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在禅修当中获得进展,禅修者不可就此感到骄傲;若无法在禅修当中获得进展,也不应就此感到沮丧、气馁。禅修进度的快慢,关系到过去世所累积的波罗蜜、五根成熟的程度,以及今生的努力。
应当谨记,禅修并非体育比赛,不应相互之间作比较。认为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好,这是我慢(高慢);认为自己的修行跟别人相等,这是我慢(等慢);认为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差,这还是我慢(卑慢)。
在禅修当中,只有自己的戒清净、心清净及见清净,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是真诚地尽了最大的努力修禅,就已经是以个人最快的速度,在向前迈进。
我们应当保持一颗不执着的心来禅修,在修行导向厌离与解脱的戒定慧三学时,如果抱着一颗充满执着的心来实行,那是不可能证得涅盘这个圣洁目标的。反之,修得更多你会离开那目标更远。
因此,我们的责任只是全心全意地,以一颗对法至诚恭敬的心来修禅,而让禅修的成果,依照因果法则自动地到来。
对于这一点,佛陀在《增支部》里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他说:“诸比丘,农夫有三项紧急的任务。是哪三项?
在此,农夫必须赶快耕好农地。过后,他必须赶快播下种子。过后,他必须赶快把水引进农地,然后再把水源切断。诸比丘,这些是他的三项紧急任务。
但是,那农夫并没有神力或权力,可以这么说:‘让我的农作物在今天就长出来;在明天就结果;在后天就成熟。’这是不可能的。只有适当的时刻,才能令到它们如此成长、结果及成熟。
同样地,比丘也有三项紧急的任务。是哪三项?那即是修行增上戒、增上心及增上慧。诸比丘,这些是他的三项紧急任务。
但是,那比丘并没有神力或权力,可以这么说:‘让我的心在今天,或在明天或后天,就解脱诸漏,不再有任何执取。’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他修行三学至适当的时候,才能令到他的心获得解脱。
所以,诸比丘,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必须拥有极强的善欲,去实行这戒、定、慧三学。你们应当如是训练自己。”
同样是在《增支部》里,佛陀说禅修的进展,可分为四种:一、进展辛苦、通达缓慢;二、进展辛苦、通达迅速;三、进展轻易、通达缓慢;四、进展轻易、通达迅速。
如果你是属于,进展轻易、通达迅速的第四种人,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不幸地,你是属于进展辛苦、通达缓慢的那种人,你也不应感到气馁,因为你还是在有进展。
然而,比进展辛苦与缓慢更糟的,是他自己不乐于禅修。因为不修禅的人,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进展。
除了佛陀所教的戒定慧三学之外,我们是否晓得,有什么其他方法能引导至断除一切苦?没有!因为没有禅修的话,人们就不会获得智慧。
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第二八二偈里所说的:“智慧生于禅修之中,无禅修智慧即退失;知晓此二得失之道,且实践以令慧增长。”
由于戒、定、慧三学,是唯一趣向解脱生死轮回的道路,所以我们没有任何其它的选择,而只好不断地禅修,修禅,再禅修。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禅修,并且在任何时刻都尽力保持正念。
没有任何向善的努力是白费的,如果以正确的态度禅修一小时,你就获得了一小时的波罗蜜善业。若禅修了一天、一月、一年或更久,你就累积了相等于所付出的努力的波罗蜜。
只要保持正确的态度来禅修,你修得更多,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而你的烦恼也随之渐渐地退失;这就有如佛陀在《增支部》里形容的一般:
“有如木匠或木匠的助手,看到自己的斧头把柄上,留着自己的手指印时,并不会因此而知道:今天我已把斧头把柄磨损了这么多,昨天则磨损了这么多,另一天又磨损了这么多。反之,只会因它已经被磨损了,而知道它已被磨损了。
同样地,诸比丘,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丘,并不会知道:今天诸漏已减少了这么多,昨天则减少了这么多,另一天又减少了这么多。反之,只会因诸漏已经减少了,而知道它已减少了。
就有如一艘船,在冬天时搁浅在岸边搁了六个月,帆索受到风吹日晒,而在雨季时被雨淋湿,重得垂了下来时,即会很容易地变弱及腐坏。同样地,诸比丘,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丘的诸结烦恼,会很容易地变弱及被破坏。”
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自己何时才会证悟涅盘。只要你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肯定的,在未来总有一天,你会达到那圣洁的目标。
况且,四圣谛是最值得我们追求,以便得以知见它的。为什么呢?从以下佛陀在《相应部》里所说的话当中,我们就可以明了其因何在:
“诸比丘,如果有一个人的寿命是一百年,而且他会活到一百岁,而他们向他说:善士,来吧!他们将在早上用一百枝枪刺你,在中午及傍晚时也是如此。
善士,你的寿命是一百年,而且会活到一百岁,在每天受到三百枝枪的刺戳之下,一百年之后,你就会彻知未曾得知的四圣谛。诸比丘,即使是如此,良家子弟为了获得真正有价值之法,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那种折磨。
因为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得知的,第一次被枪、剑及斧砍伤或刺伤而遭受痛苦的体验,是不可得知的。然而,诸比丘,我没有说必须遭受如此的痛苦与忧愁,才能知见四圣谛,反之,我说是可以愉悦地知见它们的。
所以,诸比丘,为了体证‘这是苦’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因’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止息’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趣向苦的止息之道’就必须付出努力。”
为了更进一步地描述,为何把一世人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戒定慧三学是非常值得之事,我们引用《相应部》里面的另一篇佛经: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给孤独长者的袛园精舍。当时,世尊以指甲挑起了一点泥土,说道:“诸比丘,你们认为是哪一者比较多?是我指甲上的泥土比较多,还是大地的泥土比较多?”
“世尊,这大地的泥土肯定比较多。跟大地的泥土比较起来,指甲上的一小点泥土还不足于它的千份之一,或十万份之一。”
“如是,诸比丘,对于一位拥有正见与觉悟的圣弟子来说,已完全被消灭的痛苦的份量比较多。
跟这些已完全被消灭的痛苦比较起来,所剩下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不足于它们的千份之一,或十万份之一。
因为须陀洹圣者,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诸比丘,证悟法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获得法眼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
因此,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便能在今世最少证得须陀洹道果。如果他成功地证得了须陀洹道果,那么他所获得的稀有人生,以及得以听闻正法的稀有机会就不会白费了。
到时,他将不会再投生到四恶道,即地狱、畜生道、饿鬼道及阿修罗道。而且他肯定会在未来,获得最终的生死轮回的解脱。
即使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成就,人们也都必须努力奋斗。至于为了获得崇高的出世间成就,那应该付出多少努力呢?当然是需要更多的了。
我们应当记得,即使是佛陀的某些大弟子,也都需要非常精进地修行才能获得解脱。
举例而言,拉达巴拉尊者精进地修了漫长的十二年,而在《中部.拉达巴拉经》里,还把它形容为‘不久之后’。
佛陀的独生子罗候罗尊者,也必须奋斗了十三年才证得阿罗汉果。而我们又是谁,岂可只是因为,禅修了几天或几月没有进展就感到失望?
为了获得这崇高的出世间利益,我们必须付出最大的精进力;这就有如佛陀在《相应部.因缘品》里所说的:
“诸比丘,最高之法是不能透过下等精进证得的,而是透过最高的精进才能证得最高之法。圣洁的生活是最殊胜的,现在导师已出现在你们的面前。
所以,诸比丘,你们应当激起精进力,以便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这样我们在这世间的生命才不会毫无所得,而是有成果的。
同样地,诸比丘,即使我们所接受的衣、食、住、药这四种必需品是微薄的,都会对施主们非常有益及有成果。
为了这一点,诸比丘,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为了别人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为了自己与别人两者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
因此,为了自己与别人的利益,我们必须很有毅力地坚持下去,不断地为证悟涅盘这个圣洁的目标而奋斗,直到这一生的最后一口气都绝不放弃。
《小部.法句经》里的一首偈说到:“智者精进于禅修的一天,好过怠惰之人无自制、无慧的百年生命。”
在此,‘自制’是指近行定及安止定,而‘慧’则是指观智及道智。若人以近行定或安止定为基础来修行观禅,他就会证得观智与涅盘。
修习观禅越多,他就会看到诸行法更多的过患,而自然地对它们感到厌离。当其观智成熟时,他就会先证得初果须陀洹,而从那一刻开始,就不会再堕入四恶道。
若能更进一步地证得斯陀含果,他的贪欲结与嗔恨结就会被减弱。若能更进一步地证得阿那含果,在下一世他将会脱离十一个欲界。
若能够证得最高的圣道,即阿罗汉道果,他就会解脱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而在死时证入般涅盘,彻底脱离生死轮回。
这就是为何佛陀说:‘智者精进于禅修的一天,好过怠惰之人无自制、无慧的百年生命。’
编摘于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