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就是五种控制心的力量,它们使心,不偏离于通向涅盘的止观正道。
五根当中,第一是信根。信,乃是相信应当相信的对象。如:相信三宝,相信业因与果报。
很重要的,是应该相信佛陀的证悟。因为,若禅修者缺乏这样的正信,他将会放弃禅修。
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常重要,即:四道、四果、涅盘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们禅修的方法与次第,我们应生起对教法的深信。
假设有人这么想:只是观察呼吸时的气息,就能达到禅定吗?或者,修安般念真的有禅相吗?似相真的如冰块一般透明吗?
如果有这类念头存留在心,它们将会造成如此的见解:在现今的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达到禅定。
由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他将退失对佛法的信心,也将放弃修行禅定。
因此,以安般念业处修行禅定的人,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心,应当毫无怀疑地修行安般念。
他应当想:如果有系统地,依照圆满正觉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达到禅定。
然而,若禅修者对当信之对象有过强的信心,譬如对安般念业处信心过强。
那么,由于信根的决定作用太强,慧根就不分明,而其余的精进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将变弱。
那时,精进根不能实行其策励相应的名法,并保持它们于似相的作用。
念根不能实行其确立忆念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实行其使心安住于似相,不散乱的作用。
慧根也不能实行其透视似相的作用,因为慧根不能了知似相,也就无法支持信根,于是信根也会变弱。
如果精进根过强,其余的信、念、定、慧诸根,就不能实行其决定、确立、不散乱和透视的作用。
过强的精进,使心不能平静地专注于似相。这也意味着,七觉支中轻安、定和舍觉支的强度不够。
同样地,若其它诸根,如定根、慧根过强,也将有不良的影响。
信根与慧根,定根与精进根的平衡,是诸圣者所赞叹的。假使信强慧弱,则为迷信。此人将相信、崇拜,缺乏真实利益与内涵的对象。
举例而言,他们会去信仰或尊敬正统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对象,例如:造物主、鬼怪、护法神等。
反之,若慧强信弱,则将使人倾向于狡黠。自己不实际修行,却整天批判与评论。他们犹如吃药过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难以治疗。
然而,若信慧平衡,则能信于当信之事。他相信三宝、相信业果,确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将能体验似相及达到禅定。
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并运用智慧透视安般念的似相,这时,信根与慧根就能达到平衡。
再者,假如定强而精进弱,则因为定有产生怠惰的倾向,怠惰将征服他的心。
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因为精进有产生掉举不安的倾向,掉举将征服他的心。
唯有当定根与精进根平衡时,心才不会堕入怠惰或掉举,而能达到禅那。
对于想修行止禅业处者,坚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他想:如果我培育对似相的专注力,一定能达到禅定。
于是,借着信根的力量及对似相的专注,他必定能达到禅那,因为专注是禅定的主要基础。
对于修行观禅者,慧根强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当慧根强时,他能够透视无常、苦、无我三相,以及获得领悟三相的智慧。
当定慧平衡时,世间禅定才能生起。佛陀教导定慧两者必须并修,因为出世间禅定,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时才会生起。
无论是平衡信与慧、定与精进、定与慧,念根都是必要的。念根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因为,念根可以保护心,使心不会由于过强的信、精进或慧而陷于掉举,也不会由于过强的定根,而陷于怠惰。
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正念。就像所有的调味汁,都需要盐,也像国王的所有政务,都需要宰相处理一般。
所以,在古注里提到,世尊说:“念在任何业处都是需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修行时,念是心的依靠处与保护者。
念是依靠处,因为它能帮助心,达到前所未到、前所未知的高超境界。若没有念,心则无法达到任何超凡的境界。
念可以保护心,以及不使禅修的对象失落。这就是为何当禅修者,以观智辨识念心所时,他会见到念的相状是:它能保护修行时所专注的对象,以及保护禅修者的心。
若缺少念,禅修者就不能策励或抑制自己的心。这是为何佛陀说念,能应用于一切情况的理由。
如果禅修者想以安般念来达到禅定,平衡七觉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念觉支:记得似相并持续地辨识似相。
二、择法觉支:透彻理解似相。三、精进觉支:努力统合及平衡诸觉支于似相,尤其是努力于强化择法觉支及精进觉支本身。
四、喜觉支:体验似相时心中的欢喜。五、轻安觉支:以似相为对象时,心与心所的宁静。
六、定觉支:一心专注于似相。七、舍觉支:乃是心的平等性,不使心兴奋或退出所专注的似相。
禅修者必须培育及平衡这七觉支。如果精进不够,禅修者的心,将会远离禅修的对象(似相)。
此时,他不应加强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而应加强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如此心才能再度振作起来。
当过于精进而心生起扰动和散乱时,他不应加强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而应加强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如此才能抑制与平静扰动的心。
编摘于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