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痴与智慧到底藏在哪里?它们藏在我们的心里。喜悦与忧愁到底藏在哪里?它们藏在我们的心里。
每当佛陀向我们解释真实法时,我们都会回到心的世界。在《法句经》的第一首偈里,佛陀就已说: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苦始于心,亦终于心。
举例而言,古代权威性巴利经典《清净道论》的第16品,如此分析愁:愁,是丧失亲人等者心中之燃烧。虽然其义与忧同,它拥有内在之燃烧为相;拥有完全地燃烧心为作用,它呈现为持续的愁。
愁是痛苦的,因为痛苦潜藏于愁之中,也因为痛苦是基于愁而产生。《清净道论》如此分析忧:忧,是精神的痛苦。其相是精神上的压迫;其作用为困扰心,它呈现为精神的折磨。
忧是痛苦的,因为痛苦潜藏于忧之中,也因为忧带来身体的痛苦。
遭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会拔掉自己的头发,悲泣、搥胸、伤心地挥舞双手。
甚至,他们会跳楼、跳山崖自杀,用刀自杀、喝毒药自杀、上吊自杀、自焚及遭受许多种的痛苦。
愁,是心中之燃烧;忧,是精神的痛苦。愁燃烧心;忧则压迫心。
愁持续不断,忧则导致我们悲泣、想要死亡,因为我们感到不能承受它。
忧,导致我们的心困扰。巴利圣典更进一步说,忧会产生,是因为我们尝试排斥压迫我们心的痛苦。
这产生忧的排斥,是排斥真实法的愚痴,越愚痴就越痛苦。这是为何,佛陀在《法句经》第43首偈中说:“不是母亲、不是父亲,也不是任何亲戚,可比得上导向于善的心,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
在《法句经》第62首偈中形容愚人时,佛陀说:“愚人执着的想:我有儿子,我有财富。因此他感到苦恼。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儿子与财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因为他必定会死亡。然而,愚痴的男女并不了解这一点。
愚痴男女的归依处,是家庭、是儿女,是丈夫或妻子,是男朋友或女朋友,是小车或房子,是财富及其它物质资产。
愚痴的男女,甚至连思惟一下死亡会随时来临都没有。他(她)们不会想说,应像那织布女一样了解自己与别人都肯定会死,应了解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与别人何时会死。
总有一天,我们必须与父母、袓父母、子女、男或女朋友、朋友及同伴们生离死别,甚至包括我们所养的鱼、猫、狗。
不是我们先死,就是他们先死,离别的时刻迟早总会来临。这生命的法则是很明显的,只是我们感到很难接受它。
我们无法接受这永恒的生命法则,是导致我们产生忧愁的原因。我们渴望安全感与快乐,但由于自己的愚痴,我们只会遭遇厄难、感到忧愁。
为何我们得不到,我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与快乐?这是因为,我们在错的地方寻求它们。
佛陀在《中部.圣寻经》里说:“诸比丘,寻觅有二:圣寻与非圣寻。何谓非圣寻?
于此,必须遭受生者寻求必须遭受生之物;必须遭受老者寻求必须遭受老之物;必须遭受病者寻求必须遭受病之物;
必须遭受死者寻求必须遭受死之物;必须遭受愁者寻求必须遭受愁之物;必须遭受烦恼者寻求必须遭受之物。”
佛陀解释,必须遭受生、老、病、愁及烦恼的是相同的东西。
关于死亡,佛陀说:“什么是必须遭受死亡之物?妻子、孩子必须遭受死亡;男奴、女奴、羊、鸡、猪、象、牛、马、驴与金银必须遭受死亡。
至于执着、贪恋及全心全意把自己奉献给这些东西的人,他们自己必须遭受死亡,却寻求必须遭受死亡之物。诸比丘,此为非圣寻。”
佛陀在此解释,我们在拥有危害与痛苦之物当中,去寻求安全与快乐。这即是,在错的地方寻求皈依处。
例如,我们在另一人的身上寻求快乐,但是该人必须遭受老,由于衰老,该人必须遭受病、死、愁与烦恼。
而这些老、病、死、愁,就是当我们在该人身上寻求快乐时,所获得之物。
这好比在香蕉树上寻找芒果,肯定找不到芒果,只能找到香蕉而已。芒果不可能长在香蕉树上,因为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
在世间上,我们所寻求的一切东西,无论是人、动物或无生命物,都必须遭受老、病、死、愁与烦恼,寻求这些东西即是‘非圣寻’。
接着,佛陀解释圣寻:“何谓圣寻?于此,必须遭受生、老、病、死、愁与烦恼者;
在了解必须遭受生、老、病、死、愁与烦恼之物的危害之后;去寻求不生、不老、无病、不死、无愁与无烦恼、解脱束缚的至上安全处——涅盘,这即是圣寻。”
这是佛陀的范围,是第三圣谛,也是八圣道分的目的。它是佛陀出世的目的,也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佛陀解释,即使是像他这种人,当他还是一位凡夫悉达多太子时,他也跟别人一样陷入非圣寻,向世间寻求安全及快乐。
唯有在思惟之后,他才醒悟必须于他处寻求安全,这是为何他要出家,这是为何在听到自己成为人父时,他会立刻出走。
他深知,儿子会成为把他紧系于世间的束缚,因此他没有见到儿子的脸就出走了。
即如佛陀所说,唯一能够一劳永逸地断除忧愁的办法,就是证悟涅盘。这是为何佛陀成立僧团。
然而,在我们之中,只有少数人肯出家。虽然如此,我们可以从基本的步骤开始。
透过了解涅盘是愚痴的灭尽,我们可以拨出更多的时间来培育智慧,从事圣寻。以及花较少的时间培育愚痴,减少非圣寻。
我们可以从持戒开始,拥有了戒行就能够培育定力;拥有了定力就能够培育智慧。
透过智慧,我们了解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当无常法则显现于我们自己或其它人身上时,我们不会排斥真实法,因为我们已经归依真理、归依佛法。
当我们已经停止归依,对永生与快乐之梦想,心安住于真理时,心不会排斥真理,也不会燃烧。
织布女思惟真理,培育智慧,知见真理而获得解脱。她那悲伤的父亲,恭敬地聆听佛陀解释真理,知见真理,因此其心,也不再燃烧。
以智慧知见真理,是克服忧愁的唯一方法。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第277首偈中所说:诸行无常。
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从舍利弗尊者和优陀罗的对话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以智慧克服忧愁的例子。
优陀罗是一位女居士,又名为难陀母,佛陀称赞她为禅那第一的在家女弟子。她那通过禅修培育的智慧,强至使她成为斯陀含圣者。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去她家托钵,她告诉舍利弗尊者,有位具备大神力的天神跟她说话,因此舍利弗尊者称赞她。
她对尊者的赞叹,如此回答(这是一位母亲之话):“尊者,这并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唯一奇妙事,事实上还另有一件奇妙之事。
为了某个原因,国王把我亲爱的独生儿子难陀捉去杀死。然而,在我的孩子被捉、被绑及被杀时,我的心中一丝困扰也没有。”
对于一般的母亲来说,只要这些事的其中一项发生,就是一个大恶梦,但由于禅修的力量,难陀母的心毫不受困扰。
为什么呢?因为她并不归依儿子,而是归依真理,即佛法。真理不会遭受到生、老、病、死、愁与烦恼,它是一个安全的归依处。
佛陀在晚年时患上了重病,当他复原后,阿难尊者告诉佛陀,说佛陀病重的样子,令他感到犹如醉酒。
阿难说:“世尊,看到您病重,我感到不知所措,一切事物对我来说,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佛陀则说:“阿难,如今我已经老朽…已经来到生命的终点;现在我已经八十岁了。”
在此,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自己已经衰老了,就快要去世了。他并不是超人,跟别人一样,他也避免不了无常的法则。
接着,佛陀说及僧团:“故此,阿难,你当自立为岛,自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立法为岛,以法为依归,不以他事为依归。”
佛陀跟阿难尊者说,比丘们不应该以老得快死的人身佛,为他们的依归。
如是,我们又怎么可以归依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男或女朋友、房子、车、计算机、工作、金钱、乃至比丘呢?
我们必需遵循佛陀的劝导,归依法之佛,归依戒、定、慧。简而言之,我们应当归依自己身、口、意的善业。
佛陀在《法句经》第302偈说:“成为比丘是很难得的;能乐于比丘生活更是难得。艰难的俗家生活是痛苦的,与不同等之人相处是痛苦的。
漫无目标的生死轮回,会为一切众生带来痛苦。故此,别做漫无目的轮回的旅人,别做追求痛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