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种不同教法的阿毗达摩:佛陀在三十三天开示的为详尽法,也即是最详细的教法。
世尊再对沙利子长老讲的是简略法,因为长老拥有无碍解智能够了解。沙利子长老再把它传授给他的弟子们,用的是中等的方法,也就是不详不略的教法。
因为,能够如此精微、细致地分析诸色法、心法、心所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趣法),并且能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并非属于弟子的范畴,而是佛陀之智的领域。
所以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阿毗达摩源自佛陀本身。佛陀对沙利子长老开示了阿毗达摩的法要,而现存的《阿毗达摩藏》,则是沙利子长老对此法要的进一步阐释。
佛陀在世时,就已经出现了阿毗达摩的论母(Màtikà)。我们在经典中常会看到,佛陀在世时有几种人是专门持诵圣典的。
有称为“律藏持者”,是专门背诵《律藏》的;有“经藏持者”,是专门背诵《经藏》的。
或者,在“经藏持者”中,有只是诵持一部经的“长部诵者”、“中部诵者”、“相应部诵者”等。
还有一种持者,是专门持诵论母,也就是背诵阿毗达摩纲要的“持论母者”(Màtikàdhara)。
佛陀在世时,阿毗达摩主要是以论母的方式流传。在第一次佛教结集时,将论母编在《经藏.小部》里。
例如,《律藏》的义注《普端严》里提到:“其中,《小部》名为除了四部以外的一切佛语。”
《律藏》的复注《心义灯》,则进一步说:在第一次结集时,《论藏》是在诵出《长部》等四部之后,诵出《小部》之前诵出的,并将之归于《小部》。
一直到阿首咖王时代的第三次结集,七部论才最后定型,编集为《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
阿拉汉马兴德长老等传到斯里兰卡的论藏,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阿毗达摩藏》。
佛教,也叫做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正法律。其中的“法”,包括了《经藏》与《论藏》;“律”则包括了《律藏》。
佛教三藏是透过结集,由亲闻佛陀声音言教的圣弟子们,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背诵下来,形成了第一次结集。
之后,又经过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背诵结集。佛教在佛灭两百多年后,传到斯里兰卡和缅甸,形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
在佛灭600年到1500年期间,传到了中国汉地,形成了汉传佛教。在佛灭1100年到1600年期间,又传到了藏地,形成了藏传佛教。于是,形成了现在所说的三大传佛教。
对于巴利三藏圣典,可以分为《律藏》、《经藏》和《论藏》。北传佛教的三藏次第是经、律、论,但是上座部佛教的《律藏》是第一的。为什么《律藏》为先呢?这跟结集三藏的先后,以及修学的次第有关。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承,《阿毗达摩藏》是佛陀所教导的。然而在佛世的时候,是以论母的形式存在。一直到第三次佛教结集时,才最终定型,之后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
摘自《阿毗达摩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