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佛陀开示观禅的第三个阶段如下:“或者,他建立起‘只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关于这一段经文,禅修者透过谨慎的观察而建立起正念。
他思惟:“只有身存在,但是没有众生、没有人、没有男人、没有女人;也没有自我、没有属于自我之物、没有我、没有我所有、没有他人,也没有属于他人之物。”
这段经文是指,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的观智。如果依照前面谈过的方法,来修行生灭随观智,当观智变得利而且深的时候,他应当只专注于观照名色法的坏灭。
渐渐地,他见不到色聚,而纯粹只见到究竟名色法,并且他不见名色法的生起,而只见到它们的坏灭。
那时,他见到只有纯粹的名色‘身’存在,不见有众生、人、男人、女人、我、属于我所有之物、他人、属于他人之物。
关于‘他建立起只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这段经文里的‘只为了’,这是在指目的,它说明建立正念不是为了其它的目的。
那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只是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意思是指:只是为了愈来愈广大、深远的智慧与正念,也就是说为了增长正知与正念。
当禅修者只见到名色法的坏灭,并且观照它们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时,他的观智就会渐渐成熟。
观智成熟时,五根也会成熟而且平衡。那时,他就能证悟道果,他心中会生起,取涅盘为目标的道智与果智。
持续地修行,最后他就能证悟阿罗汉果。佛陀解释阿罗汉的境界如下:“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
‘他独立地安住’是指:他不依靠邪见、渴爱及无明来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是指:不认定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为这是我、这是我的或这是我的自我。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道智,已经完全灭除了邪见、渴爱及无明。因此,他能独立地安住,不依靠邪见、渴爱及无明来安住。
以上是修行安般念,一直到证悟阿罗汉果的简要解释。若能如此有系统地修行,并且有足够波罗蜜的话,你也可能在今生证悟涅盘。
接着,佛陀为安般念这一节作结论说:“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在安般念这一节当中,观察呼吸的正念及正念的目标,这是苦谛。
无明、爱、取、行、业五种过去因,这是集谛。苦谛与集谛这两者都不生起,则是灭谛。
在培育生灭随观智时,你可以观照到,由于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般涅盘时五蕴灭尽无余。因灭与果灭这两种灭,也称为灭谛。然而,它们只是世间的灭谛而已。
当你以道智与果智证悟涅盘时,你才能了知出世间的灭谛——涅盘,你应当分辨这两种灭谛。
了知苦谛、舍弃集谛、以灭谛为目标的正道,这是道谛。在这里,也必须分辨世间的道智与出世间的道智。
世间道智能照见五蕴,这是了知苦谛的观智;它也能照见苦的因,这是了知集谛的观智;
它也能照见由于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般涅盘时五蕴灭尽无余,这是了知灭谛的观智。世间道智是指观智而言,观智也就是正见。
正思惟、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这四项因素,会与观智同时生起。在修行之前,你必须先持戒,那就是具备了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因素。因此总共是八圣道分,这是世间的八圣道分。
禅修者有时必须观照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的。那时,他了知世间的道谛。因此,世间道智能了知世间的四圣谛。
而出世间的八圣道分,则与圣道智、圣果智同时生起,它们都以涅盘作为目标。
那时,正见了知涅盘,正思惟将心投入涅盘,正念对涅盘明记不忘,正精进努力于了知涅盘,正定专注于涅盘,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也同时存在。这是出世间的道智。
为什么在禅修者证悟涅盘的时候,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也同时存在呢?因为圣道智灭除了能造成邪语、邪业、邪命的烦恼。
如此精勤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达到永恒的寂静——涅盘,这是致力于修行安般念的比丘的解脱之道。
在《转法轮经》中,佛陀解释他自己对四圣谛的亲身体验。他如何解释呢?请看经文:
“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是苦圣谛’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眼)、生起真知(智)、生起智慧(慧),生起明智(明),生起光明。”
生起光明,是指生起了智慧之光。智慧之光是如何产生的呢?佛陀强调说,智慧之光特别是产生于他证悟涅盘之时。
当他以道心与果心体证涅盘时,这两种心都产生了许多称为色聚的微粒。每一粒色聚里都含有好几种色法,其中一种是颜色。
道心与果心,所产生的每一粒色聚里的颜色都很明亮。再者,这些心生色聚里的火界,能够产生出许多新的色聚;每一粒新色聚里的颜色,也都是很明亮的。
由火界产生的色聚,被称为是时节生色聚。这些时节生色聚里颜色的光明,不只是散布在身体内而已,也会散布到身体的外面。因此,内在与外在都有光明产生,这种光明称为智慧之光。
当佛陀证悟涅盘时,他的心中生起了智慧之光。同样的道理,当你证悟涅盘时,也必须有智慧之光存在。如果你自认为已经证悟涅盘,但是却无法见到智慧之光,那么你所体验的并不是真正的涅盘。
在此,并不是说涅盘本身有光,而是指体证涅盘的道心与果心,能够产生出明亮的色聚。此光明称为智慧之光,而非涅盘本身之光。
再者,你也应该记住,佛陀是以他的直观智慧——道智,来了知苦谛。什么是苦谛呢?佛陀已经如此解释:“简单地说,五取蕴是苦。”
佛陀已经在修行观禅时,透视了五取蕴。同样地,你在修行观禅时,也应当透视五取蕴。如果不能了知五取蕴,就无法得到观智。
如果在不了知五取蕴的情况下,去修行佛法观禅,那么你的智慧是很肤浅的,不是真正的观智。
佛陀了知五取蕴是苦谛。同样地,如果你已经证悟涅盘,成就须陀洹等果位,你必定也已经了知五取蕴是苦谛。如果你还不了知五取蕴是苦谛,就不可能成为须陀洹或任何圣者。
我们举五取蕴中的色取蕴为例:根据佛陀的教导,色法以色聚微粒的形态生起。唯有当你能有系统地分析色聚时,才能照见色聚里的究竟色法。
在修行观禅时,若无法见到色聚或见到后无法分析它们,就无法照见到究竟色法。若不了知究竟色法就修行观禅,那只是肤浅的修行法,不是真正的观禅。
佛陀于《转法轮经》中,继续开示说:“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苦圣谛应当被了知’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苦圣谛已经被了知’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因此关于苦谛,佛陀教导三种智慧:一、必须了知此是苦谛。这称为谛智,意即了知真理的智慧。
二、必须明了此苦谛是应当被了知的。这称为作智,意即明白自己有义务要了知苦谛法。
三、必须明了此苦谛已经被你了知。这称为已作智。佛陀本人已经了知五取蕴是苦谛。
接着,佛陀以同样的三种方式教导集谛:“再者,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是苦集圣谛’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