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宿住随念智,释迦菩萨知见到,自己如何在无数劫里,毫无目标地生死轮回。透过死生智(天眼智),他知见到众生的善恶业,如何决定有情毫无目标地生死轮回。
正如佛陀所说,致力于终止毫无目标的生死轮回,是圣寻的目标,是梵行的目标,这是有情众生应作之事。
佛陀解释,一切的阿罗汉与佛陀,如是成为阿罗汉与佛陀:“诸比丘,一切过去圆满地如实知见诸法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都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
一切未来当会圆满地如实知见诸法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都将会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一切现在圆满地如实知见诸法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都会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
佛陀解释已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事实上就是阿罗汉与佛陀的定义:“诸比丘,有四圣谛。是哪四者?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向苦灭之道圣谛。由于已经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如来称为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证悟之后,佛陀再在菩提树一带,逗留七个星期继续禅修,思惟其智,以及纯粹体验涅盘之乐。过后,他前往与以前的同伴五沙门会合。当时,他们正住在波罗奈城外的一座公园里。
在阿沙哈月(阳历七月)的月圆日时,佛陀开示第一部经《转法轮经》,敲开了脱离轮回之门。且让我们听一听这部非常重要的经,然后简要地探讨其内容: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波罗奈城附近仙人坠处的鹿野苑。那时,世尊对五比丘如此说:“诸比丘,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当从事的。是哪两种呢?
一种是沉迷于感官享乐,这是低下的、粗俗的、凡夫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另一种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痛苦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
正等正觉者发现的中道,避免这两种极端。此中道引生彻见、引生真知,通向寂静、胜智、正觉、涅盘。那中道是什么呢?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这就是正等正觉者所发现、引生彻见、引生真知,通向寂静、胜智、正觉、涅盘的中道。”在此,佛陀先解释了,不以证悟涅槃为目标的两种道路。
第一种是毫无目标地耽溺于贪欲,也就是取乐于欲乐的目标:美妙的颜色、美妙的声音、美妙的气味、美妙的味道、美妙的触觉、美妙的意识目标。例如美妙的感受与美妙的想象,这些就是菩萨曾经耽溺的事物。
如果我们摊开报刊、观看影视、聆听电台、上网浏览或只是去市区逛街。在每一处我们都可以看见,同样是毫无目标地对贪欲耽溺,同样是毫无目标地追求欲乐。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都在毫无目标地,从这一生去到那一生、从这一生存界去到另一生存界、从苦去到更苦。
不以证悟涅槃为目标的第二种道路,是自我折磨身体的苦行。古印度的许多沙门投入于这种修行,这种修行在一切宗教里都有,菩萨自己则勤修苦行长达六年。
可见,当佛陀说这两种极端是毫无目标时,他是在说自己生命中的亲身体验:菩萨先投入于一种毫无目标的道路,然后再投入于另一种。
佛陀也能够看到这两种极端毫无目标,因为他已经观到了过去的无数劫,观到他与其它众生白费气力地投入于这两种修行。
在解释这两种毫无目标的道路之后,佛陀解释唯一具备目标的道路:中道——八圣道分。简要地说,即是戒、定、慧。
如是,佛陀以解释毫无目标的道路,以及以证悟涅槃为目标的道路,来开始他的第一堂佛法开示。
当菩萨停止修炼自我折磨的苦行时,五沙门以为他已经舍弃了梵行、再次投入于毫无目标地耽溺于欲乐,因此他们厌恶地离他而去。
透过解释梵行,是既不耽溺于欲乐、也不自我折磨身体,佛陀平息了五沙门的心,进而解释证悟的成分——四圣谛。
首先,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这是第一圣谛:苦谛。苦的含义是空虚,也就是说,苦义里没有愚人所见的常、乐、我、净。
在英文中常被译为(苦),这不输于任何译词,但我们知道比一般我们所了解的苦,有更深更广的含义。
苦,包括任何一种我们所体验的不舒服、不适与不悦:断了只脚是苦,但打破了一只杯也是苦;心碎是苦,违反法律也是苦;违背承诺是苦,痛哭流泪也是苦,甚至大笑也是苦。
正如佛陀所说,苦就是五取蕴。五取蕴是色、受、想、行与识:没有五取蕴,断脚、打破杯、心碎、违反法律、违背承诺、痛哭与大笑都不会存在。因此五取蕴与苦相同,这就是第一圣谛——苦谛。
佛陀接着解释第二圣谛——集谛:“这是苦集圣谛: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诸比丘,这就是苦集圣谛。”
再生即是轮回,其因是爱,即是永无止境的耽乐与贪欲。我们要永远快乐,但不要痛苦,这令到我们痛苦——痛苦产生自不要痛苦。
圣典解释我们的贪爱,如何以三种方式呈现:一、欲爱,即贪爱美妙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与意识目标,例如美妙的感受与想象;
二、有爱,即认为那些事物能够永恒地存在,包括自己。这是一种常见,认为每人都有个不会毁灭、永远活着的东西;
三、无有爱,即认为欲乐会自动停止。这是唯物断见的一种呈现方式,认为色身死亡是一切的终点,认为只有物质重要。
在一切的情况里,人类都是乐于生命、贪爱生命,这使得我们在生死轮回里,毫无目标地继续前进。
佛陀接着解释第三圣谛——灭谛:“这是苦灭圣谛:它是对爱欲的息灭无余、舍弃、遣离、解脱、无着。”
这就是涅盘。贪爱是造成我们痛苦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终止贪爱,即是终止了痛苦。除此再无其它方法。
观看这世界,看我们及每个人如何茫茫然地,忙着透过使这世界美丽来而终止痛苦。
我们时时刻刻致力于确保,只有美妙的颜色、美妙的声音、美妙的气味、美妙的味道、美妙的触觉、美妙的感受与想象等。
我们甚至透过打仗,来达到使世界美丽这目标。我们是否成功了?病人是否已经停止涌进医院?医生与护士是否能够看到工作结束?请回答。
为什么这行不通?因为我们只看结果,而不看原因。佛陀看原因,他说如果我们灭尽对欲乐的贪爱,灭尽对生命存在的贪爱,灭尽对不存在的贪爱,我们就能灭尽痛苦。
佛陀接着解释如何灭尽贪爱、如何灭尽痛苦的第四圣谛,那就是导向苦灭之道圣谛:“这是导向苦灭的道圣谛:那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是导向灭尽痛苦的唯一道路,以此佛陀也显示了他是佛陀。有许多智者了解生命是痛苦,虽然通常他们并不了解苦的程度。也有些智者了解苦的原因是贪爱,虽然通常他们并不了解贪的程度。也有些智者了解爱灭尽即是苦灭尽。
然而,除了佛陀之外,再也没有人知道如何去实践。唯有八圣道分才能灭尽痛苦,也唯有佛陀一人发现了八圣道分。在解释了四圣谛之后,佛陀向五沙门解释其证悟对十二种闻所未闻之法,具备的真知、智慧、明智与光明。
首四种闻所未闻之法,是对每一项圣谛的真知。其余八法是:一、苦圣谛应当被了知,以及他已经了知苦圣谛;二、苦集圣谛应当被断除,贪爱应当被断除,以及他已经断除了苦集圣谛;
三、苦灭圣谛应当被证悟,涅盘应当被证悟,以及他已经证悟了苦灭圣谛;四、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应当被修行,以及他已经修行了导向苦灭之道圣谛。
佛陀解释,只要还未知见这十二法,他不会宣称已证悟。然而,在知见它们之后,他知道自己已经证悟。佛陀说:“知见在我的心中如是生起:我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的最后一生,我将不再有未来的投生。”
五沙门随喜佛陀之言,而且其中一人(憍陈如尊者),证得了初果须陀洹。但听众并不是他们而已,还有千千万万的天神与梵天神都在听闻佛法,而且许多都证得了须陀洹果。
由于他们证悟了须陀洹果,法轮已被推转。什么是法轮已被推转的含义?那是说又再有机会,停止在生死轮回里毫无目标、从生到生、从死到死、从苦到苦地前进。反之,我们将朝向灭尽这一切的涅盘迈进。不单人类能够如此,天神与梵天神也能够如此。
了解这一点后,最低层的众神发出叫唤:“世尊在波罗奈仙人坠处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这法转不是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王、梵天或世间的任何人所能阻止的。”
高他们一层的众神听到他们的叫唤之后,也作出同样的叫唤。这叫唤如此一层层地传达每一层天,直达梵天界,接着一万个世界同时震动,无量的极光出现在世间。
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就有机会再对痛苦与轮回说“不,谢了”,以及对灭尽痛苦与灭尽轮回说“好的,请”。“好的,请”,是指如实地证悟四圣谛。
这是为何佛陀说:“诸比丘,对于那些你们悲悯的人,对于那些认为你们的话应当被听取的人,无论是朋友或同事、亲戚或族人,你们应当鼓励、推动、建立他们如实地证悟四圣谛。”
基于慈悲,佛陀花了四十五年的时间提供大众如实证悟四圣谛的机会,终止在生死轮回里毫无目标地前进的机会,善用自己的生命于实行真正有益的事的机会。
这机会还存在着,我们是否想要善用自己的生命,于实行真正有益的事?
编摘于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