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之所以能够成佛,乃是因为他的波罗蜜已经成熟的缘故,正如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是菩萨悉达多太子一样。
这些菩萨为了积聚波罗蜜,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如:布施、持戒、出离、忍辱、智慧、慈心波罗蜜等。虽然他们还有感官欲乐的享受,但成熟的波罗蜜会驱使他们放弃世间的欲乐。
每一位菩萨在最后一生中都会结婚,并且生一个儿子,这是自然的法则。因此,下一位将成佛的弥勒菩萨,他在最后一世的成佛之前,也肯定会娶妻生子。
再以我们的释迦菩萨为例:在他的最后一生中,证悟之前他还是一个凡夫。为什么呢?当他是悉达多太子时,与十六岁的耶输陀罗公主结了婚,并生了一个儿子,享受了几十年的感官欲乐。
释迦菩萨在做太子时,并不是左右两边各有五百位宫女陪伴,而是被成千上万名妃子所围绕。这是感官欲乐的享受,或者叫沉溺于欲乐。
他在二十九岁时,由于智慧成熟而放弃了这些欲乐。之后,他在印度中部的郁毗罗森林里,修行了六年的极端苦行。
过后,他放弃了这些无益的苦行,改修避免欲乐和极端苦行这两边的中道。不久,他即证悟成佛。
成佛之后,在第一次说法所讲的《转法轮经》当中,佛陀宣示:“……欲乐的享受,是低下的、卑劣的行为,是凡夫的行为、不是圣者的行为,它不能产生圣道、圣果与涅盘的利益。”
因此,在第一次说法中,佛陀宣示了任何享受欲乐的人,都是凡夫。当他还是位菩萨时,他也享受着欲乐,即:在王宫中与妻子耶输陀罗一起过的生活。
那时,释迦菩萨也是一位凡夫。因为一切欲乐的享受,都是凡夫的行为。并非只有我们的释迦菩萨如此,每一位被佛陀授过记的菩萨都相同。
在目前这个地球上的人,可能也有被佛授过记的菩萨。然而,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人类是凡夫还是圣者呢?
在此,我们应当了解一下缘起的法则,即:若没有无明,贪爱就不会生起。于我们的菩萨最后一生,在成佛之前,他对妻子耶输陀罗及儿子罗候罗还存有贪爱。
为什么说,释迦菩萨对耶输陀罗与罗候罗的贪爱,是受到了无明所包围的呢?对于人类的身体,若以佛法观智去照见,则不论是内在或外在的身体,都是由色聚微粒所构成的。
如果分析这些微粒,我们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物质现象)而已,再分析名法(精神现象),则都依靠这些色法而生起。
由于这些色法是剎那变化的,因为它们一生起就消失,因此,色法是无常的。由于它们不断地遭受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由于它们没有不变的实质,因此是无我的。
在燃灯佛陀的时代,虽然我们的释迦菩萨,也具有这样的观智,但是这观智只能暂时去除无明而已;只有圣道智才能完全断除无明。因此,他还一直有无明。
由于无明,所以悉达多太子,还会认为有妻子耶输陀罗、儿子罗候罗存在。注意到他们是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是不如理作意,而如此认知则是无明。由于此无明,所以他会贪爱耶输陀罗或罗候罗。
当观智持续生起时,无明不能生起;但是当观智不生起时,由于不如理作意,无明会再生起。因此,当悉达多太子降生到人间时,他还有对人生的贪爱,认为在那一生当中他能够证得佛果。
所以,如果他错知为有人类的生命,这种错知就是无明。对人生的爱着,称为贪爱。由于无明与贪爱,心中就生起执取。由于无明、贪爱与执取,所以他造作善业。
由于那善业的业力,所以他投生到人间。由于无明和贪爱,当发育成熟时,他娶了耶输陀罗为妻子,并且生了罗候罗这个儿子。
而这些,就是在释迦菩萨成佛后,所开示的第一部经——《转法轮经》中,他自己所宣称的凡夫行为。
唯有在证得正等正觉佛陀之后,他才完全灭除心中的无明和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阿罗汉道智,已经彻底地毁灭了所有的无明与贪爱。
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波罗蜜还未成熟到,足以证得任何的圣道与圣果。因此,还未证得道果的人或菩萨,都还只是位凡夫,即使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参考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