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经》: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释迦国迦毗罗卫的尼拘陀园。那时,佛陀开示:“阿难,比丘不会因为乐于群体、乐于社群、取乐于社群、欢喜社群,而照耀世间。
诚然,若说乐于群体、乐于社群、取乐于群体、取乐于社群的比丘,能够毫无困难地获得出离之乐、离群隐居之乐、寂静之乐、菩提之乐,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若比丘独居、远离社群,则他能够如意而毫无困难地获得出离之乐、离群隐居之乐、寂静之乐、菩提之乐,这些是可预料之事。”
注疏如此解释:于此,群体是自己人的聚会;社群是各种不同人的聚会。所以,无论是乐于群体或社群,深陷乐于社群的比丘,即受到社群之结所缚,而不能获得优越的成就。
但是,若比丘用完餐后,打扫日间居处,完成僧团义务。然后,洗好脚,修习基础禅定,乐于独处,他即能于佛陀的教化里,照耀世间。
出离之乐,是已舍弃贪欲及欲乐之乐。离群隐居之乐,是远离贪欲及欲乐之乐。寂静之乐,是灭除贪、瞋、痴等之乐。菩提之乐,是缘取涅盘为目标的圣道,所导致的觉悟之乐。
当比丘知见涅盘时,乐即于其心中生起;该乐名为菩提之乐。当比丘独居、远离社群时,他能够如意而毫无困难地,获得出离之乐、离群隐居之乐、寂静之乐、菩提之乐,这些是可预料之事。
当时,佛陀继续开示大空之修习:“诚然,阿难,若说乐于群体、乐于社群、取乐于群体、取乐于社群的比丘,能安住于暂时性与可喜的色界及无色界心解脱,或安住于永恒与不可动摇的出世间心解脱,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若比丘独居、远离社群,他能够安住于暂时性与可喜的色界及无色界心解脱,或安住于永恒与不可动摇的出世间心解脱,这些是可预料之事。”
于此,注疏解释:暂时是指,在任何时刻进入安止定皆能暂时脱离烦恼;心解脱是指,色界与无色界心解脱,即:色界禅定与无色界禅定。
于《无碍解道》中提到:“四色禅与四无色定,是暂时性解脱。”为何?当比丘入于禅那时,无论是色禅或无色禅,其烦恼皆只在安住于禅那时暂停。
当他从禅那出定后,烦恼还是能,因其对各种目标的不如理作意而生起。在禅那里,他只觉知禅那的目标,如:地遍。
若他能够稳定地专注于该目标,由于他那既深且强而有力的禅支对抗烦恼,诸烦恼即没有机会生起。这些即是暂时性解脱。
对于永恒与不可动摇的心解脱:这并不是暂时性解脱烦恼,而是永恒的出世间心解脱。经中提到:“四圣道与四沙门果是永恒的解脱。”不可动摇是指,不会受到烦恼动摇或影响。
至此,所说的是什么?乐于群体及受到社群之结束缚的比丘,不能证得世间或出世间的特别素质;远离社群及乐于独处的比丘则能证得。
即如慧观菩萨的例子,在出家后的首七年,当他还是受到八万四千出家人围绕着时,他无法证得独特的一切知智;但在远离社群及乐于独处之下,他得以在七天之内攀上菩提之高峰,证得了独特的一切知智。
我们的释迦菩萨也是如此,在出家后的首六年,他与五沙门一起游方,而无法证得独特的一切知智;但在他们离他而去之后,通过乐于独处之下,他得以攀上菩提之高峰,证得了独特的一切知智。
随后,佛陀继续开示:“阿难,我没有看到任何一种变易的色法,不会导致贪恋及耽乐于它的人,感到愁、悲、苦、忧、恼。”
该段话的含意是:在指出乐于群体者无法成就特别的素质之后,佛陀说‘阿难,我没有看到等’,以便指出其错何在。
在此,称为色的身体,是由许多微小粒子或色聚组成。若比丘有系统地辨识它们,他就会看到它们里面的究竟色法。
它们生灭得非常迅速,一旦生起就即刻灭尽;所以它们是无常的。若人不能以智照见这本质,他即会因贪欲而取乐于色。
若他如此作为,他即会因色法变易,而感到愁、悲、苦、忧、恼。如是,由于舍利弗与目犍连加入僧团成为佛弟子的这项变易,所以他们以前的师父山加耶,即感到愁、悲、苦、忧、恼。
在家居士乌巴里与佛陀讨论佛法之后,成为佛陀的弟子这项变易,也一样地令他以前的师父那他子,感到悲痛。
当时的那他子,是尼干达教的创始人;乌巴里则是他的大弟子。有一天,乌巴里去问佛陀许多问题;佛陀很清晰地举例回答,令他感到很满意。
而该段问答,即名为《乌巴里经》。乌巴里在听完该经后,即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成为佛陀的弟子。这是注疏的解释。
过后,佛陀继续讲解大空之修习:“然而,阿难,于此有如来所发现的安住:通过不作意一切相,而进入及安住于内空。
若如来如此安住时,诸比丘或比丘尼、众男居士或女居士、诸王或大臣、众外道或他们的弟子们前来见他,
那么,以倾向离群隐居、独处、乐于出离,及已完全断除诸漏根基的心,他肯定只会以倾向遣散他们的心给与开示。”
其意义如何?若刚出家的无智比丘说:“世尊像把牛放到田野般把我们带离社群,训诫我们离群隐居。然而,他自己的四周却有众王与大臣等围绕着。”
为了避免造成这种评论的机会,佛陀在开示时先这么说,以显示即使佛陀,是坐在一个遍满世界的社群当中,他依旧犹如单独一人静处一般。
再者,佛陀在《相应部.蕴品.花经》说:“诸比丘,犹如一朵青莲花或白莲花生于水中,成长于水中,而后伸出水面不受水所沾染;如是,诸比丘,如来亦生于世间,成长于世间,而后超越世间,不受世间所沾染地安住。” (此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