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其一生中的教法里,以种种方式一而再地,赞叹阿罗汉果为佛法文化的最高成就。
例如他说:“因此,诸比丘,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智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梵行生活的目标、心材与终点。”
再者,对于其文化不以阿罗汉果为目标的比丘,佛陀称之为愚人。佛陀是这么说的:“诸比丘,这六法导致正在学习的比丘失败。是哪六者?乐于活动、乐于说话、乐于睡觉、乐于群体、不防护根门、食不适量(吃太多,例如在下午与晚上用餐)。”
这种比丘是在退步。佛陀解释,这种没有文化的比丘,不能够朝向正见进展。
现在,或许我们已经能够明白,我们会认为保持远离社会的比丘对社会没有利益,是因为我们对世间的贪爱(贪欲),因为怀疑(对佛陀的证悟及其言之可靠性没有足够的信心)。
当然,也因为我们无明:没有佛教文化。这是为何这些错误见解,是源自于佛教以外的文化。
跟一切见解一样,这种现代见解在佛陀时代已经存在。有一次,有一位名叫商哥拉瓦的婆罗门告诉佛陀,婆罗门众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因为他们实行祭拜,也使得别人这么做。
但是商哥拉瓦说:“乔达摩大师,从这家或那家出家的人,舍离俗家而出家,只驯服一个我,只止静一个我,只带引一个我达到涅盘,他出家只是为了一个人修福的修行。”
对此,佛陀解释,在这世间出现了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知、人之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佛陀、世尊。
佛陀说:“来吧!我修习及以智慧了知此道此修行,我透过它们示知梵行生活的无上法。你也来修行吧!以便你能够修习及以智慧了知梵行生活的无上法,以及安住其中。”
无上法便是涅盘,安住于其中则是指安住于了知涅盘的果定。因此,佛陀解释,佛陀所教是的朝向涅盘。
“如是此师教法,他人亦为了它而修行。再者,有许多百、许多千、许多百千这样的人。婆罗门,现在你怎么想?既然是如此,他出家只是为了一个人修福的修行,还是为了许多人修福的修行?”
“不,乔达摩大师,那是为了许多人修福的修行。”接着,商哥拉瓦告诉佛陀,在以前(当僧团比较小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比丘显现神通,但现在则相反。
对此,佛陀解释三种奇迹:神变通奇迹、他心通奇迹、指导(教诫)的奇迹。神变通是在水上走、飞行等,这是用身体来显现的奇迹。他心通则是用心来显现的奇迹:这两种奇迹都是透过培育禅那来达到。
解释这两种奇迹后,佛陀解释指导的奇迹:“在此,有人如此指导:如此运用你的心,不要那样运用你的心;如此作意,不要那样作意;舍弃这个;证得这个及安住于其中。婆罗门,这称为指导的奇迹。”
这时候,佛陀问商哥拉瓦,他认为哪一种奇迹最好。商哥拉瓦认为它们都很好,但指导的奇迹则是最好。接着商哥拉瓦问佛陀,除了佛陀之外,是否有任何比丘拥有这三种奇迹。
佛陀回答:“的确有,婆罗门。拥有这三种奇迹的比丘并非只有一百个,或两百个,或三百个,或四百个,或五百个,而是远比这个数目更多。”佛陀解释,他们都在比丘僧团里。
佛陀称为奇迹的指导,是否只是指教导人们如何布施及持守五戒?或是指一些画蛇添足的事,以取乐于大众?或是解释佛法为有趣、科学式的形而上学?
认为每一项佛陀所教之法,都是佛教文化独有的是错误的想法。举例而言,对于佛陀指导比丘避免野狗、避免蛇、避免与女人亲蜜接触、避免恶友,如果我们向听众说:“瞧!佛陀的无量智慧!”那便是在误导人。
佛陀的许多指导并非其教法独有,但都符合正法。因此,当佛陀解释他的过去世时,我们知道,即使在没有佛教文化的古印度时代,许多善人都行布施、持五戒或八戒及培育禅那:要教导这些基本的文化,并不需要佛果。
因此,这样的指导并不是奇迹。佛陀解释:“但这种良好的布施、持戒、禅定的修行,并不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止、上等智、菩提与涅盘,只能够导向投生到天界或梵天界。”
符合正法的指导,并不等于指导的奇迹。以前的英国绅士曾经以礼仪、谦虚及诚实闻名,但并不因此而朝向涅盘进展。
只有在所指导的修行,能够导向灭尽生、老、死,也就是涅盘,该指导才算是奇迹。这是为何,佛陀给与商哥拉瓦的第一项解释是:
“来吧!我修习及以智慧了知此道此修行,我透过它们示知梵行生活的无上法。你也来修行吧!以便你能够修习及以智慧了知梵行生活的无上法,以及安住其中。”
可见,这是指导师依自己已经培育的来指导。否则,他又怎么能够指导?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要透过教导英文来谋生,他便需要懂的比‘我泰山,你珍妮。’还要多。他必须有张大学英文文凭,必须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标准英语,必须懂得许多词汇,必须精通语法、标准发音、拼字等。
否则,他又怎么能够教导学生们,帮他们通过大考?但是,佛法并不是作为学术科目来读的语言、文学、哲学或宗教学;它是对于如何进展至阿罗汉道果的指导。
在律、经、论三藏里,没有任何一项是纯粹理论的:一切都是朝向阿罗汉道果进展,朝向灭尽生、老、病、死。
因此,如果要指导成为奇迹、值得冠上佛陀之名,指导者便需要从自己追求阿罗汉道果的圣寻文化的经验来说;圣寻文化便是三增上学:一、增上戒;二、增上心(止禅);三、增上慧(观禅)。
指导者的观点,必须源自佛陀所说的慧殿,远远超越疯狂大众的非圣寻,即追求生、老、病、死。否则,指导者又怎么能够知道佛教文化,甚至是开始解释佛教文化,或甚至是开始具体化佛教文化?
对于这点,佛陀说得很清楚:“尊陀,自己陷入泥沼的人,要拉出另一位陷入泥沼的人,是不可能的;自己没有陷入泥沼的人,要拉出一位陷入泥沼的人则可能。
自己未受驯服、未受训、未证悟涅盘的人,要驯服、训练及帮助另一人证悟涅盘,是不可能的;自己已受驯服、已受训、已证悟涅盘的人,要驯服、训练及帮助另一人证悟涅盘则可能。”
是否需要佛陀才能够明白这一点?不是,因为任何一位乡间老妇都能够明白。
对于指导奇迹的这种基本事实,我们也能够在佛陀指示最初的六十位阿罗汉僧团,四处去弘扬佛法、给与指导的奇迹这件事里看得到。
佛陀强调,他们和他一样已经证悟了阿罗汉果,因此有资格给与指导:“诸比丘,我已经解脱天界与世间的一切陷阱。诸比丘,你们也已经解脱天界与世间的一切陷阱。”
这六十位阿罗汉对社会毫无贪欲与忧虑,也就是说没有欲望想要成为‘神圣’的导师,没有欲望想要离开佛陀、走进社会。因此,这些阿罗汉是有资格的导师:
“诸比丘,为了许多人的幸福、为了许多人的快乐、为了诸天与人类的幸福、利益与快乐,你们应出自对世间的慈悲地去行脚。不要两人走在一起。诸比丘,教导初善、中善及后善之法。”
身为阿罗汉,他们完整地了知佛法,因为他们已经从起点进步到中间,又从中间进步到终点。这最初僧团里的每一位成员,已经从社会世俗文化,进步到寂静文化而成为比丘。
佛陀以这样的话,来剃渡他们:“善来,诸比丘,法已善说;实践梵行生活以达到苦完全终止。”甚至到今天,比丘受戒仪式里直接地说明,这是为了使他能朝向证悟第三圣谛——涅盘地进步。
佛陀没有在任何地方,说人们应该为了成为服务于社会的导师而出家,这种观念是荒谬的。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们出家的目标,便只是为了生死轮回,而不是为了涅盘。
也就是说,他们甚至不了解第一圣谛——苦谛,因为生死轮回就等于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