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十二不善心与十八无因心,美心包括其余的一切心。这类心称为美,是因为它与美心所相应。
应明白‘美’的涵义,比‘善’更为广泛。美心不单只包括一切善心,也包括了拥有美心所的果报心与唯作心。后两类心并非善心,而是无记心。
属于美心的有廿四欲界心,以及一切色界心、无色界心、出世间心。不包括在美心之内的心,则名为‘不美’。
五十九种美心是:廿四欲界心、十五色界心、十二无色界心、八出世间心。把八出世间心分为四十种,则成九十一心。
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这组心依据三项相对的原则,而分为八种,名为有因欲界善心。
第一项原则是与该心俱行的受:
有四心与悦受或心的乐受俱行,另四心则与舍受或心的舍受俱行;第二是视其心是否与智相应;第三是视其心是无行或有行。
智相应:智慧能如实知见诸法,与智相应之心的智,是指慧心所,亦即是‘无痴因’或‘无痴根’。智不相应的心,缺少此慧心所,但并没有只属于不善心的无明或痴。
无行:根据注释,人们会自动自发地行善的原因,是身心健全、有良好的食物、适合的气侯等,以及由于在过去有造过类似的业。而怂恿,则可以来自他人或自己本身。
有因:所有四种智相应善心都有三善因,四智不相应心则只有无贪与无瞋,而没有无痴。
对于八种欲界善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说明:
1.某人愉快自动地行布施,心知那是善业。2.某人在他人鼓动之下,愉快地行布施,也心知那是善业。
3.某人愉快自动地行布施,但不知那是善业。4.某人在他人鼓动之下,愉快地行布施,但不知那是善业。
5-8.应明白这四种心各与首四种心类似,差异只在于没有愉快的感受,而是中舍的感受。
《阿毗达摩要义》举出八个假设的例子,以说明这八种善心:
1.一位拥有业报智的女人,自动与欢喜地供花给佛塔。2.有位拥有业报智的少女在受到同伴说服之后,欢喜地前往聆听佛法开示。
3.有位不懂得业报的男孩,自动与欢喜地布施钱给乞丐。4.有位不懂的业报的男人,在受到一位校长的促请之下,欢喜地捐了一百块钱。
5.有位女孩中舍的扫地,但知那是件善事。6.有位男人在受到一位比丘的促请之下,中舍地砍柴,但知那是件善事。
7.有位不懂得业报的女人,自动地阅读佛书,但却不明其意。8.有位女孩在母亲的要求之下,无喜与不思业力果报地洗她父母的衣服。
这八种心称为善或福,是因为它们制止烦恼,且带来善报。每当凡夫与有学圣者造善身业、善口业、或激起属于欲界的善心时,这些心即会生起。
阿罗汉的行为,都是属于无记(没有业),因而这些心不会在他们心中生起。
八欲界果报心: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种心,名为有因欲界果报心。
欲界善心有八种;与善心相符的果报心也有八种,此八心是欲界善心的果报。为了区别它们和善果报无因心,所以称之为有因。
无因与有因的善果报心,都是由同样的八种善心所产生,但这两组心在各自的素质与作用方面,则有差别。当我们讨论心识的作用时,就会更明了它们之间的不同。
八欲界唯作心: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种心,名为有因欲界唯作心。
八欲界善心,能生起于凡夫与有学圣者,但却不能生起于诸佛与阿罗汉,因为他们已超越了业轮转与未来世的轮回。
反之,能在诸佛与阿罗汉心中生起的,是与该八心相符的八种唯作心。称为唯作是因为它们只执行其作用,而毫不留下任何业力。
由于诸佛与阿罗汉已彻底地根除了无明和渴爱,即轮回之因,所以他们的善行绝不可能产生未来的果报。那些心只是纯粹生起、执行其作用、而后毫无所遗地消逝。
欲界有因心,分为善、果报、唯作三组;每一组又依据受是悦是舍、智相应与否、无行或有行的不同组合,而分为八种。
如此,总共有二十四种心:十二种与智相应的是三因心,其余十二种是二因心。
这三组心,常各别称为大善心、大果报心、大唯作心。对其前缀词‘大’的意义,《阿毗达摩要义》解释,该前缀词是指数目大。
因为欲界善心有八个,色界善心有五个,无色界善心有四个,出世间善心也只有四个。所以欲界善心的数目最大,对于果报心与唯作心也是如此。
欲界心一共有五十四种,可以依据下列的方法分类:
依本质:八大善;十二不善;廿三果报:七不善果报、八无因善果报、八大善果报。十一唯作:三无因唯、八大唯作。
依感受:十八悦俱、三十二舍俱、二忧俱、一乐俱、一苦俱。依与智或邪见相应:十六相应、十六不相应、廿二非相应非不相应。
依行(怂恿):十七无行、十七有行、二十非无行非有行(即:无因心与痴根心)。
五色界善心: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这五种名为色界善心。
五色界果报心: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果报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果报心。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果报心.乐、一境性俱第四禅果报心。舍、一境性俱第五禅果报心。这五种名为色界果报心。
五色界唯作心: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这五种名为色界唯作心。如是,总结所有十五色界心:善、果报及唯作。
色界心:此界之心,包括一切活动于或属于色地的心;在色地并没有粗显的色法,而只有极其微细的色法。
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须证得禅那,一种从修定中获得的高等成就。常出现于此地之心,就这方面在质上与该地有关连,而称为色界心。
属于这类的心,有十五种:五善、五果报、五唯作。在今世证得禅那的凡夫与有学圣者,能够体验到色界善心。
与那些善心相符的果报心,只能出现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有情。五唯作禅那心,则只出现于已证得禅那的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