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答疑440问》:61. 在禅坐的时候打妄想,会回忆起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时候自己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化,请问尊者,这样会巩固这种业吗?
答:业不是巩固。业造下去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已经灭去了。我们如果再回想的时候,那时你的心又重复地产生,如果你那个时候是产生不好的情绪的话,那你还是在造新的不善业。你只是取过去的所缘(目标),而重新造作新的不善业,因为你那个时候生起的速行心,是不善心。
62.尊者讲述的《阿毗达摩》不但有益于禅修,对我们在家人如理作意地生活也有莫大的益处。但在禅修营中某些学员声言,为了禅修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做出在世人眼里自私自利的行为,如不参加公共性的服务劳动、任意早退等违反规约的行为。请尊者慈悲开示,这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行为,是否也称为“如理作意”呢?
答:这种行为是不值得鼓励的,这个是违反规约的行为。违反规约的行为叫做什么?不随众的、不随众的行为,或者说应该是值得谴责的行为。
但是,如果从他的内心是故意要这么样做,要干扰大众,那么这个是属于一种不善心。如果他并没有这样认为,他只是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那么我们也不能称为是不如理作意。不过这种行为是值得谴责的。因为至少他没有尊重他人!
63. 修慈心禅与佛随念,很像北传的观像念佛以及持名念佛。可否请尊者解说,慈心禅与佛随念是如何达到近行定的,其相状如何?
答:如果是修慈心禅那,当他持续地对一个众生散播慈爱,如果他能够持续地散播慈爱,他的内心变得很专注、很平静、很喜悦,那他就维持这种定力,
一直维持,他将有可能证得近行定甚至证得初禅。对于修佛随念来说,佛随念就是必须把他的心放在佛陀的功德上,如果放在佛陀的相好庄严或者放在佛陀的名号上,乃至他只是念佛陀的功德,这样的话他仍然很难达到近行定。
他唯有把心持续地放在佛陀的功德上,这样的话,当他可以持续地专注一段很的时间,他将有可能证得近行定。
64. 下一尊出世的佛陀,依南北传的说法是弥勒佛。若以后死时想投生到兜率天,要如何修行,才能够万无一失保证如愿呢?
答:对于下一位佛陀是弥勒佛,这个是南北传佛教的共同的说法,但美德亚菩萨(弥勒)现在是不是在兜率天,这个上座部佛教有不同的说法。
在斯里兰卡,我问过很多斯里兰卡的长老,他们都认为现在美德亚菩萨,未来的佛陀,在都西答天(兜率天)。但是,我问过很多缅甸的长老,他们都说不确定。
我也确实查过第六次结集的所有的巴利典籍,并没有讲到,现在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的说法。但是,因为在斯里兰卡有一本书,叫做《拉萨瓦黑尼》(音似),这本书里面讲到有一个事。
说佛陀入灭之后,曾经有一位阿拉汉圣者,他带领一位居士到了三十三天,这个时候有一个很漂亮的天人,去礼敬供奉在三十三天里的佛牙。
当时,那位阿拉汉圣者说这位很漂亮的天人,就是未来的佛陀,美德亚佛。因此,在斯里兰卡,那些长老相信现在的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但是,因为缅甸并没有这本书,所以我问缅甸的长老,他们都不确定。
65. 在慈心禅定中可以看见十二类众生,那么也就是说,如果在散播慈心的范围中有圣人,他也能够看出来?
答:这关键在于他的作意。但一般上来说,如果要看圣者的话,他得把他的定力,先培育出来光,再去扫描。因为我们所说到的圣者,往往是指复数不是指单数。
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现到,在哪里有比较多的圣者,他就往哪里去散播。比如说:在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哪里有最多的圣者呢,在色界天的净居天最多。
接着,就是在三十三天和都西答天(兜率天),在这两个欲界天里的圣者,是最多的。而在人间的圣者,则寥寥无几、寥寥无几...。
66. 在慈心禅定中见到的非人,和用神通(天眼通)看到的非人,在外形上一样吗?
答:在慈心禅定中我们见到的非人,通常是一群一群见到的,而且在清晰度上远远不如天眼神通。天眼通可以清楚地看到,犹如我们现在面对面地看到那样。
但是在慈心禅定中看到的非人,如果他是天人的话,我们会感觉到光很强,一团的光。如果非人是鬼类、或者与鬼那样的众生的话,我们就会感到模糊。
例如:如果他是绿色的鬼类,我们看到一个绿色的青影。然后我们再去留意他,会看到他有一些脸、一些面容,他不可能很清晰。
又例如:如果是看到天人的话,刚开始把我们的定力导向天界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可能是一团光。然后,我们再细心、再仔细看的话,他还是有一个身形在里面,这个是慈心禅定里所见。
但如果是用天眼神通看的话,那么一看,就会看得很清楚。因此,慈心禅定与天眼通,所见到非人的外形是一样的,但是清晰度不同。
67. 顶礼尊者!弟子请问,回到小庙有好多事应酬,每天坐两个小时,禅相和定力会不会退失?
答:如果你的五盖,战胜了你的定力,那你的定力将会退失。如果你的定力,战胜了你的五盖,那就不会退失。
68. 经典里说的人寿几万岁,是否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否则地球上能容得下吗?
答:几万岁,就是我们现在的时间概念。
69. 所缘撞击多个还是仅一粒色聚(净色),就可以引起五门的心路过程?
答:一粒色聚、一粒净色,是不会单独生起的。我们说到的眼门心路过程,也不是说一粒外所缘的颜色,去撞击眼净色。它们都是一堆的颜色,去撞击一堆的眼净色。
我们说到的一看,已经是一大片的影像了。也就是很多的颜色,同时撞击我们的眼净色。而我们的眼净色,也不是说,我们的眼睛里只是一个净色,而是有很多眼净色。
所以说,是由综合的颜色所缘,撞击眼门里的眼净色。眼门里面的眼净色,是指很多的净色,这个时候就引起了五门心路过程。
70. 植物没有命根,植物的死亡有什么标志?
答:这个很难说。因为植物并没有命根,它也没有死心,所以我们很难说,植物到底是以什么标志为死亡。
即使你把一个木头挖出来,但是有时候,在某一种程度上,有时候它还是会发芽的。因为它们没有心,所以我们不能够说它的死亡,因为死亡是指命根的断绝。
71.呼吸是心生色法,在有呼吸的禅那中,是禅那速行心在维持呼吸吗?
答:因为只要我们还有身体,还有这些个业生色法,那么业生色法一直都是维持着我们的呼吸。在禅那速行心当中,禅那速行心产生的身表,可以使我们维持身体的姿势。如果禅那的速行心,应该在某一种程度上,还是可以维持呼吸,因为呼吸还是属于心生色法。
72. 当心处在有分流、在无外缘的刺激下,纯粹是过去记忆或体验等内心所缘时产生妄想,此类所缘是从何及如何生起?
答:不能这么样问,我们说到的有分心取的目标,只是前一世临死时候的所缘(目标),这个我们再接着讲《阿毗达摩》的时候,讲到离心路过程就会明白。
因为受到过去经验滋润的心流,它经常会蠢蠢欲动、会使有分波动。一旦有分波动,一旦从有分初起的意门转向,就会拉到所缘里去。
我们说到的一个心路过程,之所以能够回忆、想象等,必须有种种的因缘。这种种的因缘至少有四种,就是依处、所缘、意处、作意。
所以在这个时候,作意或者心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所缘反而不重要。心拉到哪里去?体验到内心的所缘,使心产生妄想,其实还是作意,作意很重要。
73. 世间都毁坏时,众生投生何处?
答:世间的毁坏,一般的被火毁坏世间,只是欲界的这个大地被毁坏。但是色界天,一般还都不会毁坏。在被水毁坏世间时,被风毁坏世间时,初禅、二禅、三禅的梵天,还是会毁坏。
在那个时候,你就只需要知道,所有的众生都投生到色界梵天。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在座的每一位,都曾经无数次地投生到梵天界,都曾无数次地证得了禅那。
74. 无想有情天,是否也没有结生心和死亡心?
答:对,他们没有。他们的结生,称为色法结生。而他们的投生就是,当他们寿尽之后,他们往往会投生到欲界。
75. 无色界天人的心所依处是什么?
答:无色界的天人,不需要心所依处,因为他们没有色法。所以,我们称无色界天人为四蕴有,就是只有受、想、行、识的这四种名蕴。
因此,他们的心不用心所依处。所以我们平时讲到的在五蕴世间,一切的心都必须得有心所依处,请不要忘了前面还有五蕴世间这个条件。
76. 请问经行时应右拐弯还是左拐弯?
答:在经行的时候,《律藏》里面就讲到,如果你的旁边有一位尊长的话,比如有一位上座比库,那你不应该背向着他而转。
如果是他在这边的话,那么你走到这边的时候,你就应该面向着他而转弯。然后,当你走到这一边的时候,也应该面向着他而转弯,而不应该背对着他而转身。
但假如在没有尊长在附近,就是没有上座比库,或没有其它大长老等的时候,我们习惯都是向右转,向右旋。就这么样。
77. 色聚中的八不离色,是如何产生的,是像爱因斯坦说的由物质能量转化而来的吗?
答:色聚中的八不离色,我们要看它是属于哪一类的八不离色。如果是业生色的色聚的话,这个是由业而产生的;如果是由心生色的色聚的话,那么是由心产生的;
如果是时节生色里的八不离色的话,那么就是由色聚里面的火界产生的;如果是食生色的色聚的话,它是由色聚里面的食素产生的。所以我们说,八不离色要看它是属于哪一类。
我们说的这个色(物质的世间),有四种生起的原因。第一、就是我们的业,业生色只会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在我们这个色身里面,这类的八不离色称为业生色法。
第二、还有就是心生色: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的动作、说话等等,这些就是心生色法;第三、还有一类是时节生色法,包括我们说到这些外在的物质;
它们里面的八不离色,都是由火界而产生的。或者我们可以说,是热能产生的。第四、由食物,也可以产生八不离色,即是食生色法。
78.纯观行者能证得阿拉汉吗?
答:可以的,他可以证得阿拉汉。
79. 北传记载,阿难尊者外出托钵时,曾遇到摩登伽女咒术迷惑,欲破其梵行,在危机时刻佛陀用神通破除摩登伽女的咒术,解救了阿难,请问南传有这样的记载吗?
答:南传佛教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因为南传记载阿难尊者在他出家之后的第一个雨安居,听了富楼那尊者的开示之后,就证得了初果。
证得了初果之后,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会破戒的!后来,阿难尊者在佛陀入灭前的二十五年里,他跟随着佛陀,做佛陀的侍者一共做了二十五年。
在《小部.长老偈》里就讲到,阿难尊者自己说过,他说:“我奉事佛陀二十五年以来,我并不记得曾经生起一念的欲乐、欲望。我见佛陀,我的内心只是心怀恭敬。”
阿难尊者也讲到,他没有生起一丝一毫的嗔恚。在那个时候,阿难尊者还只是一个初果圣者,但是,他仍然有很好的守护六根门的戒行与功德。
80. 尊者可否开示一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
答:佛的三十二相,就是叫做三十二种大人相或大丈夫相,这就包括从脚部一直到头顶的种种地相好。例如他的脚,脚是平的、脚会有轮相、站立非常稳、足趺隆起相,脚踝很高。
他的大腿像鹿的一样,他的上身像狮子一样,他的下巴、下颚也像狮子一样,他伸起手跟他的身高是一样的,他有四十颗牙齿,他有广长的舌相,
他吃的任何东西,都会化为最上的味道;他的眼睛犹如莲花一般,他的眉间有白毫,这些都是属于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也就是说,他有很多很庄严的身相。
八十种随行好,就是佛陀身上的一些微细的特征,例如:他的身体的体毛怎样这些。一般在经典里,就有直接提到三十二相,在一些《义注》里,也有讲到八十种随行好。
如果想要去了解,你可以去找一找在三藏里的《长部》经,有一篇叫《三十二相经》,里面就有讲这三十二大人相的。
81. 都知道身是臭皮囊,身是垃圾桶。可是,某一型号的“男垃圾桶”和某一型号的“女垃圾桶”,为何就是有一种吸引力?此力是从何而来?怎样转化、消除?
答:为什么会有一类的“男垃圾桶”跟“女垃圾桶”特别有吸引力呢?因为那些“男垃圾桶”跟“女垃圾桶”他们殊胜的果报,可能是因为他们特别有吸引力,这个叫做善果报。
但是,为什么他们会对你有吸引力呢?这是因为你的不如理作意。由于不如理作意,就会对某一类的异性,或者是某一类的“垃圾桶”和臭皮囊感觉心会粘着。
本来,如果我们去思维三十二身分或思维不净,这个时候我们将能够镇伏这些贪欲。如果不如理作意或我们追随着自己心的习惯的话,我们碰到一些可爱的所缘或极可爱的所缘;
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很自然的反应就是,对好的所缘我们的心会黏着。为什么会黏着呢?他们并不是必然的。而是由我们心的惯性、由于我们没有去防护心。
于是,看到好的所缘我们就生起贪心。因为佛陀也说过的,在这个世间上,必定会有一些可爱、可忆、可喜的所缘,可以令我们生起悦受、生起乐受。
悦受和乐受本身,并不是坏事,也就是当我们碰到些殊胜的所缘、好的所缘,这个不是坏事。因为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很漂亮、很英俊的男人或者女人,这个时候我们的眼门和我们的果报心,是属于善的果报心。
如果他是极可爱的话,我们的果报心都会是悦受的、是乐受的!但是,我们的速行心,由于见到一些好的会产生贪爱。从缘起的角度来看,由于有了触,就会有感受。
触,就是我们眼看到这个极可爱的所缘、或可爱的所缘,这是属于触。然后,就会有乐受的生起。这种乐受的生起还不是坏事,但是因为有了乐受,中间有个环节就是不如理作意;
然后就会有爱,爱就是贪爱!如果贪爱进一步加深,就是取,就是执着了。因此,如果从转换的角度来说的话,其关键点是在作意那里转换。
如果要消除贪爱的话,那么有几种方法,可以消除贪爱。佛陀在一些经典里讲到,当欲贪生起的时候,应当修习不净,这个可镇伏欲贪!
如果我们想要完全地断除贪爱的话,我们应当精进地禅修,直到证悟不来道智、不来圣果,不来果圣者,就可以完全地断除对于男女的贪欲。
82. 尊者讲菩萨出世必将地震,这种地震和5.12的汶川地震一样吗?
答:如果想要知道地震,我们可以看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讲到有八种地震的因,其中有一种地震,就是由于地和下面的水的错动,造成的地震。汶川的大地震,应该是属于最后这一类。也就是说,这一类的地震会造成杀伤力的。但菩萨入胎、出生、佛陀舍弃寿量等,这些不会造成有情死伤,所以不用担心。
83. 阿含的巴利文是什么?
答:阿含的巴利语,是叫做akama。 akama的意思是“来”,来的意思,或者有的时候叫akami,我们叫anakami,阿那含,就是na-akami。na 就是“不要”; akami是“来”;不来。
akama的意思,就是名词形式的来,通常它是指一种传承,一种传承的经典或教典。不过,在上座部佛教经典里面,并没有《阿含经》,它只是代表一种教法而已。
而对于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被分为五部,五部就是nikàya,我们说分为五分类。因为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当时阿难尊者就诵出了这五部,也就是他把佛陀的教法,分为五部(五类)。
经典篇幅较长的称为Dghanikàya《长部》;中等的篇幅的经典,称为Majjhamanikàya《中部》;依各种不同内容分类的经典,叫做Saüyuttanikàya,就是《相应部》;
按照数字分类的经典,称为Aguttaranikàya《增支部》;而其他那些诗歌、偈颂、本生故事、论文、法句等等,就归为Khuddakanikya《小部》。
这个是第一次圣典结集的分类。后来在佛教流传的过程中,有些部派佛教因为是从他们的古代导师那边传出来的,所以把这种传来的教法称为akama(阿含)。
但是,在第一次佛教结集的时候,这些教法的经典,都称之为部,就是分类的意思,并非叫阿含。只是在后来有一些部派佛教,由于它们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所以他们称自己的经典,为阿含经(akama)。
84. 在缅甸的帕奥禅林,会有禅修者让业处导师帮他查过去世的现象吗?一般业处导师会帮助吗?
答:我们要知道,如果能够知道他人的过去世,或知道一部分他人的过去世,那是属于天眼智的范畴,就是平时所说的天眼通。如果能够透彻地知道别人的过去世,那个是佛陀的领域!
如果一个禅修业处导师,他没有神通、只有观智的话,那么,他并不能够知道他的弟子的过去世是什么,是怎样的现象。
如果业处导师有天眼通的话,他们也许会知道一些、知道一部分,但是也不是很多。我们在第三期已经讲过了,在帕奥禅林的教学这种传统或这种做法当中,并没有使用神通的例子。
所以,一般作为禅修业处导师,他也不会用神通去检查他的弟子、去查些什么情况,禅修者不用过多地猜测。
85. 用阿毗达摩的观点: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恐怖事件、环境污染等人为现象,应该要如何解释,是否“一切都是唯心造”?
答:一切都是业。当果报成熟的时候,就会带来相应的果报。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事件,好像是偶然的事件或者是突发的事件,但是从因果法则上来看,仍然是有其因的。
就正如佛陀在80岁那年,释迦国是不是给灭掉了?整个民族都给屠杀了,为什么呢?其实还是过去世他们所造的恶业成熟。没有任何事件是没有原因的,这些都是由于业而造成,由业的成熟而带来的果报。
86. 佛陀是没有忧受的,当魔王说要在你的法快灭时,让魔王的弟子混在佛陀的弟子中,从中…时,当时佛陀是忧还是坦然?
答:因为在上座部佛教的经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情。不过,佛陀在一些经典里面,他这样说过:“每一位佛陀的教法,最终都是会灭去的。”
例如:佛陀在《律藏》的刚开始就讲到(那时佛陀还没有制戒),当时,沙利子尊者有一天坐在独处,思维教法的传播。
他思维过去诸佛的教法,传播与存在了多久?他就把这个疑问去问了佛陀。当时,佛陀就说:“在过去的唯巴西佛、西希佛、韦沙普佛,他们并没有为诸弟子制定学处(戒)。
所以他们的教法,他们一入般涅槃,他的大弟子们也入般涅槃的时候,他的其他弟子慢慢地就把佛法改掉了,于是佛法很快的就陨灭了!
而咖古三塔佛、果那嘎马那佛、嘎沙巴佛,他们为弟子们制订了学处,于是,这些佛陀的教法,就可以维持得更久。”
当时沙利子尊者听了之后,就请求佛陀为他们制戒。佛陀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僧团当中还没有污垢的出现,还没有有漏法的出现。
接着,佛陀说:“如来自己会知道时候!” 也就是说,一切的佛陀都很清楚,佛陀的教法最终还是会灭去的。而且,佛陀教法的毁灭,并不是由外在的地、水、火、风、或是魔王、或是人间恶王、或是其它的因素;
佛陀教法的毁灭,是由于在佛陀教法里面的那些人毁灭的,是僧团内部的一些人毁灭的,这是法的定则。所以佛陀其实很清楚,即使他知道佛陀的法最终会灭,难道他还会哭吗?还会流泪吗?当然不会!
87. 在造恶业时种下恶因,在诸缘成熟时才会遭受果报,那么不让诸缘成熟,是不是可以避免遭受恶的果报呢?
答:唯有因缘成熟,才能遭受果报,如果不让因缘成熟,我们要看有些恶业造了,必须在有助缘情况下才会成熟,有些无论我们躲到那里去,它还是有另外的因缘,还是可以成熟的。
比如说,不论我们躲到哪里去,我们都有可能会生病,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保健、通过适当避免一些感染等,来使得我们不生病。
如果造下恶因,好像一个人经常不注意健康、饮食、起居没有规律,这样子就变得有了因,一旦被风吹、被雨淋,就容易病。但我们还是可以尽量避免被风吹、被雨淋,避免一些促使这些病发生的情况。
但即使我们怎么去避免,病还是会发生,同样的道理就是,当我们造下这些恶业之后,很多时候可以通过避免它的缘的成熟,而不使这种果成熟;
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避免,因为业与果的运作,有其独立运作的规律,我们是很难控制的。而作为佛陀的弟子,并没有能力完全透彻地了解业果的关系,只能够部分地了解。因为完全地了解业果的运作及关系,那是佛陀的范畴,不是佛弟子的范畴。
88. 在《觉悟之路》里讲到:“佛陀当初不同意接受女弟子建立比库尼僧团,但在阿难尊者的再三请求下,佛陀同意了。过后,佛陀说:因此佛陀的法会很快灭去。”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段话来自《律藏》,当时佛陀不同意接受女弟子建立比库尼僧团,但最后还是答应了,然后,当时佛陀答应之后,就说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说:犹如一个家庭,如果女多而男少,那盗贼很容易找到机会,去抢夺这个家。第二个例子说:犹如在稻田里面,得了一种病,那么这种稻田,很快就会影响收成。
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当时佛陀由于看到了这种未来的过患,佛陀很不情愿地建立起比库尼僧团。
89. 怎样区别佛法究竟谛的见解与世俗谛的见解,如在究竟谛中轮回是见不到起点,没有主体,没有我,没有众生的。但如果在世俗谛中,坚持这种见解就成了断见。应该怎么区别?
答:在究竟谛当中,谈的只是究竟法,在究竟法当中并没有众生,因为如果有众生的话,必然有究竟意义上的众生的实体存在,但这个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究竟意义上是没有实体的,是无我的,没有一个永恒实在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是没有众生。
但是,世俗谛当中我们说到有众生,这只是一种概念法,概念并不妨碍究竟谛的存在。例如:在概念上有男、有女、有佛陀、有弟子,但是在究竟意义上没有佛陀、没有弟子、没有男人、女人;
在究竟谛当中,众生只是一堆的名色法,一堆极快速生灭的无常、苦、无我的名色法而已。但如果你认为在究竟意义上,还是有这个东西,那你就是属于常见。
但如果在世俗谛当中,你用究竟谛来套,你说连概念都没有了,这又会落入断灭见。所以,它们的范畴是不同的。
佛陀也会说我,但是,佛陀不会认为是实有的我,是不是?因此,它们是不会相冲突的。
90. 微生物属于众生吗?杀灭微生物是不是杀生?
答:看这种微生物是属于哪一种,如果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说,好像草履虫是最小的动物,是不是?例如说讲到细菌、真菌,这些还是属于植物,或者说霉菌、发霉也是属于植物。
所以,你要看微生物属于哪一类。如果属于动物的话,那就是属于杀生;如果是属于植物的话,对于在家人来说,并不是杀生。对于比库来说,损坏植物,他会犯一条中等的戒。
91. 尊者慈悲,恶心出佛身血是五逆罪之一,那么现在故意烧毁佛像,算不算五逆罪?
答:在我们这个佛陀的教法期间里,恶心出佛身血只发生过一次,即提婆达多在山上推下石头,想要压死佛陀,结果石头被山上的两块突出的岩石卡住了。
但是,那些掉下去的石块,砸到了佛陀的脚而出血。因此,在我们这个佛陀的教化时期内,出佛身血只出现过一次。佛陀入般涅槃之后,就没有所谓的出佛身血了。
92. 佛法对世俗生活有哪些帮助?修行可以解决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吗?比如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答:佛法对于世俗生活的帮助,我们可以说还是有的,虽然这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对世俗社会生活的帮助,比如佛陀叫在家人要勤奋的劳作、赚钱,赚钱之后如何合理的支配财产;
如何合理的使用金钱,要孝养父母,要爱护妻儿,要帮助亲眷,要多做善事,要持守五戒,要勤行布施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佛陀对世俗生活的指导。
佛法修行也可以解决心理的疾病,比如抑郁症、强迫症这些都可以。很有帮助的就是,如果是抑郁症或恐惧症,可以通过修习慈心来缓解。强迫症,我们可以通过培育正念这些来解决。
93. 如果布施的财物,事与愿违,被用在不适当的地方,比如:被贪污了。我们还有同样的布施功德吗?
答:可以这样说,你们布施的功德,只是在你们布施的那一刹那之间,所造下的。至于之后受施者怎么用,或者那些管理者、经营者怎么用,与你的布施功德已经无关。
因为,你的布施善业在这之前,就已经造下了,你本身布施的意愿还存在。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如我们把金钱、财物,布施到上座部佛教的寺院;
由于这个上座部寺院所有的僧众,都是不能够接受金钱、不能使用金钱的。这个时候,你的布施功德,并不是一下子布施到僧团,你委托一个组织,比如‘护法委员会’,委托该组织供养上座部僧团。
假如在那个时候,若那个护法委员会,不正当的使用了你布施的金钱与财物,那么你的布施功德受损,护法委员会也造了不善业,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委托他们去做。
如果你只是布施物品,比如:你把饮食、衣服、医药等,拿去供养给上座部僧众。那么,你本来已经把物品供养给僧众了,后来里面的有些人去贪污,则不影响到你的布施善业。
因为在这之前,你的布施功德已经造下了。而后来那些贪污的人,则造了很重的不善业。如果你只是委托‘护法委员会’,但是你供养的目的还没有达成,
就变成你所做的布施功德,会受到这个不当操作的‘护法委员会’,或护法委员会里面的净人、贪污的人等的操纵,而导致你的布施善业受到损害。
不过我们也知道,贪污佛教三宝的物品,贪污寺院常住的僧物,贪污现前的僧物,这个恶业的果报是很严重的。比如说Bimbisàra王,他有个过去世的亲戚,在过去佛陀的时代,
他这个亲戚是一位厨师,他由于偷吃了国王要供养给僧众的食物,在还没有供佛、供僧众之前,他就先拿来吃,他不是调味时品尝,而是先拿来自己吃,然后才去供僧。
因为这种恶业,他投生到鬼道做饿鬼,受尽很多痛苦直到亿万年之后,直到我们的果德玛佛陀(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后,通过Bimbisàra王做功德回向给他们,他们随喜才消除了痛苦。
所以,如果你们做布施善业,在你们布施的那一刹那,其实是已经完成了。如果你们的意愿,确实是用到了对的地方,那么你的布施功德很大。
若只是在操作过程中有失误,而导致你们的布施意愿没有用到对的地方;那么你的布施功德,其实是已经完成了,你的善业功德还是在的。只是那个操作失误的净人,会犯一些过失。
94. 目前地球上还有初果或以上的圣者存在吗?
答:是有的。
95. 在世俗生活中,即使别人得到的是很低劣的快乐,如在竞争对手中获胜,很高兴的与你分享、外道修行的成就等,我们也同样随喜吗?
答:要看看。我们讲到的随喜应该是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他获得了他所得到正当的成就,比如他功成名就,他拥有财富等等,拥有财富其实本身不是过失,你去粘着它,乱用它才是过失。这是一种随喜。
第二种随喜,当别人做了善事,造了善业功德,我们感到很高兴,这是一种随喜。如果说一个国家打另一个国家,杀了很多人取得胜利,他感到很高兴,这个我们不应该随喜。
如果要说随喜,这个是恶的随喜。恶的随喜,有杀、教杀、见杀而随喜,有偷、教偷、见偷等而随喜,这样的随喜造恶,也都是恶业。
所以,我们经常说的随喜功德,是对别人所做的善业功德、对别人的福德而随喜,这种随喜是正当的,是善业。如果别人做的是坏事,我们去随喜,那么我们无形之中也是造了不善业。
96. 名色法都是刹那生灭的,但为什么我们还能认得昨天的物品,昨天的人呢?
答:对,名色法是刹那生灭的,但是你只见到生灭,而没有见到相续,你就落于断灭见;你只见到相续,没有见到生灭,你就落于常见一边。
生灭不是一灭永灭,而是还会继续再生、再灭,所以生灭是相续的。如果你认为只是生灭,而没有相续,那和断灭、断见差不多。
如果没有见到生灭,而只是见到相续,那我们就落于常见。就像一般普通人一样,他见到这个也有、那个也有、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这样就容易落于我见、落于常见、落于邪见。
97. 顶礼尊者,请问您说过,过去世修行过的人,此生会修行得很快。但您又说,我们都曾证得过禅那,这是为什么?如何让我们修行到未来世做到接力,而不会退掉?
答:对,我们过去生经常证得禅那,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证得的禅那,并不是为了修行解脱轮回而证得禅那,我们只是为了投生到梵天界而修的禅那。
这种禅定可以称为外道定,也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过,修禅定是共外道的。但是,佛陀所教导的戒、定、慧三学中的禅定,就不共外道。
修定共外道的意思,是外道们也一样的可以证得禅那,佛陀的弟子也一样可以证得禅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共外道的。
也就是说,在佛陀的教法已经湮没了,或者在世间没有佛法的时期,有没有人可以证得禅那呢?还是有的,也有人可以证得四禅八定乃至世间五神通。从这个角度来说,修定是共外道的。
然而,为什么说佛陀教导三学中的定,就不共外道呢?当我们把培养定力,做为断除烦恼、证悟涅槃、解脱轮回的助缘,这个是不共外道的。
这样的话,你培育的就是五根当中的定根、七觉支当中的定觉支。你把禅定修习,当做是导向正觉四圣谛的因素,这个是不共外道的。
外道们是为了修定而修定,是为了投生到梵天界而修定。我们则是为了解脱轮回而修定。对于禅那来说,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一种次第,一个阶段。
如果我们现在都在佛陀的教法里培育定力,我不担心你会修学外道定。但如果在没有佛法的时期,或者你现在到印度、到喜马拉雅山里去,跟那些巴巴(音似)们、那些沙度(音似)们修学禅定,那你们学到的可能是外道定。
98. 佛教不讲本体论,那么涅槃岂不是成了本有吗?弟子愚痴,还是不解,请解释。
答:这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不能说,直接是因为有了这个而有了这个。就好像通过眼睛,我们看到了虚空。因为有了眼睛,我们才能看见虚空,但虚空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它才有的呢?如果这样就说虚空变成本有,虚空变成了实有,那很难说。
我们可以用很多比喻,刚才所说的北京作为目标(涅槃),经过的路途是戒、定、慧,其实经典里面也有类似的比喻。佛陀曾经把涅槃比喻成古城,把导向涅槃之道,比喻成一个湮没无闻的导向古城之道,后来他发现该古道再引导众生去。刚才的比喻是这么来的,我们不要去执着于比喻本身它是怎么样,这样会引出很多的问题。
99. 为什么南传佛教认为,咒语非佛说呢?
答:因为我们看《长部》的经典,例如在《长部》的第一经《梵网经》,或第二部经《沙门果经》等很多经典里都有讲到,佛陀是谴责念咒语的,因为佛陀的教法不是依靠念咒而解脱。
在佛教流承的过程中,后来还是产生了咒语,我们只能说上座部佛教的比库,上座部佛教的弟子没有念咒这种习惯或没有念咒这种做法。当然现在还是有一些,例如:有些泰国的僧众念咒,但他们念咒其实并不是正统的,只是从一些民间的习俗学来。就好像我们的一位比丘法师,向道士去学念咒这样子。而在正统的上座部佛教经典《巴利三藏》里,并没有咒语。
100. 请问北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教法有什么差异?
答:无论北传佛教或者上座部佛教,大家都共遵佛陀的教导,只不过北传佛教在佛陀的教导之后,还会有很多例如菩萨的教导,祖师的教导,甚至会把祖师的教导和把佛陀的教导分一个上下。
但是上座部佛教的特点就是,唯有依照第一次到第三次佛教结集下来的巴利圣典。上座部佛教自己,也定义什么是上座部佛教,就是它只承认一到三次结集所传承下来的佛教经典。
而北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最大的差别,就是北传佛教很讲圆融,上座部佛教很讲原则。
101. 菩萨为了圆满自己的巴拉密,不顾妻子等的意愿,把妻子、儿子舍弃给陌生人,会不会不够慈悲呢?
答:如果我们从菩萨圆满巴拉密的角度来看,作为菩萨的妻子,菩萨的妻子必定也曾经发愿:我要生生世世助成菩萨完成他的巴拉密,这样才成。
如果不是,她不愿意的话,我们的菩萨也不可能圆满巴拉密。就好像Yasodharà(耶输陀罗),她就在Sumedha隐士被燃灯佛授记那一世,当时还没有见到燃灯佛的时候,当时耶输陀罗见到Sumedha隐士之后,她就非常喜欢Sumedha隐士,她发愿要生生世世跟着他。
然后,等佛陀授记给Sumedha隐士,当时她就拿了五朵莲花,给了几朵给隐士供佛,她自己也拿去供佛,然后燃灯佛给Sumedha授记的同时,当时她也发愿了,耶输陀罗发愿要生生世世助成他(Sumedha)完成他的巴拉密。
然后当时燃灯佛也说:“以后这位女士,她会生生世世地跟着你,每一世只要她是你的妻子,她都会很娴淑,很贤惠,很漂亮,拥有种种的美德,一直到最后一生也是。”
但是很可惜,既然她要助成菩萨完成巴拉密,所以她每一世几乎经常都给我们的菩萨舍弃,因为她要助成他圆满巴拉密。如果没有Yasodharà(耶输陀罗)的助成的话,我们的菩萨也很难圆满巴拉密。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若要圆满出离巴拉密,就意味着Yasodharà(耶输陀罗)要守许多世的活寡。如果菩萨那一世要行布施,他就必须得把她供养给别人。
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Yasodharà就是这么一世一世的奉献,默默无闻的助成我们的菩萨圆满十种巴拉密。如果只是从现代人的角度,从男女平等,从女权主义来看好像是不公平;但如果从菩萨一直修行巴拉密,到圆满成佛的角度来看,其实她的愿就是这样的。
102. 学员:禅那心有三十四个名法,请问为何阿拉汉观禅那心为无常、苦、无我的心,有三十七个名法?
尊者:不是这样,初禅的禅心有三十四个名法,但如果一位阿拉汉圣者,他证得了阿拉汉道和阿拉汉果,他的道心、果心若是相当于初禅的话,就有三十七个名法,只能这样说。
然而,阿拉汉如果入的是世间初禅的定,则名法还是三十四个。如果他是透过观照初禅的名法而证得阿拉汉道,那么他那时候的道心、果心,是三十七个名法。
在那个时候,阿拉汉不用去观照道心或果心的无常、苦、无我。
103. 学员:无色界的梵天人,没有心所依处,请问他们心的依处是哪里?
尊者:他们不用色依处,如果有依处那是属于色法了,所以无色界天人被称为四蕴有,就只有受、想、行识,但没有色法。
学员:欲界、色界众生的寿命,随着色老性及色无常性而终结,而无色界梵天人他们没有色法,请问无色界梵天人的寿命该如何来理解呢?
尊者:他们的寿命只是名法在生灭而已,名法是无形无相的。
104. 尊敬的尊者您好,请问存在这种可能性吗:就是圣者通过宿命通,看看第一次圣典结集的三藏或者到天界看看天界的三藏,这样就不用考古学家来研究了,这样就可以解决现在佛教界对于各种三藏的疑问了。
尊者: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在透过宿命通,是不可能看到第一次结集的三藏了,为什么呢?我们想想,参加第一次结集的都是谁?
学员:都是阿拉汉。
尊者:他们现在全部都入灭了,你怎么去看?还有无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圣典结集,都没有用文字记载,直到当时佛灭五百年之后,在斯里兰卡举行的第四次结集,才把历代口口相传的经典刻写在棕榈叶上,刻写在棕榈叶上。
所以在斯里兰卡的历史,有一本叫做《岛史》的书里讲到:因为那些有智慧的大长老,看到了未来将会发生的危险,将会发生后来经典被人篡改,所以他们把一直以来口口相传的经典,刻在了棕榈叶上。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巴利三藏的文字记载。
以前一直都是口口相传的,例如在东晋的时候,法显法师到了印度,他看到当时的律藏还是谁有口传,没有写本的,印度人有个习惯:印度人要学一样东西,都是去亲近老师,弟子通过老师的教导去背诵。印度人有个习惯,比较轻视文字写的东西,他们很注重口口相传的东西。
这种传统到佛陀入灭五百年一直都保持着,到五百年之后开始有写本,但是在传统上还是经常要背经典,乃至到现在的缅甸也是。那些出家人一到寺庙里面,一天到晚就是背诵,在背经典,还是很注重背,所以正因为如此,从1953年一直到现在,缅甸出了九位能够背诵三藏的三藏法师。
我想,天界也没有写本的巴利三藏吧,所以现在要确定还是很难。但毕竟,我们只要知道圣典的结集,结集巴利文叫做Sa gīti,Sa gīti有一种意思,就是在一起背诵的意思。所以任何一次三藏圣典结集,都是通过背诵而来的。乃至到了第六次圣典结集,1954年到1956年在缅甸的第六次结集,还是背诵出来的。
105. 佛陀在六年苦行中,没有修四禅八定吗?为什么忆念儿时入初禅的经历呢?这六年中没有入过初禅吗?
答:佛陀不可能修苦行,只能够说菩萨在六年的苦行当中。菩萨在刚出家之后,他追随过两位当时的禅定导师修行过。那个时候他修行的是四禅八定,之后当他转向苦行时候,他一直都排斥乐受,身体的乐受。
因为他接受的,是当时印度社会流行的修习苦行的风气。他们认为说,通过折磨身体,身体越痛苦,他的境界就越高。他们想通过苦行来消业,使他的业消掉,他的果报就不会产生。
因此菩萨在后来的修苦行当中,他是属于排斥乐受的。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当他在放弃了苦行之后,他才忆念起自己小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证得了初禅很快乐。他认为,这种快乐并没有污染、并没有贪爱。所以他才开始重新培育禅那,是这样的。
106. 顶礼尊者!请开示帕奥禅法的传承?
尊者:好!那么我们简单的说一说缅甸帕奥禅法的传承。首先,我们应该追溯到佛陀在世的时候。当时,佛陀就教导了七清净的次第,教导了戒、定、慧这样的修行方法,也教导了十六观智这样的禅修方法。后来这种方法,传到了斯里兰卡和缅甸。
一直到佛灭大概一千年的时候,这种禅法还一直在斯里兰卡流传着。我们可以从《清净道论》里面,它的集成可以知道。因为《清净道论》就是在讲,如果修行止业处要培育四十处。但是修观,我们必须经过十六种观智这种次第。
又由于缅甸在宋代时期左右,但是在斯里兰卡的历史很清楚。我们可以知道,这种传承一直在斯里兰卡,在相当于中国的是三国、魏晋、南北朝那个时候,这种禅法还在斯里兰卡流传着。那后来,这种禅法也和缅甸,由于佛教上的交流,在缅甸也传承过来了。
后来到了在缅甸的英国殖民地的时候,这种禅法就只是在森林里面的很多大长老们修行,还没有被公开,还没有很多人很明显的在修习。在上个世纪,应该说19世纪晚期,缅甸就出了一位很伟大的大长老,称为雷迪西亚多(Ledi Sayadaw)。他在早年,也是在缅甸的各地到处去参学、去参访。当时,他的导师就教他说:你一定要学习《清净道论》。
于是,他先学习了巴利三藏,接着再学习《清净道论》。在学习了《清净道论》之后,他再通过了止、观禅地实修。所以在缅甸,很多人都公认他是阿拉汉圣者,这是雷迪西亚多。雷迪西亚多留下了很多著作,他的著作把他的禅修次第也简单描述过...
然后,缅甸的帕奥禅师在他十岁的时候出家,十岁出家之后,他一直学习经教,学习巴利三藏。学习了二十年的三藏经典,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帕奥禅师就到了上缅甸一带的地区。其实,当时他学习三藏圣典的时候,也一直都是在上缅甸。而现在的帕奥禅林,则是在下缅甸。
他在上缅甸的那个时候,他就跟很多当时的大师,就是很多的那些西亚多学习。最后,他就到了下缅甸那里去实践禅修,根据他所学来的东西,然后再深入巴利三藏及注释,再经过禅修的实践,用了十六年的时间。
在这十六年里,帕奥禅师几乎就是潜修、默默无闻的修行,在森林里过着头陀的生活、托钵的生活,所以现在的帕奥禅师,身体比较差。据说就是当时他修头陀行,经常风雨无阻,也不打伞就去托钵等等,所以他身体晚年弄的很差,就是这样的原因。
然后在1981年,现在的帕奥禅林,当时叫做新简招(音似)。新简(音似)就是经行的意思。招(音似)在缅语里,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佛教的寺院;一种是指学校。新简招这个寺院,当时的住持西亚多,就请帕奥禅师到了帕奥禅林那边去做住持。
五天之后,那位前任的西亚多阿嘎般雅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后,帕奥禅师就开始接任帕奥禅林这个寺院的住持。但是,禅师白天主要是做住持的工作,晚上就到禅林里面去修行。慢慢的,帕奥禅师就教导这些寺院住众,进行止、观禅法的实修。结果,很多人就发现帕奥禅师所教导的这种禅法非常殊胜。
而且我们也可以说,现在帕奥禅师所教导修观的次第,和那时雷迪西亚多教导的修观次第,是非常相像的。但是修止、修定的方法,在缅甸的许多长老当中,反而是雷迪西亚多的一位弟子,他叫做德查多西亚多伍迪楼嘎。他是现在的下缅甸寨头(音似)那个地方,有个叫德刹岛的地方。
德刹,就是巴利语sikha的缅文的发音,岛就是山,就是在德刹岛、德刹山那里的西亚多。德查多西亚多伍迪楼嘎,他在当时写了一本著作,就是讲到如何修四禅八定,如何培养禅那,如何专注禅相等等。
我们可以说,雷迪西亚多很多弟子的著作里,很少有讲到详细的修定的方法。但是他的弟子(德查多西亚多)写的如何培育定力的,反而详细的讲到了修定的方法。我曾经问过一些缅甸的长老,因为我是在帕奥禅林出家,我对缅甸其他禅法的了解,只能透过询问其他缅甸的长老,那些在缅甸到处去参学的长老,透过他们来了解。
那些到处参学的长老们说,到目前看来,发现帕奥西亚多的方法和雷迪西亚多的方法,他是最相像的、最接近的,在修习次第方面也是最相像的。但是,帕奥西亚多的方法与雷迪西亚多的方法不同的地方,就是帕奥西亚多的方法与修习次第,更加的详细。
例如:在雷迪西亚多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雷迪西亚多很注重说,要修这个,要修那个,但是很详细的指导方法、操作方法,我们从雷迪西亚多的书里面看不出来。他只是讲到禅修原理,例如讲到修习观禅时,要观照哪些?要观照名法、色法,观照过去和未来这些,雷迪西亚多有讲到。但是,具体如何去观,我们可以在帕奥西亚多的书里找到。
所以帕奥禅法的传承,应该是属于缅甸很古老的止、观禅法的传承。只是这种传承,在近代社会,特别是在缅甸刚刚独立,在1948年1月4号缅甸独立之后,当时缅甸的佛教有一股复兴禅修的热潮。当它在复兴的时候,纯观行者的禅风就被带动起来。形成了现在的缅甸禅法非常兴盛。但是作为止、观的禅法,自从帕奥西亚多之后,才把原来只是处于僧众里修行的有些西亚多教导的东西,再把它发扬出来。
107. 尊敬的尊者!首先感恩您,不远千里来传授这么好的禅法,现在禅坐时专注微息,内心会有轻安、愉悦的感受。然后,内心会安于享受这种舒服的感觉,这样对么?没有光出现的情况下,这种状态该如何更加深入呢?
答:这个不太对!禅修的时候出现的舒服感受,通常我们可以说,是属于轻安或一种喜。轻安和喜,只是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心所。轻安是属于心所,而喜也是一种心所。
快乐的感受,是属于受心所。如果注意它的话,我们的心就会偏离目标,比如偏离息(呼吸)。那应该如何呢?我们可以把在禅坐当中,所获得的轻安的感受、喜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当成是我们禅修的动力。只有不去注意它,那它对我们的禅修有帮助。
如果你去注意它,往往它会对你的吸引力更强过你的禅修业处。这个变成,有时候我们由于过度的快乐,或者由于那个时候你的定力还不强,你就去注意这些喜乐,往往变成了一种贪染。佛陀也说过:对定境的贪染,也是属于一种贪。
我们要破除的是这种贪,我们现在把培育定力当成是一种工具,目标是为了培育观禅的智慧。而不是乐于、执着于定中的快乐,但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禅修的助缘。因为我们现在越修、越欢喜,越修、越快乐,我们就很有动力去修行入出息念。
这样的话,这种叫做轻安觉支、喜觉支,就是导致我们禅修的动力和因素,而不是去注意轻安的感受、喜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等。
108. 尊者!我受了五戒之后,由于工作中的应酬,免不了要喝酒,我不知道要怎么办?
答:最好的方法,是完全断除喝酒。不知道怎么办,就断除它,你可以有很多借口,说你不喝酒,只是你没有使用。例如说我的身体不行,或者说我不想喝。或者说,我喝酒会感到难受!例如头晕、头不舒服等等。当然,你也没必要说妄语。或者,你就直接说:我根本不想喝酒。
109. 请问尊者!行菩萨道就不会去证初果,证初果后就不能再行菩萨道圆满成佛,证初果后再行菩萨道可以么?
答:这个问题刚刚问过了!也就是说在佛陀的教法时期,只要你证得了任何一种道果,你就是这位佛陀的弟子。例如说:我们现在还在果德玛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你证得任何一种果位,你就是果德玛佛陀的弟子。因为你是依我们的佛陀的教导而生,叫做依法而生,是属于佛陀的儿子、属于佛陀的弟子,你是属于真正的僧或在家信徒。
如果你想要行菩萨道,通过被授记、通过修十种巴拉蜜、通过累积十巴拉蜜达到成熟与圆满,你以后会成为另外一个佛陀,然后和你有缘的人,又会成为你的佛弟子。
110. 问:请问尊者!若食物营养跟不上,心会不会软弱无力,而无法长时间专注所缘呢?
答:有可能。但是,我们相信现代社会的食物与营养,应该不会跟不上吧?现在食物的营养,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说跟不上。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胃,一直以来都是有太多的营养,而给宠惯了,所以现在对这些比较粗糙的食物,我们的胃就没办法吸收。这是我们的胃娇生惯养,而不是食物的错。
111. 问:尊者您好!请问回家禅修需要素食吗?需要持八戒吗?要注意些什么?
答:这是你个人的选择。如果你能够素食,这很好。如果你能够持守八戒,那是更好。
112.尊者您好!请问:目前不止一种禅法在教导禅修者的同时,都说他们这种禅法能使人身体健康,当然也有人因此使自己的病好了。教导者也强调说,禅修是为了解脱烦恼,但在自己的体系里或多或少有举治病这样的例子。作为佛教徒我们应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是否有违佛陀的教法呢?
答:我们可以说,禅修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也可以治病,这个不违背佛陀的教导。佛陀曾经在《相应部》里有三部经讲到,通过培育七觉支可以治病。
我之所以强调大家,不要太过度的为了身体健康,为了治病来禅修,不要太过注重身体,是为了避免大家的禅修,偏离了佛法最主要的目的。
禅修的副作用,可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不过副作用可以健康身体,这个还是可以的。
如果你们在禅修的过程中,能够特别地培养、培育七觉支,有可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个并没有违背佛陀的教导,只是我在教禅的时候,没有去强调这些。
113.学员:心脏本身的动力强弱,与心的定力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尊者:心脏本身的动力,可能跟你心脏本身的搏动力有关,跟定力应该没有直接的联系吧。
学员:如果未来世可见,那么他是即确定的,还是可变的?
尊者:是可变的,这个我们刚才讲到了。
学员:在佛陀的教导里,意念生起于心,那么大脑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
尊者:大脑只是属于身体的一个部分,它可以提供身识生起的色法依处。
114. 问:初果圣者在未来的轮回中,如果想行菩萨道还会有很多世轮回么?
答: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证悟涅槃。一共有三类的人证悟涅槃,我们称为菩提。有三类的菩提:一类是正自觉菩提;一类是独觉菩提;一类是弟子菩提。
如果一个人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法或者只要在佛陀的教法期间,他通过修行而证悟涅槃,这种人属于佛陀的弟子,他证悟的菩提称为弟子菩提。如果一个人他经常地积累种种的巴拉密,但是在没有佛陀的教法之际,他证悟了涅槃,这种称为独觉菩提。
但是独觉菩提这一类人,他有智慧、有能力在没有佛陀教导之下证悟四圣谛,但因为他不拥有一切知智,所以他没能力把他所证悟的法,很精深、很殊胜的四圣谛之法表达出来。这种人称为独觉,就是独一的,自己独一的,自己的觉悟。他不能够教导他人觉悟,这是另外一种菩提。
还有一种菩提,是正自觉菩提(三藐三菩提)。由于自己证悟了四圣谛,正确的觉悟了一切的法,这就称为正自觉菩提。只要一个众生证悟了正自觉菩提,那必然他会做很多的事情。
例如:当他证悟了法之后,同时他也拥有了一切知智和大悲智,他就有能力把他所证悟的法,给说出来、教导出来。当他把他所证悟的法教导出来之后,就会有很多和他在过去生有缘的人,去亲近他、成为他的弟子。
他证悟了法,称为佛陀;他教导的法,称为佛法。追随他的修法,也证悟四圣谛的称为他的弟子,称为僧人。于是,每一位佛陀都会有佛、法、僧,以及佛教三宝的住世。
但佛法和三宝住世,每一位佛陀住世,他的教法一定会有一段时期。当他觉悟四圣谛之后,弘法、建立僧团,然后有三宝住世、有佛陀的正法住世。
佛陀正法住世到一定的阶段,正法一定会隐没。先会被人篡改,改掉、修改,最后改到面目全非,最后是完全的湮没无闻。
然后又经过很漫长的一段时间,这个叫做空劫。之后它会有因缘成熟,又会有另外一位佛陀出世。
这就是说,我们果德玛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能够存在于世5000年。但是5000年之后,佛陀的教法会灭去,再经历很多亿年之后,未来的弥勒佛又会出世。
那果德玛佛的教法灭去之后,和弥勒佛出世之间,不可能再会有任何的其他佛陀出世。或者,从我们的果德玛佛出世、说法、建僧团之后,到弥勒佛出世的这段期间,不可能再有任何的佛陀住世。
为什么呢?如果有其他佛陀出世的话,果德玛佛会预言的,是不是?所以在这期间,没有任何的佛陀。
115. 请问尊者,是否一定要证得禅那或只作纯观行者证得圣道、圣果,才能解脱,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答:如果你想要解脱,我们首先要知道解脱在巴利经典里讲到解脱有两种解脱。一种叫时解脱,一种叫非时解脱。时解脱,是暂时、暂时的、一次、一次的解脱,就称为时解脱。
对拥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当他进入禅那的时候,他的内心没有烦恼,他的烦恼,被他的定力镇伏了,这个时候他获得烦恼的解脱。
然而,当他一出定的时候,烦恼又会因为不如理作意而生起。这种解脱称为时解脱,是暂时性的解脱或者称为临时解脱。还有另外一种解脱,就是非时解脱,就是非暂时性的。
当一个人证得了圣道、圣果的时候,因为唯有道智才能够彻底断去烦恼。一个人的定力再强,他只能够压住烦恼,只能够镇住烦恼,而不能够断去烦恼。
所以,如果想要断去烦恼,而达到永恒的没有烦恼,就是这种烦恼一断,它永远不会再生。而不是说,一次一次要去用入定来压住,烦恼生起来,又要入定来镇住。
要彻底断掉烦恼,令它不会再生,我们就必须通过修观而断除烦恼。唯有修习观禅,一直达到道智的阶段,透过道智才断彻底断掉烦恼。
因为道智是属于出世间智,断烦恼,是属于出世间智的范畴。因此,如果想要解脱烦恼,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你先证得禅那,你进入禅那,就可以解脱(这种解脱是临时性解脱烦恼)。
如果你想要把烦恼一断永断,你必须要修观禅、要培育智慧。也就是定和慧,都可以解脱烦恼,只不过定的解脱,是暂时的解脱烦恼;唯有通过出世间的慧(道智),才能够达到非暂时的解脱烦恼。
116. 没有记忆,轮回又有什么可怕呢?前世轮回的痛苦已毫不记得了。后世又是另一堆五蕴而已,因此很难生出对轮回之苦的恐惧。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是已经忘了过去的痛苦,又忘了过去的那一堆五蕴,所以很难生起对轮回之苦的恐惧。那么,我们可以说,现在今生的你,还继续去想要,继续受苦下去吗?
对一个真正要了解过去世轮回痛苦的人,只有当他在修到缘授受智的时候,他才会清楚;诸多过去世的轮回之苦,在他的面前被清晰的展现。
对于那些还没有修到缘授受智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前世的话,我们只能够依照一些经典或者一些听闻得来的东西,闻思的东西,还没有自己亲证的东西,来了解过去世轮回之苦。
但很多的禅修者,当他在见到自己的过去世,由于自己在很多世、很多世前所造的不善业,要导致他很多世、很多世都要堕落到轮回里,他就会害怕,感到悚惧。
如果自己对于过去世没有亲见到,我们便只能够依靠思维。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对佛陀教法的信心,来生起对过去世轮回的恐惧和悚惧。
117. 上座部佛教的比库在临终时,僧团会有一些临终关怀之类的活动帮他吗?
答:一般就是提醒他们所做的善业,叫他们记住自己的禅修业处等等。或者提醒他,现在我们要为你做一些功德。
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人相信因果法则、相信缘起法,如果他在健康的时候乐善好施,那么在临终之时,你可以告诉他:“我准备以您的名义,去做一些善业、善行。”
如果你能够这样做,会让他很高兴。如果他依这种善业的功德,在他临终时成熟的话,他也能投生到人间或天界善趣。
118. 可以根据临终的一些现象,来判断是否投生到人、天善道吗?比如表情安详、身体变软等?
答:一般都可以,一个人死的时候,通常我们也可以知道他投生到善道。例如说:如果他是怀着喜悦的心,死的时候很安详,这个多数都是投生到善道。
或者有的时候,有些临终的人,他临终时是很清醒。例如他听到了一些天乐,或者看到了一些很漂亮的天人。这一类的人,多数是投生到天道。
如果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很害怕、很恐惧、很贪恋、很无助、很无奈的样子,这一类的人,多数就可能是投生到四恶道之一。
119. 对于一个并未证悟到初果的佛弟子,临终时他自己又该如何做呢?
答:如果他经常有持戒、有禅修、有修行的话,那么应该去提醒他:你应该尊重你的禅修业处,你不要再贪恋亲人,不要再贪恋世间的财产、物品、亲朋好友等。只是,不要去劝让他放弃生命就可以。你就提醒他:你要记得你所做的善业,记得你所持的戒律;或者,你应该记住你禅修的业处!
120. 关于临终关怀,想请尊者从以下角度开示一下:对于一个不信佛的普通人,临终时身边的人有没有什么做法,能增加他投生善道的机率呢?(比如不准哭泣,死后要放48小时之类)。
答:对一个不信佛的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让他回忆起他曾经造过的善行、善业。例如:你可以在他的一些相册里,去找到曾做过好事的那些相片,然后拿到他的面前,去提醒他,你曾经做过一些善事,你应该感到高兴、感到欢喜等。
121. 佛陀在入般涅槃之后,有没有再入娑婆度有情?
答:佛陀入般涅槃之后,讨论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这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如果去看佛教经典,佛陀时代很多的人,他们拥有很敏锐的直觉思维,他们就想要问:“噢,如来和那些阿拉汉圣者死了之后,他们到底去了哪里?没有去哪里,那怎么办?”
佛陀在世的时候,当时就有一个比库,他就感到很害怕,说:“啊!我现在要修行,我修行到最后,是要灭除一个我。因为灭除这个我,到时候我不存在了,那我怎么办?”
于是,他就产生了很大的恐惧。因为一直以来,他执着于有一种我,他认为有我,才有那种生存的意义,一旦这个我,给剿灭了、已经给破灭了,他认为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灭。
所以,他容易落入边见,容易落入极端的错见:认为是我,就必须在轮回,享乐的是我,入涅槃的也是我。一旦这个我没有了,那就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但是,涅槃离了我见,离了有、也离了没有这两边。如果你一定说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生存状况,这是一种存在状态。
如果你说涅槃没有了,很多人就会理解成断灭。就好像一个先天性的瞎子,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他就问人家,太阳是什么样的?
有的人说,太阳像一个圆盘。于是,他就用手摸着一个圆盘,心想:“哦,太阳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接着,有的人说,太阳像红彤彤的苹果。于是,他又用手去摸着一个苹果。心想:“哦,太阳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见到,他就拥有诸多的猜测、推测。他只能够用他所认知的东西,去猜测太阳那样东西。其实,所有对涅槃的猜测与推测,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必须要亲见,因为涅槃是亲见的。所以,为什么在四圣谛当中,佛陀几乎没有讨论什么涅槃,就是因为这样——证悟涅槃,必须要依靠自己的亲见。
但往往就因为这样,所以引起后来很多的人,诸多的猜测、想象、臆测、幻想、推测等。
122. 学员:涅槃后的过去诸佛、阿拉汉弟子,他们现在哪里,他们都在做什么?
尊者:这个问题,即使你去问佛陀,佛陀也不会回答,这个叫做十四无记。当时,有很多的外道们,经常就喜欢问佛陀这些问题:如来死了之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即非存在又不非存在?即非非存在又非非不存在?等等。佛陀一概地不回答。
为什么?般涅槃不是拿来讨论的,就好像你把一堆火点燃,所有的柴全部烧完了,你去问火在哪里?火,是去了东边、还是去了南边、还是去了西边、还是去了北边?你问这些东西,没有任何意义。
学员:能不能这样发愿,我要成就阿拉汉果后,还入娑婆度众生?
尊者:这也是一种邪见,因为你并不了解,阿拉汉证的圣道、圣果的定法。
学员:因为如果不证道,惟恐在轮回中又被无明所迷惑?只要证道之后才有保障,但自己是解脱,可累劫六亲眷属仍在轮回之中,怎能置之不管,自己在享受涅槃之乐呢?
尊者:这也是一种邪见,因为你认为,你自己还有个东西在涅槃里享乐。其实,你还是把外道的那种有我、有我在享乐、死了之后还是有我存在,这种外道见地,带到了佛陀的教法中来。
123. 尊者,您昨天讲的邪见,我听不太懂,能否简单的概括重述一下呢?
答:那好,我们昨天讲到第一类的邪见,也就是无论你执取于五蕴,或执取于身、或者心、或者身与心、或者有所谓的本体,总之,你认为有个实体的我存在,这个是邪见,这个称为有身见。
第二种邪见,是断灭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法则、没有缘起法则。人死了,生命就完全的了断了,不会再有生死轮回,这个叫断灭见。
对于常见,就是认为我死了以后,还有一个灵魂存在,或者还有一个更高的永恒的东西存在,这种称为常见。无论它们是常见、断见、身见、我见,这些都是邪见。
124. 尊者慈悲,有居士经常晚上会做梦,比如:梦中说有人明天会送观音菩萨像来,结果第二天真的就有人送观音菩萨像来,经常梦中的事会变成真实,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我们讲到的梦,可以分为四种梦。在巴利经典里提到有四种梦,一种梦是四大不调的梦。也就是我们最经常做的梦。由于我们身体的四大是动的,所以会产生梦。
第二种梦,是白天所经验、晚上所做的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例如过去想的,或者曾经经历的梦,在梦中,他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第三种梦,是天人持来的梦,这类似于所谓报梦或天人托梦。另外第四种梦,就是未来的预兆之梦。未来所发生的事情,有时候能够在梦中,有可能会以某种的方式,而产生或见到。
我听到有些禅修者,他们汇报有类似的情况。在这四种梦当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梦,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第三种梦,有可能是真的,有可能是假的。第四种梦,往往会发生。
125. 难道一定要产生定力以后,才可以修观吗?止与观可以同时修吗?如何修观?
答:有一种禅修者,他可以称为纯观行者。但是,纯观行者的定力,是必须要建立在四界分别所培育起来的近行定的基础上,由于纯观行者的定力,只达到近行定而没有达到禅那。所以,我们称这种行者叫做纯观行者。
正如《清净道论》中讲到名色辨别智,无论是修止的行者、无论是修观的行者,都应以四界分别的详尽法或简略法的其中一种而观照。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定力或者我们现在再这样说吧,我也发现到,在禅修营中有的人说,他自己修过观。
但是按照上座部传统,修观——观的所缘(目标),必须得是究竟名色法。如果你们是取概念法来观的话,那个充其量只能够称为培育正念,不能够称为修观。
如果你们看到的还是概念法,你们还没有破除色法和名法的密集,你们看到的只是一堆一堆还有组合的东西。你就取这个来观,观一辈子,那么还是不能叫观禅。
从上座部的传统或依《清净道论》里的传承来说,那个还不是真正的维巴沙那(观禅)。因为惟有见到究竟名色法才观的,那才是真正的维巴沙那,那个才是真正的观智。
为什么在七清净里讲到,先要见清净,然后再度疑清净。在见清净、度疑清净的基础上,再修观禅?有一位北传的法师在缅甸参学之后,他就这样评价说:缅甸的止观传承,在近代由于受到了纯观行者这种风的影响,变成普遍都不注重定的培养。
而由于没有定力,所以在七种清净当中的见清净和度疑清净,都很薄弱,一下手就进入了生灭随观智。由于没有了基础,他的生灭随观智的建立,我们可以说可能性很小。
而如果是按照严格的修观次第上来,我们必须得一个一个的观智培育。例如:先培养名色辨别智,而达到见清净,证得缘摄受智而达到度疑清净。
为什么要先修名色辨别智呢?因为我们要破除现在看到的这一堆身心,其实它都是由若干个名法和色法的组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这身体还是身体?我们看到的心(愤怒的心,快乐的心),都还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
它只是成堆、成堆的生起,成堆、成堆的灭去,我们没有能力去分辨它。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里就很明确的说到:名色辨别智,就是透过辨识名法与色法的相、作用、现起、近因。你对这些你都没有了解,你对于今生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果关系都没有了解,一下子你就去看生灭。
那样的生灭,其实在严格的阿毗达摩的检验之下,或者在严格的修观的传承之下,还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所以要如何修观,我们为了要观到名色法究竟法,为了要修真正的观禅,
为了要真正破除名法、色法的这些密集、这些成堆成堆的假象,所以我们要拥有强而有力的定力。并不是说我一坐下来,我感觉我的身体、我的心,怎么样、怎么样,这其实还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东西,你还没有见到究竟名色法,还以为自己是在修观,差得远了。
126. 修一切止业处产生定力之后,都能见到光,为什么?
答:这个禅修者,有没有听上一期讲色法的录音?如果有听,那么他就会知道,因为有定力的心和修观的心,是一种殊胜的心。
这种心因为强而有力,所以他产生的心生色法,也强而有力。在心生色法里面的颜色是明亮的,而由于这个心生色法所产生的时节生色法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所以我们会体验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