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教僧团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出名时,比较没有德行的人也来出家了。他们之中有许多是虚伪的人,他们觉得要执行修行至证悟涅盘的任务很困难。
许多比丘都在追求名望、崇敬及物质利益,很容易地就步入歧途,忘了他们自己是释迦子。所以佛陀向众比丘说,他们应该每天只吃一餐,或者至少只在早上适时用餐,就跟他自己一样。
佛陀这么说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巴达利尊者的比丘,宣布他自己不要遵从佛陀的劝导,他说他不能只在早上用餐。过后,他感到后悔而向佛陀请求原谅。
佛陀花了好多的时间来训诫他,告诉他所有人都称他为‘在此教法中不实践戒律的人’。接着,佛陀问:“巴达利,在那个时候,你是否是个徒有其表的造恶者?”
巴达利答道:“是的,尊者。罪恶击败了我,我是个迷惑的愚人,竟然在世尊制戒的时候,宣布自己不愿意遵守该戒。”
佛陀又向巴达利解释,说不持戒的比丘‘不能证悟上人法,不能获得圣人的智见’。这就是说他不能证悟涅盘。
又有一次,佛陀说不遵守有关用餐的戒条的比丘,为‘步入歧途的人,不恭敬佛陀,也不恭敬热衷于持戒的比丘。’
起初,佛陀劝众比丘只在早上用餐,后来他把它制成一条戒。《律藏.经分别》中,述及其缘起。
有一次,有一群年轻比丘前往某个庆典,接受那里的人供养他们食物。那些年轻比丘在午后用餐,而受到其它比丘的非议。
在呵责年轻比丘们的愚蠢之后,佛陀制了这条戒。波提木叉中提及,在非时,无论比丘吃了任何主食或非主食,他都犯了波逸提罪。
犯了此罪,该比丘的戒已经受到污染,变得不清净了。如果要清净自己,他必须向另一位比丘忏悔。
对于生病的比丘,佛陀给予特别的允许。他允许生病且需要营养的比丘服食‘七日药’,那就是蜜糖、糖、油、黄油及酥油。
生病比丘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服食这五种药。除了这些之外,生病比丘也可以喝已经过滤的新鲜果汁、粥、肉汤,但不可以把它们储藏到隔天黎明升起时分。
因此,如果医生告诉生病比丘,必需在晚上吃东西,还是有一些方式可以让比丘摄取营养,而且不犯佛陀所制的非时食戒。
如此,这位尊敬佛陀的比丘得以保持戒行清净,无可指责地过活。比丘应该如何获取食物?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住在坟场的比丘。他吃人们祭拜死人的食物,在家众不满地非难道:“这位比丘,怎么可以自己拿取人们祭拜死人的食物来吃?”
听到这话时,持戒严谨的比丘们说道:“比丘怎么可以把未经手授的食物置于口中?”当佛陀听到这话时,他就向该比丘说道:“你这愚蠢的人,你怎么可以把未经手授的食物置于口中?”
于是佛陀就为比丘制戒,说道除了杨技及清水之外,如果比丘把未经手授的食物置于口中,就犯了波逸提罪。
在《经分别》里,佛陀解释‘手授’这一词。他说只有在以下的条件具足之下,食物才是正确地经过手授:施主以身体的某个部份供养食物,例如:施主以单手或双手供养食物;
或者,施主透过跟身体接触的东西,来供养食物。例如:施主以汤匙来供养食物;或者,透过‘让它掉入’来供养食物。例如:施主让食物,掉入比丘的钵中。
比丘与施主之间的距离,在一臂之内。在此,一臂的定义是两个半腕尺,而一腕尺,则是从指尖到手肘的距离。
两个半腕尺大约是一米二,这距离的算法不是从比丘的指尖到施主的指尖,而是从比丘的身体到施主的身体。
该比丘透过身体接受食物,例如:他以单手或双手来接受食物;或者,该比丘透过跟身体接触的东西来接受食物。例如:他以手中所持的钵,来接受食物。
佛陀说,如果食物没有经过正确的手授,比丘每吃一口该食物,就犯了一个波逸提罪。
古代且具备权威的《律藏》注释,给予了更详细的解释,在此要提出其中两项:所供养的东西,不可以大又重至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不能提起它。
例如:不可以把所有的食物,置放在一张桌子上,再由超过一位施主抬起来供养。如此,该食物就是没有经过正确的手授。
施主必须表示,他是正在供养食物。这就是说,施主必须明确地让比丘知道,他是正在供养食物。
只要这些条件的其中一项不具足,该食物就是不受允许,想要持守其戒的比丘,就不可以吃它。
例如:如果有位居士,把食物放在比丘身边的地上,然后向该比丘说,那是供养给他的,该食物还是没有经过正确的手授。所以,恭敬佛陀的比丘不可以吃它。
再举另一个情况来说:如果该比丘怀疑该食物是否经过正确的手授,他也不可以吃它。
多数的比丘都不说什么,而只是在回到寺院之后,把未经过或怀疑未经过正确手授的食物拿掉。
如果可以的话,他会叫一位居士把该食物供养给另一位比丘,而该比丘则会把该食物交回给他,如此它就变成允可,而他也就可以吃它了。
这些条规,对在家人来说似乎既复杂又多余,但我们必须谨记,为何佛陀要成立僧团。他成立僧团并不是为了让比丘有得吃,人们也不需要出家成为比丘僧团的一份子,才有得饭吃。
在家人吃鸡、狗、猪也吃,食物对比丘来说只是必需品。然而佛陀成立僧团,是为了让比丘们能够尝到涅盘的解脱。
这是为何佛陀说,比丘必须在用餐之前思惟食物的正确用途。在《中部》里,佛陀说:“如理地思惟之下,比丘摄取饮食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沉迷于身体的健壮,不是为了让相貌美观,不是为了吸引力;
而只是为了延续生命与活力,为了去除饥饿之苦,为了帮助你修行清净梵行。他如此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饥饿的旧苦,并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使身体存活,避免过失,以及得到安住。”
在其它经里,例如在《相应部》中,佛陀以譬喻来解释,比丘应该如何看待食物。他说,犹如一对父母带着亲爱的孩子越渡沙漠,然而在还没有到达终点时,粮食就吃完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他们把亲爱的独生孩子杀来吃。
举出这个譬喻之后,佛陀问诸比丘道: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那对父母吃自己亲爱的孩子,是否是为了玩乐?或是为了沉迷于身体的健壮?为了让相貌美观?为了吸引力?
诸比丘,难道他们不是为了能够活着越渡沙漠而吃?诸比丘!你们应该如此看待食物。
《清净道论》,一部有关比丘证悟涅盘之道的古代权威性巴利圣典解释,比丘越渡的沙漠是生命的沙漠;他通过勤修戒、定、慧三学越渡它;
食物则是必需品,好比孩子的肉是那对父母越渡沙漠的必需品。吃对比丘来说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作为梵行生活的必需品。
就有如我们所知,梵行生活就是戒、定、慧。不具备清净戒的比丘,不可能是良善、不可能是无可指责的,因此无法培育定力。
没有定力,他就无法培育智慧,无法证悟涅盘。这是为何佛陀一而再地训诫诸比丘,要他们恭敬且遵循导师、正法、僧团、戒律、禅修地过活。
在此,我们以佛陀在《中部.继法者经》给予太过执着衣、食、住、药,而忽略了修行的比丘的训诫,来结束这次的开示:“诸比丘,当为吾法之继承者,莫为吾物之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