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色法的我取,通常透过认为色法中,有‘我’的错觉而产生。当你照见色法为无常与苦时,就不会说色法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
借着照见色法的无常本质与苦本质,你观照色法为无我,如此我取就会逐渐消失。这种观法称为无我随观,它与我取互相对立。
在《无我相经》中,佛陀首先解释无常相,接着解释苦相,最后才解释无我相。这是因为,无我相很难明白的缘故。
在其它的经文中,有时佛陀先解释无常相,然后解释无我相;有时佛陀先解释苦相,然后解释无我相。
在本经中则先解释无常相与苦相,最后才解释无我相。当时,听闻本经的五位比丘,都能轻易地照见色法为无常、苦、无我。
《无我相经》继续说:“你们认为如何,诸比丘,受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想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行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识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五比丘透彻地照见五蕴,并且了知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于是,佛陀教导他们观禅的五蕴法门如下:
“因此,诸比丘,对于一切的色蕴,不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在或外在,粗或细的、低劣或高尚的、远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它们: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根据《中部.阐陀教诫经》的注释,‘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就是无常、苦、无我,这三种实相。
因此,如果你观照十一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你就是在观照‘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这两种三实相的解释方法,都是一样的。
当五比丘在听闻佛陀开示《无我相经》时,他们能依循佛陀的教导而修行,当下观照过去、未来与现在、内在与外在、粗与细、低劣与高尚、远与近的色法,并且交替地观照这十一类色法为无常、苦、无我。
他们在听闻佛法的当时,就能透彻地修行观禅,了知这三相。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因此,佛陀开示说:“对于一切的受…对于一切的想…对于一切的行…对于一切的识;
不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在或外在的,粗或细的、低劣或高尚的、远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它们: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由此可知,五比丘在听闻佛陀开示的当下,就能观照十一种五取蕴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为何五比丘能在闻法的当下,就透彻了解五蕴的三相?这是因为,他们自过去十万大劫以来,就曾经数度于过去诸佛的教化期中,修行这种观禅,这是他们能证悟的一项因素。
另一项因素是,自从听闻佛陀开示的第一篇佛经——《转法轮经》之后,他们就能够透彻地了知,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他们在五天的时间里,一再反复地观照这三相。
当他们证悟阿罗汉果的观智成熟时,佛陀为他们开示这部《无我相经》。原因是,那时若他们再度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就能证悟四果阿罗汉。这是佛陀为他们开示本经的理由。
佛陀继续开示说:“诸比丘,具备如此的认知之后,善学的圣弟子,对色蕴厌患、对受蕴厌患、对想蕴厌患、对行蕴厌患、对识蕴厌患。
如此厌患之后,他远离欲染。远离欲染之后,他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生起了如此的智慧:我已经得到解脱。他了解: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不受后有。”
圣弟子对十一种五蕴,都感到厌患,因为他能够清楚地照见,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世尊如此开示时,五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欣悦与欢喜。《无我相经》说完之后,五位比丘的心,解脱诸漏,了无执着。
于听闻佛陀开示的同时,五位比丘就在当下,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
当他们的观智逐渐成熟时,他们就以斯陀含道智,了悟涅盘,将贪欲与嗔恨的力量削弱。
然后,他们以阿那含道智,了悟涅盘,彻底地灭除了嗔恨与欲界的贪欲。
最后,他们以阿罗汉道智,了悟涅盘,彻底地灭除剩余的所有烦恼,诸如骄慢、愚痴、掉举、昏沉与睡眠、无明。
每一种道智,都能够彻底地灭除特定的烦恼。当他们证悟阿罗汉道时,阿罗汉道智彻底地灭除了剩余的一切烦恼。
因此,他们能‘解脱诸漏,了无执着’。我们若想证得阿罗汉果,也必须如此修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