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巴利文,阿罗汉(arahant),是由ari及hata这两个字组成的。ari是敌人,意思是指烦恼。hata是杀,所以阿罗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
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罗汉自己的意愿。大多数的阿罗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譬如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迦旃延尊者、阿难尊者。
有些阿罗汉,则喜欢独自住在森林里,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譬如憍陈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积极帮助别人的阿罗汉,也还是会带给别人很大的利益。
譬如:当他们外出托钵时,供养食物给他们的施主,将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因为布施阿罗汉一餐饭食的善业,可以导致施主投生到天界,乃至数万世投生于人、天二善道。
即使像憍陈如尊者住在森林时,并不经常外出托钵,但是供养他食物的大象与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胜的善业功德。
在佛陀的圣弟子当中,阿罗汉是最高的阶位。我们所皈依的三宝之一,就是佛陀的圣者僧团。
圣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即佛典中经常提到的四双八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四道与四果的四类圣者。
这四类已觉悟的圣者,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如果将圣道与圣果分开来说时,这四类就分成了八种。
佛陀在许多经文里开示说,这四类或八种圣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因为布施供养给圣者的功德,远远大于布施供养给凡夫的功德。
而阿罗汉果位的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的一种。即使只是对阿罗汉表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譬如可导致死后投生善趣。
因此,就算阿罗汉没有主动积极地帮助别人,事实上已经自然的,在利益世间的其他众生了。
因为,只是在心里想着阿罗汉的清净与圣洁,就已经是莫大的意门善业。而积极帮助别人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在此,我们列举出一些,阿罗汉积极帮助他人及为众生安乐而努力的例子。
于巴利圣典中,有许多部经文,是由舍利弗尊者所开示的,譬如:《十上经》、《大象迹喻经》、《等诵经》、《正见经》。
有时,在舍利弗尊者的一次佛法开示当中,有成千上万位听众,得以证悟圣道、圣果。他教授了对禅修很重要的《无碍解道》,许多禅修义理及方法的详细解释,皆来自此书。
当舍利弗尊者托钵时,在每户居士家的门口,他会先站着入灭尽定,出定后才接受食物。因为布施从灭尽定出来的三果与四果圣者,在当世就能获得极大的利益回报。
譬如某农夫布施一杯清水,给刚出灭尽定的舍利弗长老。半个小时之后,他的农田里出现了大量的金砖。正是为了使施主能获得崇高与殊胜的利益,所以舍利弗尊者才如此做。
而大目犍连尊者,则往往会去到天界,询问那些天人们,是由于什么样的善业,造成他们被投生在天界?然后他回到人间,向众人开示说,如果他们想要投生天界,就应当奉行如此这般的善业。
有时,大目犍连尊者会到地狱里去,询问地狱的诸众生,是什么恶业造成他们投生地狱?然后他回到人间,向众人开示说,如果他们不想投生在地狱,就应当避免造作如此这般的恶业。如是,他使许多人舍离诸恶,奉行众善。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是善于说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许多场合开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阐述,许多人因而证得圣道圣果,或者在信心与修行方面获得提升。
例如阿难尊者,就是在听闻富楼那尊者的说法之后,证得初果须陀洹,从而步入圣者之道。
大迦旃延尊者,是将佛陀的简要开示详尽解释的第一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国家持续地弘扬佛法,使得无数人获得法益。
迦旃延尊者开示了《导论》,这是批注《经藏》的一部著作,详尽地解释了几部深奥的佛经,对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个非常要紧的重点,我们必须要谨记在心,那就是:阿罗汉弘扬佛法与延续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在释迦牟尼佛般涅盘之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听闻与修行佛法的原因。
关于这点,我们再稍加解释:最初的五比丘,在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罗汉果之后,耶舍与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随佛出家,然后证得阿罗汉果。
于是,包括佛陀在内,世间就有了六十一位阿罗汉。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
佛陀开示说:“诸比丘!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们也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
诸比丘!去游方!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出于对大众的悲悯,为了诸天与人的利益、幸福与安乐,切勿两个人同行在一条路上。
诸比丘!开示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与文句的佛法,显示圆满具足的梵行。众生当中有尘垢较浅的人,若没有机缘听闻佛法则会退堕,若听闻了佛法则能了悟。”
于是,那六十位阿罗汉,担负起佛陀所交代的弘法任务,无论走到那里,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弘扬佛法。
从那时候开始,一代接一代的阿罗汉们,继续着弘法的重任。佛陀在世时是如此,佛陀般涅盘后亦然。
譬如:第一次佛教圣典结集,是由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位阿罗汉完成。第二次佛教圣典结集,是由离婆多尊者为首的七百位阿罗汉完成。
第三次佛教圣典结集,是由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为首的一千位阿罗汉完成。由于阿罗汉们对佛语的背诵,才有了今天的佛教三藏,这是著名的弘法例子。
这些阿罗汉,甚至不辞辛劳地将佛法弘扬到其它国家去。例如第三次圣典结集完毕后,由阿罗汉组成的九个弘法使团,去到其它国家及地区弘扬佛法。
阿罗汉们极为清净的戒、定、慧,不时地照耀着世间,感动着世人来皈依佛教。如果没有他们持续不懈的弘法努力,我们今天甚至连佛、法、僧的名称都听不到。
他们为了利益众生而做出的辉煌事迹,是道不尽、说不完的,同时也是记载不尽的。
他们为了保护佛法而做出的宝贵贡献,是诸天、世人赞扬不尽的。在了解这些历史的事实之后,我们应对阿罗汉生起无比的恭敬心。
事实上,批评圣者是不善业。如果不道歉的话,这种不善业会障碍你修行及证果的进步。
关于这一点,《清净道论》里记载如下的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有一次,有一位长老和一位年轻比丘进入村子托钵。
在来到第一户人家时,他们各获得一勺子的热粥。当时,那位长老因为胃中生风,而感到胃部非常地疼痛,他心里想:“这热粥对我有利益,我应该在它还未冷却之前喝了。”
居士们就拿了一张木凳到门外,长老即坐下来喝粥。而年轻比丘看了感到厌恶,说道:“这老人被他的饥饿击败了,竟然做出他应该感到羞耻的事。”
过后,长老托完钵回到寺院里时,问那位年轻比丘说:“贤友,在佛陀的教法中,你有了什么立足处吗?”
年轻比丘回答:“有的,尊者,我是初果须陀洹。”
长老平静地说:“贤友,那么,你就不必再为证悟更高的圣果努力了,因为你冒犯了漏尽者(阿罗汉)。”
当时,那位年轻比丘立刻向长老道歉,请求长老的原谅。因为,若冒犯了圣者而又不道歉,将导致不能证悟更高的圣果。年轻比丘在道歉后,便去除了这些证道的障碍。
对于凡夫而言,若批评圣者而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证悟任何的道果。若果位较低的圣者,批评果位较高的圣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证悟更高层次的道果。
事实上,批评任何人都是不好的。因为,我们无法知道那人是不是圣者。最好的方法,是只止息自己内心的烦恼,而不要去挑剔别人,不要去随意批评他人。
编摘于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