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在第一次去见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问了佛陀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便是关于战争与和平。
帝释天王说,人类、天神和其它众生都有一个愿望,即是:“希望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怨敌、没有恶意,相互之间友善地活着。”
但是,帝释天王向佛陀表示,虽然人类、天神等众生都有这个愿望,他们却充满仇恨、暴力、怨敌、恶意地过活。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和平地过活,没有仇恨、没有敌人,没有任何武器的威胁或商业的威胁、没有忧虑和悲伤、没有嗔恨。
然而,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这些事。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帝释天王问佛陀:“尊者,是什么结,束缚着他们?”
佛陀回答说:“嫉妒结和悭吝结。”在此,佛陀所讨论的“结”,是指某些态度。
一、当某人在财富、声望、知识、相貌等方面,比另一人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人的成就。
二、当某个家庭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家庭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家庭的成就。
三、当某家公司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家公司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家公司的成就。
四、当某个民族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民族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民族的成就。
五、当某个国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国家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国家的成就。
六、当某群国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群国家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群国家的成就。
讨厌其它人的成就的态度,就是嫉妒。
再者,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财富、住所、亲戚、声望、知识等和别人分享,则是小气和吝啬,它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一、不能忍受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富裕、有声望、有知识等,是对别人的成就怀恨,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二、不能忍受自己的、自己家庭的、自己的公司的、自己的民族的、自己的国家的、自己这一群国家的财富、声望、知识等;
受到别人、受到别的家庭、受到别的公司、受到别的民族、受到别的国家、受到别群国家批评、威胁、攻击或毁坏是骄慢,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导致这两种态度产生的根源,是爱自己但不爱别人。一般上,人们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公司,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以及爱自己那群国家。
然而,一般上,人们不爱别人,不爱别人的家庭,不爱别人的公司,不爱其它民族,不爱其它国家,以及不爱别群国家。
这种贪爱自己的东西、嗔恨别人的东西态度,是嫉妒和悭吝的根源。如果断除了这两种原因,也就断除了嫉妒和悭吝。
对于嫉妒和悭吝的根源,是可以透过佛陀所教的中道完全根除、灭尽。中道即是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首先,人们必须培育清净的戒。基本的清净戒,是指戒除五事:戒除任何形式的杀生。戒除任何形式的偷盗。戒除任何形式的邪淫。
戒除任何形式的妄语。戒除服用任何种类的酒、烈酒或其它麻醉品。这五戒是基本的清净戒,差不多在一切宗教的正确修行里,都包含了它们。
如此培育了戒清净后,人们必须实践第二学,即定学。这是指培育心,令它专注在一个清净的目标:我们称它为止禅。
人们可以培育定力达到很高的境界,我们称它为“禅那”。有好些清净的目标是人们可以采用来培育这种禅那定的。
这些禅修目标的其中四种,是四梵住:一、慈梵住: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对一切众生心怀慈爱地安住。
他们对自己尊敬的人,心怀着慈爱;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慈爱,对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慈爱,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慈爱。
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能够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慈爱。
二、悲梵住: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对一切众生心怀悲愍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心怀悲愍,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悲愍,对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悲愍,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悲愍。
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悲愍。
三、喜梵住: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随喜他人的成就地安住:他随喜自己尊敬的人的成就,他随喜自己亲爱的人的成就,他随喜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的成就,他甚至随喜自己的仇敌的成就。
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随喜一切众生的成就。
四、舍梵住: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对一切众生心怀中舍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心怀中舍,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中舍,对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中舍,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中舍。
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中舍。
修习四梵住达到如此深的禅那定后,禅修者能够真正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平等的慈爱、悲愍、随喜及中舍地安住。
这四种梵住的力量,远远地驱除了自私的爱和嗔恨。任何成功培育了这些殊胜特质的人,得享真正的和平。
但是,他只能够在禅修定力强大的时候,才得享这种和平。因为一旦定力减退,梵住也渐渐消失,自私的爱和嗔恨,便可能继续重现。
所以,这种禅那定的真正和平,只是暂时性的和平。这是为何禅修者,必须也实践下一个步骤,把暂时性的和平,转变成永恒的和平。
编摘于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