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修习安般念(入出息念)的禅修者而言,如果禅修者专注安般似相的定力很强,但有时仍会落入有分心,我们可以说,他此时的定力是近行定。
唯有当禅修者能不间断地专注于安般似相,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才能说它是安止定。
禅修者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否落入有分呢?他可以注意到,自己有时会对安般似相失去觉知,那时就是落入有分。
有时候,他的心,会有很短暂的剎那,想到安般似相以外的对象。但是,这些情况是不会发生在安止定的。
在安止定中,唯有相续不断的完全专注。他的心,只是专注于禅修业处(禅修目标),不曾离开过一剎那。
以安般念禅定为例,此禅定缘取安般似相为目标,有四种近行定、四种安止定。
在每一禅定中,都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二者都只以安般似相为目标。因此它们的对象(目标)相同,没有差别,但二者定力的强度不同。较高层次近行定的禅支,比较低层次的更有力。
初禅近行定的禅支,能够镇伏身体的痛苦;第二禅近行定的禅支,能够镇伏心理的痛苦;第三禅近行定的禅支,能够镇伏身体的快乐;第四禅近行定的禅支,能够镇伏心理的快乐。
由此,我们可以分辨出,这些近行定之间的差别,尤其是第四禅的近行定。在第四禅近行定的阶段,呼吸非常微细,几乎停止。到第四禅安止定的阶段,呼吸才完全停止。
我们也可以借着观察禅支,来区分各种禅的安止定。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与一境性;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与一境性。
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第四禅有两个禅支:舍与一境性。定力是一禅比一禅加深,许多禅修者都说,第四禅定是最微妙、最宁静的。
如果禅修者不重视他的禅修,而重视安般似相以外的其它对象(目标),那么,将有许多的障盖会发生。
譬如,许多依贪欲及嗔恨的妄想会产生,这些是不如理作意(不明智的注意)。这些不同的对象会削弱定力,因为善法与不善法一向是对立的。
当善法强而有力时,不善法会远离;反之,因为不如理作意而造成不善法强而有力时,善法会远离。善法与不善法,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心识剎那或心路过程中。
在此,略微解释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当禅修者修行安般念时,若专注于自然呼吸的气息,则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当取相或似相生起时,若禅修者专注于它们,则他的作意也是如理作意。
在佛法观禅中,若禅修者照见到:这是色法、这是名法、这是因、这是果、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则他的作意,也是如理作意。
然而,如果他见到:‘这是男人、女人、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天神、梵天、动物等。’那么,他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说:因为如理作意而使善法生起;因为不如理作意而使不善法生起。
在禅修之时,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则五盖或烦恼也必然会生起。它们是不善法,这些不善法会削弱定力,或者造成定力掉落与退失。
如果一再地以如理作意观察禅修的目标,那么善法将会增长,例如业处、取相、似相、禅那善法。
所以,若你一再地专注禅相,例如:安般似相,这是如理作意。如果培育如理作意达到完全的强度,那么,你将从近行定证入到安止定。
摘自帕奥禅师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