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切相?名色称为相或行。当佛陀进入阿罗汉果定时,所生起的阿罗汉果心,缘取无名、无色的涅盘为目标。
其中,毫无名色之相,如颜色、声音、心、触、受、念等。此安住是由如来所发现,他通过不作意一切相而安住于空。
首先,基于自身的特质,果定称为空,但作为其目标的涅盘也称为空,因为它毫无贪、嗔、痴。
另者,也可依据入道的方式来解释,因为观智也被称为:空、无相、无愿。
于此,若比丘在观照诸行法为无常时,导致圣道从无常当中出起,而趣向涅盘。其导致圣道出起的观智,即称为无相。
若他在观照诸行法,由于不断受到生灭逼迫而苦的一面时,导致圣道从苦中出起,其导致圣道出起的观智,即称为无愿。
若他在观照诸行法为无我时,导致圣道从无我当中出起,其导致圣道出起的观智,即称为空。
于此,圣道由于无相观智而称为无相,而无相道之果,也称为无相。对于无愿与空,也是如此。
当佛陀向听众开示佛法时,其心是倾向于离群隐居与倾向于涅盘的。他肯定只会以心,倾向遣散他们地给与开示。
所以,佛陀时常会说:“你们可以走了。”在什么时候,世尊会如此说呢?是在用完餐之后活动的时刻,或在初夜活动的时刻。
用完餐后,世尊在香舍里,如狮子般地躺着休息片刻,起身后即坐着入果定。当时,僧团为了听闻佛法,而前来聚会。
了知适当时刻的世尊,即从香舍里出来,坐在早已为他备好的座位上,开示佛法。
有如计算煮草药的时间般,他绝不会超出时间,即以倾向离群之心遣散僧团。
在初夜的时候,他也如此遣散僧团,说道:“夜已深,这是你们做适当之事的时刻。”
因为自从证悟以来,由于佛陀的意门转向心倾向于涅盘,所以,即使是他的眼、耳、鼻、舌、身双五识,也都倾向于涅盘。
由于佛陀对诸行法的透彻了解,即使所见的微妙目标,也只显现其厌恶的一面,对于其它目标,则厌恶性更加强烈。
由于涅盘极宁静殊胜,所以其心只倾向于涅盘,就有如受到口渴困扰的人,只倾向于有凉水之处。
安住于空是宁静殊胜的,这是为何佛陀说:“所以,阿难,若比丘立愿:愿我进入与安住于内空。他即应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
这段话的意义为何?若比丘想要缘取涅盘为目标,而进入空果定。首先,他应当稳固其心,专注于禅那目标,如:安般似相、地遍似相等。
在《大空经》中,佛陀继而言道:“阿难,他又应如何,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
于此,远离欲乐及远离不善法的比丘,进入与安住于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安住于拥有舍受及由于舍而念清净的第四禅。这是比丘如何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
在此,佛陀教导四色界禅定,作为观智的基础。巴利系佛教传承,认同两种不同的修观行道。
其中之一是止行道,此行道涉及先修习止禅至近行定或安止定的阶段,以作为修行观禅的基础。
采取这种行道的止行者,先修至证得近行定或色禅或无色禅定。然后,再从识别入禅定时,生起的名色法开始修观。
过后,再识别欲界的名色法,如:眼门、耳门心路过程等。之后,他再追寻它们的因缘,这即是缘起的实修方法。
然后,他再观照此名、色及它们之因三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对于这类禅修者,他之前所证得的近行定或安止定是心清净,即七清净中的第二项清净。
另一种行道,称为纯观行道,这种行道不以止禅作为修观的基础。
反之,在清净其戒之后,禅修者有系统地修习四界分别观。当能够看到名为色聚的微小粒子时,他必须辨别它们。
若他能够辨识色聚里的四大界,而又能专注于该四大界,当时的定力,则隐喻式地称为近行定,但并不是真的近行定。
真的近行定,是接近禅那之定。于四界分别观,无论禅修者如何精进,他都不能证得禅那。
为什么?因为色聚里的四大界之特相,非常深奥。一旦生起,它们即灭尽。这些不断变易的四大界,是专精之心的目标。
当此观照力增强及更为准确时,其心即会自然地专注于色聚中,不断变易的四大界之流,而其定力,则与近行定相等。
心对四大界的特相的剎那至剎那间的专注力,名为止剎那定。由于其稳定的程度与近行定相等,所以它被称为纯观行者的心清净。
这种禅修者又名为干观行者,因为他没有受到禅那的滋润,即修习观禅。
三相:在分别名色及辨识它们的因之后,止行者与纯观行者两者,都必须观照诸行法的三相。
即:由于坏灭而无常;由于不断受到生灭逼迫之厄而苦;由于在世、相续及剎那三方面没有实质而无我。
当此观照力增强及更为准确时,其心即会自然地专注于不断变易的名色流,而其定力则与近行定相等。
心对名色过程之无常,或苦,或无我的,剎那至剎那间专注力,名为观剎那定。
在《大空经》里,佛陀教导四色禅作为观智的基础。于此,当简短地讲解,如何修习安般念至第四禅。
你应当于鼻孔周围或上唇(人中),专注在最明显的接触点上的息。若能够专注于息大约一小时,你应在同一点专注整道息,且觉知它的长短。
在此,长短是指时间的长短。不要刻意把息弄长或短,且让呼吸自然。若你能够专注于整道息一小时或更久,息就会自然变得微细。
当时,你应当专注于整道微细的息。无论它是长或短,你都应觉知整道微细的息。当你能够在每次坐禅的时间,都专注于微细的息超过一小时,一般上,在两三天之内禅相即会出现。
对于初学者,此禅相是不稳定的,因为定力还不够强而有力。当息与禅相结合时,心就会自动地紧贴于该禅相。
当时,你应只专注于禅相,不再专注于息。时而注意禅相,又时而注意息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若禅相从鼻孔周围消失,你应当再次专注于自然的息。当禅相再次重现时,你再换回专注它。
禅相必须是出现在鼻孔周围,才可专注于它。若你专注稍微远离鼻孔周围的禅相,不久你的定力即会退失。
只有通过专注在接触点上的息,才能够成就安般念;而该接触点是在鼻孔周围或上唇。所以,若专注在离开这些接触点的禅相,不久定力即会退失。
若你能够,专注于紧贴在鼻孔周围的禅相超过一小时,你的定力将会提升,禅相也会逐渐改变。
一般上,在开始阶段禅相是灰色的;这即是遍作相或预作相。当对该禅相的专注力更加强时,它即会变得白如棉花;这即是取相。
你必须继续专注于该禅相,如此当定力足够强时,它即会变成晨星般清澈明亮;这即是似相。
若能够专注于该禅相超过一小时或至两小时,不久你就能够证得近行定或安止定,安止定即是禅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