据我们布施时的动机,接着解释各种不同的动机。
1.布施时,我们想:以后我将能够享受这个!(我们的动机是业报。我们布施是为了考试及格、生意更好、彩票中奖,或是为了投生到更高的生命界。)
2.布施时,我们想:布施是好的!(我们知道布施是善行,也希望累积善业。)
3.布施时,我们想:以前我的父亲、我父亲的父亲这么布施;我不应该让这古代的家庭传统断层!(我们尊敬圣洁的传统。)
4.布施时,我们想:我煮食,这些出家人不煮食。如果我这煮食的人不布施给这些不煮食的人,那是不对的。(我们尊敬比丘众的戒律,知道如果比丘众去买、种及煮自己的食物,他们就无法好好地修行。)
5.布施时,我们想古代的圣贤如何接受供养。我们恭敬地想起,在还没有腐败之前的古代婆罗门是依靠供养存活的。
现今,我们也可以忆念佛陀本身及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大弟子出外托钵,依靠智者的供养而活。
6.布施时,我们想:透过我这项布施,心将会变得宁静,喜悦将会生起。(我们的动机是要心清净,以协助我们禅修、实践佛法。)
可见在这些想法当中,只有第一种是与业报有关。虽然对业报法则充满信心地布施很重要,但也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可以执着业报地布施,因为这将会带来最差的果报。
这是因为我们的动机不纯净:我们布施可说是为了获得回报。这就好像是在做生意:‘如果你付我那个的话,我将会给你这个。’这不太好。
正如佛陀解释,当我们想着其果报地去布施,我们获得最少的福业,投生到最下一层的天界,拥有最短的寿命。
然而,其余的五种想法一个比一个清净,能导致投生到更高的天界,拥有更长的寿命。因此,最后一种布施(以令心宁静的想法来作的布施),导致投生到最高的欲界天,以及拥有最长的寿命。
然而,佛陀解释,我们最终都会从天界上掉下来,再次遭受投生为人的痛苦,再次遭受老、病、死的痛苦。对于第七种布施来说,这是不会发生的。
但这只有在我们培育了持戒与禅修这两种福行事,以及拥有足够的止观力量,来取布施作为禅修目标以证悟涅槃时才可能办得到。在这种情形里,我们布施是为了‘提升心、装备心’。
以这上等的动机来布施,我们将会投生到梵天界,不再回来欲界。这是将会在梵天界证入涅槃的阿那含圣者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