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除妄念经》: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佛陀称呼比丘们说:“诸比丘!”比丘们回答说:“世尊!”
佛陀说:“诸比丘!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时,有时候,他必须注意五种法。是那五种法呢?”
在上述这段经文中,‘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佛陀入涅盘之后,五百位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三藏圣典结集。那时,就是由阿难尊者背诵出巴利经藏。
所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指的是什么呢?在此,和修行十善业道相关的心,只能称为善心。
比这些善心更殊胜的心,乃是作为观禅基础的八定之心,这种殊胜的心,就是增上心。也有人说:与观智相应的心,是增上心。
比丘致力于开展,这意味着:比丘勤勉地,从事于培育增上心。‘五种法’,指的是五种实修的方法,或合理的方法。
‘有时候’,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之下。关于这一点,禅修者不是应当时时专注于,他所修行的法门,片刻也不应舍离吗?为什么在这里,佛陀说:有时候呢?
于巴利经典中,佛陀将修行禅定的方法,归类成三十八种。比丘依照自己的兴趣,而选择其中的一种之后,开始静坐修行。
只要在他的心中,还没有任何烦恼生起,他就还不需要思惟这五种法。一旦有烦恼生起时,比丘就必须借着这五种法,来将烦恼赶走。因此,佛陀说‘有时候’,来指出这一点。
一、作意其它对象:在经中,佛陀继续开示说:“诸比丘,当比丘注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嗔、痴相关的邪恶念头。
这时,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
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就好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
同样地,当比丘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注疏解释上面这段经文如下:‘与贪相关’,指的是与贪欲相应。我们必须了解,与贪、嗔、痴相关的,三种妄念的起源及对象。
与贪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与贪欲相应的八种心。与嗔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与嗔恨相应的两种心。与痴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所有的十二种不善心。
这三种妄念,都以有情众生及无生命物作为对象,因为这些妄念之所以生起,乃是由于对有情众生与无生命物喜爱,或厌恶的偏见所造成的。
偏见,乃是透过无知地以世间方式来看待事物,以迷惑的注意来看待事物,而用不如理作意来执取对象。如果认为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真实存在,这就是不如理作意。
为什么呢?因为就胜义谛(究竟真实法)而言,只有名与色,没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
所以说,如果还注意到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就是无知地以世间方式,来看待事物的不如理作意。
‘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这句话指的是:他不应继续注意会引起恶念的对象,而应注意该对象以外,与善法相关联的对象。
在这里,针对‘其它对象’这个用词的解释如下: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的贪念时,不净观就是‘其它对象’。当心中生起对无生命物的贪念时,了解无常就是‘其它对象’。
如果对有情众生的贪爱,以这样的念头生起:‘这个人的手真美!’‘这个人的脚真美!’‘这个人的脸真美!’
禅修者应当以不净观的方式,如此思惟:你在贪爱什么?你贪爱他的头发吗?还是他身上的毛?还是指甲、牙齿、皮…乃至尿?
这个身体由三百块骨头所架构、由九百条神经线所缠绕、黏上九百块肌肉,用潮湿的皮完全包裹起来、再以表皮的颜色加以覆盖,身上的九个疮孔和九万九千个毛孔,经常流出肮脏的液体。
身体只是一堆骨头与肉的组合,是臭秽、低贱、可厌恶的,是三十二个部份的总合。身体中没有实质,也没有殊胜之处。
如此思惟身体不清净的本质之后,就能够驱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所以,这里的‘其它对象’,就是以身体的不净观,来思惟会引起贪念的对象。
不净观可分为两种:止禅的不净观及观禅的不净观。止禅的不净观,又分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以及无生命体的不净观。
有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照见自己身体内在的三十二个部份,以及外在他人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观察它们都是不清净、可厌恶的。如此,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无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观察尸体的不净。先观察外在尸体的不净可厌,当定力加深,能够清楚地检查到禅支之后,再观察自己内在。
省思: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死亡,死后就像外在这具尸体一样。定力加深时,就能见到自己的尸体。
能够如此观察内外尸体的不净之后,就能观察自己所贪爱的有情众生之尸体,于是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观禅的不净观,是分析到究竟的色法之后,省思这些色法,都与不净可厌的颜色、声音、气味等相关联。
再者,身体中充满了各种虫,身体是虫的厕所、虫的医院、虫的坟场。如此观察内外的不净之后,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当心中生起,对无生命物如:钵、袈裟等的贪念时,借着两种去除对无生命物执着的思惟,禅修者得以驱除贪念。
这两种思惟就是:无主宰的思惟及无常的思惟。在《念处经》的注疏里,讲到七觉支的部份时,有这两种思惟的说明:
“这个钵将会逐渐褪色、变旧、产生裂缝、穿孔而最后变成碎片,或因为碰撞而粉碎。
这件袈裟将会褪色、穿破,然后用来作擦脚布,最后只好丢弃。如果这些东西有一个主宰的话,它一定不会让它们毁坏。
应当如此作无主宰的思惟,且应当思惟这些东西不能持久,短时间内就会坏灭,如此作无常的思惟。”
因此,对引起贪念的无生命物对象,作无主宰与无常的思惟,就是这里的‘其它对象’。
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的嗔念时,慈心修习就是‘其它对象’。当心中生起对无生命物的嗔念时,四界分别观就是‘其它对象’。
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的嗔恨时,应当修行慈心,依照《降伏嗔恨经》、《锯子譬喻经》等的开示来修行。
禅修者修习慈心时,嗔恨就会消失无踪。因此,对引起嗔念的对象而言,慈心就是‘其它对象’。
《增支部》里《降伏嗔恨经》的开示如下:“诸比丘,有五种降伏嗔恨的方法。当比丘心中生起嗔恨时,他必须以这五种方法来将嗔恨彻底降伏。是那五种方法呢?
心中生起嗔恨时,他应当修行慈心…应当修行悲心…应当修行舍心…应当察觉,自己对引起嗔恨的对象,没有保持正念与反省…应当思惟,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所造的业报。
他应当如此降伏嗔恨,这就是降伏嗔恨的五种方法。每当比丘心中生起嗔恨时,他必须将嗔恨彻底降伏。”
再者,当比丘对树椿、尖刺、草或叶生气时,他应当问自己:你在对谁生气?你在对地大生气呢,还是在对水大生气?或者问自己:是谁在生气?是地大在生气呢,还是水大在生气?
思惟地、水、火、风四大时,对无生命物的嗔恨就会消失无踪。因此,对于引起嗔恨念头的对象而言,思惟对象的四大就是所谓的‘其它对象’。
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或无生命物的愚痴念头时,与佛法相应的五项依止,就是‘其它对象’。
五项依止是:一、依照导师的指导而生活起居;二、学习佛法;三、研究佛法的义理;四、在适当的时候听闻佛法;五、探讨什么是因,什么不是因。
依靠这五项,或运用这五项善巧的方法,就能去除愚痴。或者,比丘也可以运用下列的方法来去除愚痴:
在比丘学习佛法时,可透过这样的思惟来使自己积极进取,他这样想:导师会处罚在应当学习的时间不来学习的人、不好好背诵的人、以及不背诵的人。
前往拜见道德崇高的比丘,请问他们说:“尊者,这个法的道理何在?这个法有什么含义?”如此能够去除疑惑。
前往大众听闻佛法的地方,细心地聆听佛法,渐渐就能明了许多经文的义理。
他渐渐能精通于辨别什么是因,什么不是因。他能够分辨:“这是某某现象的因,那不是某某现象的因。”
例如:他了解眼根、色尘、光明和作意,是眼识生起的原因,而不是耳识生起的原因。
再者,修行三十八种或四十种止禅法门当中,任何一种法门的人,固然能够去除恶念。
然而,借着贪、嗔、痴的克星、死对头,也就是五种法或五种实修法来去除贪、嗔、痴时,乃是将贪、嗔、痴彻底地去除。
这就好像:用火把、泥土和树枝来打火,固然可以将火扑灭。然而,如果用火的克星——水,来灭火时,就能将火彻底地扑灭。
同样的道理,用《除妄念经》开始时谈到的五种法,来去除贪、嗔、痴时,就能将贪、嗔、痴彻底地去除。
关于经文中提到的:“就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
细的木钉是心木做成的木钉,它比木匠要从木板中拔出来的那根木钉更细。粗的木钉,是心木板或檀香木板中一根不调和的木钉。
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他的心就像那块心木板;邪恶的念头,就像那根不调和的粗木钉;而对不净等修行对象的如理作意,就像那根细木钉。
借着思惟不净等其它对象,来去除恶念,就像以细木钉,来去除粗木钉一样。这是巴利注疏里的解释。(待续)
编摘于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