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离思惟?一、想要出家为沙弥或比丘的思惟,是出离思惟,因为它是脱离世俗生活之道。
二、初禅:若比丘能够证得初禅,其初禅称为出离思惟,因为它是脱离欲界之道。
三、涅盘:若比丘证得涅盘,其证悟也称为出离思惟。因为此证悟,令他能够脱离生死轮回。
四、观智:一切的观智,都能暂时断除烦恼。当比丘在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时,他能暂时断除了烦恼。
五、一切善法:一切的善法,都能断除不善法。
若比丘有系统地修习戒、定、慧三学,当其五根成熟时,他即能证悟涅盘。此三学能够产生及护持善法。
比丘应当培育上述五种思惟,以成就出离思惟。尤其是当他正在修习止禅或观禅时,该出离思惟是常存于其心中的。
对安般似相等止禅目标的寻心所,以及对观禅目标名、色与其因的寻,也称为出离思惟。
所以,当你正在修习止禅或观禅时,该出离思惟,是常存于你心中的。
无恨思惟:若比丘能够散播慈爱给某人或一切有情,直至证入禅那,其慈心即是最高等的无恨思惟。
由于慈心是希望带给一切有情幸福快乐,所以有助于去除嗔恨。
无害思惟:若比丘能够散播悲心给某人或一切有情,直至证入禅那,其悲心即是最高等的无害思惟。
悲心是在看到众生遭受苦难时,颤动的悲愍心。它是希望拔除他人之苦,而与残忍对立。
若比丘想要在今世证悟涅盘,他即应作诸如此类的思惟。如是,你应当专心修定,例如安般念。
你应当观照五蕴及它们之因的三相;应当在嗔恨及害意生起于心中时,散播慈爱与悲悯给予一切众生。
在《大空经》里,佛陀又说道:“阿难,有此五欲之弦。是那五个?眼所识知的颜色,是所望、所欲、可喜、可爱,与欲乐有关及能诱发贪欲。
耳所识知的声…鼻所识知的香…舌所识知的味…身所识知的触,是所望、所欲、可喜、可爱,与欲乐有关及能诱发贪欲。这些是五欲之弦。”
至此,佛陀已经指出了,达至证悟须陀洹初道和斯陀含二道的修行方法。
如今,他再指出,欲证悟阿那含三道所应有的观智,以达到断除欲欲,即断除对欲乐之贪欲。
于经中,佛陀说:“于此,比丘应当时常如此省察自心:我的心是否有在某些时候,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
若如此省察时,他觉知:我的心,的确有时候会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
因此,他明了:我还未断除追求五欲之弦的贪欲。如是,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
但若在省察之下,他觉知:我的心,不会在任何时候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
因此,他明了:我已断除了追求五欲之弦的贪欲。如是,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
在此,‘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是指,已通过觉知成就业处而获得的明觉。
这是因为,当他如此省察:‘我是否已断除了追求五欲之弦的贪欲?’的时候,若他觉知还未断除它们,他即会致力精进,而通过阿那含道断除它们。
于是,当他从随圣道之后生起的圣果出定,在省察之下,他觉知已断除了它们。所以说,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
应如何办到这点?你应当辨识名法、色法及它们的因。
随后,再如前述般照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相,进而轮流地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即是观禅。
你应以同样的方法,观照过去与未来的行法。应一时观过去、一时观未来、一时观现在、一时观内、一时观外。
当五根成熟时,你就可能证得阿那含道果。
于《大空经》中,佛陀进而开示,趣向阿罗汉道之道:“阿难,有此五取蕴,比丘应当如此观照它们的生灭: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
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
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这段经文,指出欲证悟阿罗汉道所应有的观智,以达到断除‘是我’的我慢,即会基于色法或受等等,而说‘是我’的潜在意念。
趣向须陀洹道与阿罗汉道之间的行道,并没有差别。不管是为了证悟须陀洹道或阿罗汉道,人们都必须观照上述的五蕴。
但是,须陀洹只是部份地了解五蕴,阿罗汉则是透彻地了解五蕴。
所以在观照五蕴时,明觉是非常的重要。对于证悟阿罗汉道,明觉是必要条件。
什么是如是色?色法有二十八种。比丘必须辨识它们每一种的特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何为如是色之生起?生起有两种:其一是缘生,另一者是剎那生。
当比丘知见,诸蕴因为无明、爱、取、行、业等生起而生起时,那即是知见缘生。
当比丘依生相及变易相,知见诸蕴之生起时,那即是知见剎那生。
何为如是色之灭尽?当比丘知见诸蕴,因为无明、爱、取、行、业等灭尽而灭尽时,那即是知见缘灭。
当比丘依生相及变易相,知见诸蕴之剎那灭尽时,那即是知见剎那灭。
于此,无明等之灭尽,是指它们完全灭尽。这会在何时发生呢?当比丘证得阿罗汉道时,一切烦恼即会完全灭尽。
当包括无明等的一切烦恼,完全灭尽之后,在他证入般涅盘时,一切蕴也都灭尽。
在观照诸蕴生灭时,比丘必须尝试去知见这两种生灭。
应当注意这些要点。若你在修习止观禅的时候,还是个凡夫,则证悟阿罗汉道,即是未来之事。
你必须观照一切烦恼,在未来证得阿罗汉道时,完全灭尽。而在证入般涅盘时,一切蕴也都灭尽。
引生现在果的业,是于过去世在无明、爱、取围绕之下,所造作的业。现在的业,并不能产生这一世的结生识及其它果报心。
因此,若你想要观照诸蕴,缘于无明等生起而生起,你必须能够看到,过去世在无明等围绕之下所造的业。
而若要看到该业,你必须通过修习观禅,去辨识名色法及其因,直至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