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不善心所:一、痴;二、无惭;三、无愧;四、掉举;五、贪;六、邪见;七、慢;八、嗔;九、嫉;十、悭;十一、恶作;十二、昏沉;十三、睡眠;十四、疑。
一、痴:痴是无明的同义词。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
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应知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二、三、无惭与无愧:无惭的特相,是不厌恶身、语恶行,或无耻于恶行;无愧的特相是不害怕恶行。
它们各自的作用,是无耻地为恶和无惧地为恶;现起是不退避于造恶;各自的近因,是不尊重自己和不尊重他人。
由于这两个不善心所,与惭和愧美心所相对,若把它们互相对比,则能更全面地了解它们。
四、掉举:掉举(散乱)的特相,是不平静,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作用是令心不稳定,如风吹动旗幡;现起是混乱;近因是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五、贪: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
其特相是执着目标;作用是黏着目标,如肉黏着热锅;现起是不能舍弃;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
六、邪见:此见是指错见。其特相是不明智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行法是常、乐、我、净;
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见圣者等。因为,会见圣者能够导致他听闻防止心执取邪见的佛法。
七、慢:慢的特相是骄傲;作用是自称自赞;现起是虚荣、自我标榜。近因是与见不相应的贪,因为慢只生起于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它好比发了疯。
八、嗔:嗔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
其特相是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现起是毁坏身心或毁坏自己与他人的福祉;近因是十种嗔怒事。
九或十种嗔怒事: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想到「现在他正在做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想到「未来他将会做对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
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想到「现在他正在做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想到「未来他将会做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气。
想到「过去他曾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想到「现在他正在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想到「未来他会利益我的敌人」而感到生气。
对不应生气之事感到生气,即无理之怒。无理之怒即毫无理由地生气。《殊胜义注》里有提及嗔行者(性格易怒者):
想到「雨下得太多了」而感到生气。想到「没有下雨」而感到生气。想到「天气太热」而感到生气。
想到「天气不热」而感到生气。想到「起风了」而感到生气。想到「没起风」而感到生气。
由于不想扫地而对掉在地上的树叶感到生气。由于风太强,使到自己不能整齐地穿袈裟,而感到生气。由于不小心踢到树桩跌倒,而对它感到生气。
九、嫉妒: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厌恶(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十、悭:其特相是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或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十一、恶作(追悔):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后追悔;
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后悔;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十二、昏沉: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其特相是缺乏精进;作用是去除精进;现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无聊或怠惰。
十三、睡眠: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其特相是不适业;作用是闭塞(识门);现起是昏昏欲睡;近因与昏沉的一样。
昏沉与睡眠必定同时发生,且与精进对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则有如心所的病。这一对是五盖之一,由寻心所对治。
十四、疑: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宝,不能相信戒、定、慧三学,以及对过去世、对未来世、对过去世与未来世、对缘起有疑心。
其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廿五美心所:一、信;二、念;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中舍性;八、身轻安;九、心轻安;十、身轻快性;十一、心轻快性;
十二、身柔软性;十三、心柔软性;十四、身适业性;十五、心适业性;十六、身练达性;十七、心练达性;十八、身正直性;十九、心正直性。这十九种名为遍一切美心心所。
遍一切美心心所:诸美心所可再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是一定出现于一切美心的心所。随后的三组美心所则是可变动的附随心所,并不一定需要出现于一切美心。
一、信:第一个美心所是信,其特相是对当信之事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宝石能够使到混浊的水变得清澈;或启发,如出发越渡洪流。
对于完整的比喻,见《弥陵陀王问经》或《殊胜义注》:如在一条有许多鳄鱼、鬼怪、鲨鱼、夜叉等的大河两岸,各站着一大群胆小的人。
一位英勇的战士来到河边,问道:“为何你们都站着不走?”他们答道:“由于太危险了,所以我们不敢渡河。”而他即拔出利剑说道:“不用怕,跟我来吧!”
就驱除前来的鳄鱼等,而渡过了河。如此他安全地把此岸的人群带过彼岸,也安全地把彼岸的人群带至此岸。
所以,信是前导,是人们布施、持戒、守布萨、禅修的前提。由此而说:信的特相是净化与启发。
信的现起是不迷蒙,即去除心之不净,或决意而不犹豫。近因是当信之事,或听闻正法等(须陀洹的素质)。
二、念:巴利文sati的词根意为‘忆念’,然而作为心所,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
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念为把心稳定于目标,像石块般沉入水中,而不像葫芦般漂浮。
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或四念处。
三、四、惭与愧: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愧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害怕;两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恶;现起是退避诸恶;
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佛陀称此二法为世间的守护者,因为它们制止世间陷入广泛的不道德。
五、无贪:其特相是心不贪求目标(所缘),或心不执着目标,如水珠不黏住荷叶;作用是不执着;现起是无着;近因是目标或如理作意。
应明白无贪,并不只是指没有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施与舍离。
六、无嗔: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对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现起是可喜可爱;近因是目标或如理作意。
无嗔也包括慈爱、温和、和蔼、友善等良好品德。当无嗔显现为慈爱或慈梵住时,其特相是促进有情的幸福;
作用是愿他们幸福;现起是去除嗔恨;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可取。应分辨此慈爱和它的近敌,即:自私的爱。
七、中舍性:直译此心所的巴利文是‘位于中间’。这是舍心的同义词,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无着与平等的态度。
其特相是平衡心与心所;作用是防止过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现起是中舍地旁观心与心所,如马车夫中舍地旁视平稳前进之马;近因是相应名法,或依处或如理作意。
对有情保持中舍的舍无量心是中舍性心所。它不分别偏袒地对待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他们。不应混淆此舍与其近敌:由于无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别)。
舍无量心(舍梵住)的特相,是中舍地对待诸有情;作用是平舍地看待诸有情,不憎恨也无喜爱;现起是灭除对诸有情的憎恨与喜爱;近因是自业正见智。
此智得见诸有情只拥有自己所造的业为财产,人们不能因为他人之愿而快乐。人们不能因为他人之愿而得以脱离痛苦。人们不能因为他人之愿而使既有成就不退减。
意即,若有人散播慈爱给他,他也不能因此而快乐起来。他不能因为他人修悲心观之愿,而得以脱离痛苦。其成就不能因他人修喜心观之愿,而得以不退减。
接下来的十二个遍一切美心心所是六对,每一对都有一个关于‘名身’,另一个则关于心。在此,名身是指诸相应心所整体,而基于它们整组才称为‘身’。
八、九、身轻安与心轻安:这两种轻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静心所与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现起是心所与心的安宁冷静;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恶作。
十、十一、身轻快性与心轻快性:这两种轻快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沉重;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沉重;现起是心所与心不沉重;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沉重的昏沉与睡眠。
十二、十三、身柔软性与心柔软性:这两种柔软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现起是心所与心对目标无对抗;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僵硬的邪见或我慢。
十四、十五、身适业性与心适业性:这两种适业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不适业性;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适业性;现起是心所与心成功取某所缘为目标;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适于作业的其余诸盖。
十六、十七、身练达性与心练达性:这两种练达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与心健全;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之疾病;现起是心所与心无残缺;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健全的无信等等。
十八、十九、身正直性与心正直性:这两种正直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与心的正直性;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欺骗性;现起是心所与心不狡诈;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正直的虚伪、欺诈等等。
三离心所:一、正语;二、正业;三、正命:这三种名为离。
离:这三种属于美心所的离,是刻意远离语言、行动与事业上的恶行。
对于世间心,只有当有机会造恶,而刻意克制自己不犯时,离心所才会生起。在没有机会造恶的情况之下不造恶,那并不是远离,而是纯净的德行。
诸论师把离分别为三种:一、自然离;二、持戒离;三、正断离。
与善心相应的离有三种:一、虽然有机会造恶而自然离;二、持戒离;三、正断离。
(一)当他们没有受持任何戒,但在省思自己的出生、年纪、经验等等之下,说道‘对我们来说,做这坏事是不当的。’
因而,即使在有机会造恶时也不违犯;这即是虽然有机会造恶而自然离,就跟斯里兰卡居士札迦纳一样。
当札迦纳还年轻时,他的母亲患了某病,而医生说必须以鲜野兔肉作药。札迦纳的哥哥即向他说道:弟弟,去田里找找。
他就遵命前去。其时有只野兔到田里吃菜,见到他来即惊跑,而不小心被蔓藤缠住,吓得叽哩叽哩直叫。札迦纳寻声前往,捉到了那只野兔,心想:我将以此为母亲作药。
然而,他又想道:为了我母亲的生命,而杀害另一者的生命是不当的。所以,就把那野兔放走,说道:“走吧,跟森林里的其他野兔一同享受草与水去。”
当他的哥哥问他:“弟弟,你有捉到野兔吗?”他就告诉哥哥一切经过。他的哥哥因此就责骂他。他就去到母亲面前,宣说真实语道:
“自从出生以来,我不曾刻意杀害任何生命。以这真实语,愿我母亲健康快乐。”而他的母亲因此即刻病愈。
真实sacca是十波罗蜜之一。若人生生世世勤修此波罗蜜,而不曾打过妄语,只要说句真实语后再发愿,依此波罗蜜之力,即有可能得偿所愿。
(二)受持戒之后,不论是在时限之内或之外,不计死亡之苦亦不犯戒,即是持戒离,这就跟一位住在北富山的居士一样。
据说,住在安巴利亚寺附近的槟加拉,从护佛长老之处受戒后,他回去耕田。其时他有只牛走失了。当他上北富山找那只牛时,他不幸地被一只大蟒蛇捆住。
他心想:‘我将以这利斧斩断它的头。’继而他想:‘在从师父之处受戒后,把它们给破了是不当的。’
过后,他再三想道:‘我将舍掉自己的生命,但绝不能舍弃此戒。’
想后,他就从肩上把该利斧连柄丢到森林里。其时,那大蟒蛇即刻把他放开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