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段历史
据双竹堂“初建双竹十万丛林万古碑志”和双竹堂牌坊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前,岳家寺既无寺宇,又无场镇,更无牌坊。
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达县石桥河有一个“幼小失父母,全凭耕耘、苦力成家。平素好善、不染尘缘的岳仲魁,因晚年崇信佛教而游览上下百余里,择地修建寺院。最后选中岳家寺后的双竹堂左侧的塔子坪,独自捐资,同其弟岳仲声、岳三弘、买办九木,鸠工创建佛刹一所。左右金楼,天王山门,周围偏厦,全堂金像,并不外化一草一木,一分一文。寺院功课诸事告竣后,喜得亲孙慧明、慧亮出家为僧,承顶香火。共买施田地百余(背谷子,即今岳家最大的“和尚大田”,解散放后土地改革,4背谷子合现时1亩)。四至界畔,南北约五里,东西约四里,寺院建成后名曰“积庆寺”。清嘉庆年间,积庆寺一长老和尚,增建殿宇,在该寺的右侧建立禅堂,将该处的“关圣夫子”神像移动。不慎使神像倒塌,发现神像腹内有一块白绸,上面写着“岳仲魁、岳仲声、岳三弘化三年立”。由此得知,积庆寺原是岳家三兄弟所建,即改积庆寺为岳家寺。
公元1830 (清道光十年)4月8日(农历,传说为佛祖诞辰),在山腰处发现林生一竹,竹干离地面一人高处,分叉长出两枝粗细一样的枝干,生长十分茂盛。此竹人间稀有,世上少见,一时远传千里,名震四方。时四川保宁府上报朝廷,皇帝欣喜降旨“敕修双竹堂牌坊”。牌坊建立后,即改“积庆寺”为“双竹堂”。
“双竹堂”修建诸事告成后,远传四方,名蜚川北,数百里外来这里烧香拜佛者很多。长老和尚为了朝庙、拜佛者有所居息,便在该寺庙产地的猪市梁下,沿河边修建庙宇四座,即“文昌宫、禹王宫、万寿宫、关帝庙”及少许几间瓦房。当时这里是“长安古道”上汉中的要道(现称“米仓古道”),来往行人颇多,因而附近有钱人在此又修了一些房屋,从事饭店、栈房、卖茶、卖酒、卖盐等商业活动。到乾隆中期,才有乡绅商议在此建场,由自愿来这里的人自行建房,建房基地从寺院内老和尚处买来或与该寺院的庙产相接壤的土地调换,陆续建起了十几间瓦房。规定每月三、六、九为集场天。附近的人户可在集场上买卖东西,这样逐渐形成了场镇。因此时的“岳家寺(三宫一庙)”又修在庙产范围内的,便习惯称为岳家场。总之“积庆寺”名称最早;“岳家寺”名称在中(至今仍习惯把“岳家场”叫成“岳家寺”);“双竹堂”名称出现在最后,而双竹堂牌坊只是岳家寺或岳家场(乡、镇)的一个附属建筑。
二、一个传说
公元1573年,达县石桥河人岳仲魁修积庆寺后,后人修双竹堂牌坊前,有一位来自陕西不知姓名的“地迁先生”(会看“阴宅”),为给自家择得一棺好地,游走大巴山三年多才到达双竹堂处,觉得此处是一绝好地形。前山金斗寨蜿蜒至赵家坪,如仙人撒网;后面观音山延伸至双竹堂,似凤凰展翅;左边玉皇阁如玉顶;右边六角亭像金印,便在此埋下一个麻钱作标记。数年后,先生再返大巴山,又一次来到双竹堂,顿感此地在大巴山数独一无二,心中十分满意。便将杵路的一根干竹棒插在地上作下明显的标记,他把一根干竹棒正好插在第一次埋下麻钱钱眼中。于是大喜,认为已找准了大巴山脉真正的龙脉穴位,赓即返回家中,变卖家产,准备携家人迁去他插竹棒的地方建房定居,死后就埋“龙脉”上。
谁知到公元1830年某天,人们发现当年地迁先生插下的干竹棒不知何时长出一根竹子,竹干离地面一人高处又分叉长出两枝粗细一样的新竹,长势茂盛,一时轰动远近。人们称为瑞竹,上报道光皇帝后即刻下旨,“修建双竹堂牌坊”。积庆寺长老和尚也随之将禅堂建到双竹堂牌坊后面,即改“积庆寺”为“双竹堂”。几年后,等“地迁先生”变买了家产,携家来到双竹堂,这里正在修建牌坊和殿宇,他又不敢与菩萨争地盘,竹子又是自已插的,而且干竹发新竹,都是“天命”,只得自认“命薄”,被活活气死,民众见其可怜,将其葬于牌坊后右侧约100米处,即今天老幼皆知的“气死坟”。
三、一方瑰宝
石牌坊是汉族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封建社会为表彰近臣功勋、科举仕进、德政社会以及忠孝节义独有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用以标明地名,又名牌楼;还有很多祠堂也奖其作附属建筑物,以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石牌坊在海外被当作汉族文化的象征和汉族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
双竹堂坐西朝东,石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X角,三门(前后)四束柱。高7.90米,宽6.3米,厚2.5。上有92个物及花草图案,它与其他牌坊不同的是,它实是一座诗碑。全坊汇集有诗词、楹联 首(幅),碑序碑记2处,约2000字。坊顶上设龛,内刻“双竹堂”3字(边配花纹)。柱基石柱两侧,各有石鼓架支撑,牌坊前1.5米处左右两侧各立须弥座石匠狮1尊,通高1.9米,座长2米,宽0.7米,石柱两侧配迥有石狮。牌坊之人物、花草皆运用浮雕、透雕等手法,工艺精湛,风格迥异。古朴浑厚,细致入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刀法独特,内涵深远,刀法浑然独特,人物栩栩如生。碑上诗词源出60多位(岳家周围县、乡)科举进士、举人、生员;学子、乡耆、贤达所赠刻的诗(联)。它们用诗词的语言、高雅的格调,不同的墨迹,为岳家的山水人文文化谱写了近百首赞歌,使这些古代的传统文化、石刻艺术文化,经历180多年的岁月沧桑,到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其哲匠的造诣和长久的生命力,影响了岳家十数代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具有很高的民俗史料价值和完美的艺术价值。只要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它的艺术和文物内涵一定能得到释放,得到升华。
四、一幅奇画
双竹堂的诗碑还有个最大的看点——竹叶诗(见图)。署名进士杨菁华:“两歧瑞竹世间稀,枝节双双等样齐。想是菩提愿力足(注),丛林第一数巴西”,它是七言绝对名诗,它镌刻于牌坊正面左边立柱上端。
经查,全国最早知名的竹叶诗碑是奉节县白帝城的那一幅(见图“丹青正气图”),它取竹有经风寒不凋之意,赞其“高风亮节”。诗碑高115厘米,宽64厘米。远看是三株傲然挺拔,刚健俊秀,婷婷玉立的竹子,构成了一幅丹青五言绝句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是光绪六年(元1880年)浙江绍兴人曾崇德带着他的儿子和徒弟,游览白帝城时所作.用永不凋零的竹子来赞扬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高风亮节,君明臣忠,它暗示刘备托孤的感人事迹永不凋零的竹子一样,传世人间,永垂千古。这幅融诗、书、画一体的丹青正气图,史称我民间艺术中不朽之佳作(洛阳、咸阳也报道有竹叶诗但无岁月记载);潮州澄海市的武庙内原也嵌有一块高110厘米、宽60厘米的“关公竹”碑,是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当地一位秀才捐勒的。
举例的两处竹叶诗碑,奉节碑是对竹的颂歌;岳家的竹叶诗,则寓意其有仙风道骨之体,有古巴地(连接今汉中、巴中、阆中)之奇的意境。而且比奉节碑早50年,比潮州碑早40年。
五、一域翰风
岳家因有竹而寺,有寺而场(镇),因去米仓古道的支线“长安古道”穿场而过,从清康熙以后,随“填川”人口的增多,人文文化来源更大,尤其是南来北往的行商客贾,东去西归的官吏等,都因有观赏瑞竹的幸趣在岳家场住下,听一听岳家的来历和后来一竹双岐的奇事,加大了东西南北文化在岳家的交融与揉合,同时又把岳家场先辈们宜耕则耕,可读则读的“学风、士风、家风”事例传播出去,使岳家的尚文之名、科举之名、耕读传家之名远播蜀、陕、渝、楚,造就了近220多年来这里是巴州(中)出人才最多的山区乡镇:
向五美:涌水村人。清嘉庆文生,一生为乡村塾师,家富裕,但从不欺贫,倍受尊敬,乡绅请准为其挂“独步蟾宫”匾额(完好),有六子,三从文三从武。逝后竖有华表(现完好)。
向 苏:涌水村人。向五美子,少年读书过目成诵,清道光壬午科举人,执教东皋和云屏书院(巴州),终身从事教育。余焕文等得其教诲。
向鸣皋:涌水村人,五美侄,嘉庆已卯科(武)举人。可使70余斤大刀。清末参加同盟会,带领乡勇反抗四川总督赵尔丰,又参加保路同志会。
赵九龄:X X村人,少年入庠,通六经而无力科举,一生在邻近县乡讲学,终老后、举人冯秉经、拔贡陈纯忠、法政毕业生吴鹤健等为其竖有“德教碑”。
赵兰田:本名赵德久,中明村人,从一名小红军升至1955年少将,武汉空军司令、中央军委顾问等职。
李英多:金斗寨人,弱冠即获廪生(食饩),科举废,入省高等学堂,精西算,被保送至比利时学习工程学、军政学(与刘伯坚同时入欧求学),近毕业,因劬劳而猝逝,后翰林余堃为其作序竖碑。
李英标:金斗寨人,(英多弟)辛亥革命时参加同盟会,后被保送去日本、德国、苏联、比利时等国留学。在比与刘伯坚、张西林、郑电欧等人同学。回国后曾任上海江湾劳动大学校长、厦门大学物理教授、滇缅铁路长。
余 洁:金斗寨人,青年即以廪生身分行大孝、办团练、捐资办“十善会”(兴义学、设月课、助膏火、施冬衣、送年米、养孤老、施棺椁、置义冢、尊高年、表节孝)、退盗贼而著名于世,朝廷赏加“光禄寺署正衔”。世人言“家教”者皆称余氏。逝后,事迹列《清史.孝友列传》。
有子五:余益:贡生;雅安教谕;余恒,增生;余 震:光绪甲午科举人,清国史馆謄录,议同知,民国后任巴中县督学,为《巴中县志》主编;余观,增生;余渐,文生;皆未入仕,以在周围各县教授弟子为业。
余焕文:金斗寨人,余洁弟,少年时受名师授点,清咸丰壬子科二甲进士,官至礼部员主事,因丁优不愿复官,创办巴中“云屏书院”。同治二年、光绪三年大旱,饿殍遍地,立“十善会”捐粮赈灾,修水堤解民众用水之难。有墨迹四幅,镌于岳家进士第中门。有子五:
余 泰 金斗寨人,贡生,任洪雅、遂宁教谕。
余 升 金斗寨人 贡生,未入仕,先后在达州、巴州协其父教授弟子。
余 艮:金斗寨人,光绪乙酉举人;先挑选为刑部主事,后补云南武定、直隶、大理知州,在审理“蛊毒”案时,中蛊毒死于职任。
余 晋,金斗寨人15岁补博士,受四川学使张之洞器重,纂经撰史,无所不精,唯难入仕,退而讲学,一时学子云集,先后在东乡、达县、恩阳治学,后卒于文治书院;
余 堃:金斗寨人,幼年性温好学,受其父余焕文培教。清光绪乙酉拔贡,戍子中举。庚寅会进,入翰林院编修。曾任云南主考,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后,由于在陕西素有良声,军政府邀请他任都督,他谢绝不任。民国三年,坚拒袁仕凯许高官相请,将金斗寨翰林院大部分捐出办学,接着又创办了金斗寨女子高小。民国八年又捐资二千成立育才会,帮助贫苦学生读书。民国十年病故。其作品被收入《中华书法大辞典》。
余寿濠:金斗寨人,焕文孙,自幼聪明好学,性情孤傲。1930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学系,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民国时期入“巴中三才子”之列。任国民军29军秘书、什邡县教育局局长、巴中中学教导主任等职。1950年土改后,政治上沉浮不定,拨乱反正后,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
余涧兰:(女)金斗寨人,焕文孙,老红军,50年代任四川省高教局长。
冯秉经:平昌磴子河人。光绪辛卯科(1891)举人,为吏部“大挑一等知县”,知广东开平县,宣统元年(1909年)。当时令纂修《开平乡土志》未梓,1911年后乃辞职归里,养病赋闲至终老。
冯秉彝,金斗寨人,光绪末廪生,教授于重庆女子中学、渠县、巴中县立中学,创立金山中学。1921年调任巴中县督学。1947年任巴中县参议员,1950年后被聘为“文史专员”。
冯秉纬:金斗寨人,光绪时优廪生,通经史、工词赋。曾被学使荐读尊经书院,庚子后,转而在成都、广元、巴州、达县领办中学堂积劳成疾而逝。
冯秉堃:金斗寨人,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1911年办女了小学,首任金斗寨高等小学堂校长,其办学、教学业迹,在巴、达、仪、营知名,求学者如云,堂舍一扩再扩而不达要求。
冯秉圭:金斗寨人。同治时廪生,曾在巴中“云屏书院”设帐, 一生著作颇多,有“金斗山记”、“河源渡重修记”等留世,协修民国十二年《巴中志》。
冯均琏,金斗寨人。26岁任巴中县第九区民团教练。任禁烟局长及什邡县长、秘书长。1942年筹资创办金斗寨私立广德中学。1348年被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有“清理豪门资产(蒋宋孔陈)。1949年冬,在重庆策划起义投诚成功,但误中枪弹而死。
冯均逸:金斗寨人。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毕业。曾任四川省巴县、开县、彭县县长,1945年任绵阳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一生刚正不阿,任县长逼令国军新九师长向市民赔礼道歉;任专员时,当众捕杀连平武、北川、江油、梓桐及邻近县的匪首、匪徒都得 “归镖拜把”的康纯(某乡乡长)。民众送他 “枪毙康纯,踏倒虎门”的赞誉。他在任职各处和家乡均无不动产。1949年12月在四川温江起义。
冯和图,金斗寨人,黄埔14期毕业。抗日战争中在44军军部、26师师部任参谋、代团长等职,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任代团长时曾击退日军收复三县(公安、松濨、枝江),驻地老百姓还送他一面“为民先锋”的旗帜。1949年初,在川南师管区364师任上校参谋长,经重庆地下党策动于12月在万县起义,编入解放军独立第5军。1952年,调纳溪一小学任教,1961年,在当地受打击,后经余秋里、李大章证实,恢复工作到退休。
注: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大彻大悟;愿力:多指善愿功德之力或意愿之力
平昌何茂森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