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禅的次第,第一种观智是名色分别智。此智慧分为四个阶段:一、色摄受智:观照色法的智慧。二、非色摄受智:观照名法的智慧。
三、色非色摄受智:同时观照色法与名法的智慧。四、名色分别智:分辨名色法的智慧。即分辨在名色法中没有人、我、众生存在,纯粹只有名色法而已。
因此,在这阶段必须依照下列这四个步骤来修行: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色法。二、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法。三、于内在与外在,都同时观照名法与色法二者。
四、分辨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中,都没有人、我、众生存在。这是《大念处经》中,所提到观禅的第一个阶段。
接着,佛陀开示观禅的第二个阶段如下:“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这段经文中包含了三种观智,即:一、缘摄受智:观照因果关系的智慧。二、思惟智:观照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三、生灭随观智:观照行法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行法的生灭有两种,即:因缘生灭和刹那生灭。因缘生灭又分为两部份,即因缘生与因缘灭。由于因缘生起,所以五取蕴生起,这是因缘生。由于因缘灭尽无余,所以五取蕴灭尽无余,这是因缘灭。
五蕴与名色法是同义词。二十八种色法是色蕴,名法中的受心所,是受蕴。想心所,则是想蕴。除了受与想之外的其余五十种心所,都是行蕴。六种识,是识蕴。
色蕴是色法,而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都是名法。因此,五蕴就是名色。如何观照五蕴或名色的因缘生呢?这是在《大念处经》中,佛陀教导观禅的第二个阶段。
你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跳级。必须先修行第一个阶段,即:观照内外的色法、观照内外的名法、观照内外的名色法、分辨内外的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
如此观照之后,你才能修行观禅的第二个阶段。为什么呢?因为无法观照内外名色法的人,就无法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
如何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呢?你可以在禅坐开始之前,先供养蜡烛或水给佛像,发愿来世成为比丘。
开始禅坐之后,先观照内外的名色法,然后观照刚才供养与发愿时的名色法。应当像观照外在的名色法那样,来观照过去的名色法。
其中的名法里面,包括了业轮转与烦恼轮转。这两种轮转的名法,依靠各别的心所依处而生起,心所依处是色法。
能观照离现在最近的过去名色法之后,就再继续观照稍远一些的过去名色法。如此紧密地逐渐观照过去的名色法,一直观照到,今世投生时的第一个刹那——结生心的时候。
能观照结生心那一刹那的名色法之后,再往过去观照,就能见到前一世临死时的名色法。在临死的时刻,三种目标当中的一种,通常会出现在你的心中。
这三种目标是:一、业:造业时的思心所(意志)及其相应名法。二、业相:造业的行为、工具或对象。三、趣相:下一世投生处的相。
在此,我们举例来说明:有一位禅修者观照前世临死时的名色法,他见到一个人,以蜡烛供养佛像这样的业相。这时,他必须观照供养蜡烛那个人的名色法。
如何观照呢?他必须对那个人的影像,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在见到色聚之后就分析那些色聚,直到照见色聚里的究竟色法(即最基本的物质成份)。
然后,他必须特别注意观照,心脏里的五十四种色法,尤其是心所依处色。如此很容易就能见到有分心,因为有分心必须依靠心所依处色才能生起。
在有分心当中,会有不同的目标出现。那时,他应当前后来回地观照那些有分心。为什么呢?因为心路过程,会出现在有分心之间。如此一再来回地观照时,就能观察到那些心路过程。
结果,他见到前世那个人,在供养蜡烛给佛像之前,发愿来世要成为修行的比丘。在那个人供养蜡烛时的意门心路过程中,有一个意门转向心与七个速行心。
在意门转向心刹那中,有十二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
每一个速行心刹那中,有三十四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
无贪、无嗔、中舍性、名身轻安、心轻安、名身轻快、心轻快、名身柔软、心柔软、名身适应、心适应、名身练达、心练达、名身正直、心正直、慧根。
速行心的三十四个名法称为行,在这些名法当中,思心所是最主要的,思就是业。
行与业这两项称为业轮转,这些名法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因为它们是无常的。然而,它们在他的名色相续流当中,留下了业力。
根据《发趣论》的业缘章,业力称为业。然后,他再观照发愿来世成为比丘时的心路过程。那也是一种意门心路过程,其中意门转向心刹那中的十二个名法如上面所述。
七个速行心当中的每一个刹那有二十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无明、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
在速行心刹那的二十个名法当中,无明、爱、取这三项名法最为显著。无明是错知有修行的比丘存在。爱是渴望得到修行比丘的生命。取是执着修行比丘的生命。
为什么说,错知有修行的比丘存在是无明呢?因为,若禅修者根据佛陀的教导而分析内外的身心,他会发现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
若他如实地了知那些只是名色法,这种见解是正确的、是观智、是正见。但是,若他认为有真实的男人、女人、比丘、比丘尼存在,这种见解则是错误的、是无明。
由于无明,所以他发愿成为修行的比丘,这就是爱。他执着修行比丘的生命,这就是取。
无明、爱、取这三项称为烦恼轮转,它们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因此,总共有五种轮回的主因,即无明、爱、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