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众讲堂

粉碎沙堡
时间:2014-07-21 20:53:49  来源:  作者:

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应循所邀讲的题目四圣谛,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三圣谛——苦灭圣谛,即证悟涅盘、阿拉汉道果——的六堂开示的第三堂。
 
今天我们要探讨,为什么我们时常拥有对涅盘的无知见解。然后再探讨,什么是涅盘的正见,什么构成对涅盘的正确见解。
  
对涅盘的无知见解,至此我们已经讨论的是:贪欲涅盘(贪欲的进展)、民主涅盘(一切涅盘都平等)、可以透过越渡到达的地方涅盘(它处于外在的某个空间);
 
作为一个生命界的涅盘(投生到一个永生的生命界)、潜藏于一切事物里的涅盘(我们已经拥有涅盘)、作为生命的原来实质的涅盘。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对涅盘的无知见解?因为我论取,这也可称为身见。身见,是因为我们视色、受、想、行与识这五蕴为我,而自然生起。
  
身见有两个极端:1. 断见:我们认为死亡时,便会自动地证得涅盘。因为我们认为身体死亡,便是灭尽自我:这是唯物论,也是现代社会的正统信仰。
 
2. 常见:我们想象涅盘为证得永生的境界;融入于永恒、遍满整个宇宙的心;本我、原来的心、原来的实质等等;
 
这以许多种形态呈现出来,包括现代社会的「精神」正统信仰。我们可能因此相信,这种过程是自动地发生,或相信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也可能相信,这只需要一种独特的见解、上天的挑选等等。
  
然而,还有更古怪的极端:包含这两种极端的极端。于《中部.蛇喻经》,佛陀说:「在此,比库,某人拥有此见:这是自我,这是世界:死后,我将常在、常存、永恒、不变:我将永远存在。」这是常见。
  
接着,我们听闻此法:「他听闻世尊或世尊的弟子教导,为了去除一切立足处、决定、缠扰、执着与潜在倾向,为了平息诸行,为了舍弃一切执取,为了灭尽贪爱,为了离欲,为了灭尽,为了涅盘的法。」这是正法,我们能够听闻它是很幸运的。
 
然而,由于无明,我们可能误解此正法:「他这么想:这将被毁灭!我将会消逝!我将不复存在!他因此忧愁、悲伤与哭泣;他搥胸痛哭、心烦意乱。」
  
首先,我们执持常见。然后,我们对佛法产生信心。接着,我们听闻到关于涅盘之法,因此感到不快,因为我们视涅盘为毁灭:
 
我们的常见,成为我们的断见的因缘。接着,我们可能会对佛法失去信心,感到不快,甚至生气。我们可以称它为迷惑的杰作。
  
由于误解涅盘,我们曲解了佛陀的教法。佛陀解释:「我被某些沙门与婆罗门,如此毫无根据地、无益地、虚假地及错误地曲解:乔达摩沙门是误导者:他教导有情之断灭、毁灭、非有。」
  
对于曲解佛陀的事件,在全世界的通史里都可见到,甚至如今也还在发生。然而,什么是有情?在《相应部.有情经》,有一次,一位名叫啦达的比库问这个问题:
 
「尊者,说到『有情、有情』。尊者,因何说『有情』?」
  
佛陀回答:「啦达,透过对色蕴的欲望、贪欲、耽乐与贪爱,有情紧紧地被黏着:因此称之为有情。
  
啦达,透过对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欲望、贪欲、耽乐与贪爱,有情紧紧地被黏着:因此称之为有情。」
  
在此,佛陀是说五取蕴。正如刚提到的,身见是视五取蕴为我、紧黏着它们。
 
接着,佛陀用沙堡的隐喻来解释它:「啦达,假设有些小男孩或小女孩在玩沙堡。对于那些沙堡,只要他们还不是无贪欲、不是无欲望、不是无喜爱、不是无渴望、不是无欲念、不是无贪爱,他们便会重视它们、玩它们、珍惜它们、占有它们。」
  
我们的五蕴是沙堡。第一座这样的沙堡,是无法得知的。我们已经建造了无数的沙堡,而且还继续这么做。
 
尝试叫小男孩去做他的功课:不,他不能够把心投入做功课。但是,他却能够把心投入建造沙堡,甚至在烈阳下这么做好几个小时。
 
同样地,我们觉得很难把心投入于佛法、投入于禅修业处;却很轻易地把心,投入于说废话、读废物、观看很废的电视节目好几个小时。
 
由于紧黏着我们的身见,我们紧黏着五蕴这五座沙堡,就像小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一般。现在,且让我们简略地看一项分析。
 
关于身见,佛陀举出一个更详细的分析,来解释我们紧黏着的沙堡。该经是《根本教示经》,佛陀向婆罗门出身、精通古老且神奇的吠陀教理的一群比库,开示了这部经。
 
在这之前,这群比库很迅速地掌握了佛法,因此以为佛法很容易,而感到骄傲,无法对佛陀谦虚与恭敬。
 
在「现代佛法」里,这种误解几乎是必要的;正如现在,当时这种对佛法的误解,也非常令人婉惜,因为它阻碍了在佛法上的进展。
 
因此,佛陀开示《中部.根本教示经》的目的,是为了粉碎那些比库的我慢,以及毁坏他们可能还紧黏着的任何婆罗门教法。
  
开始时,佛陀说:「诸比库,我要给与你们一切法之根本教示,谛听我将要说的话。」
  
在此,佛陀讨论一切身,就是说他讨论我们的身见的根本。我们身见的根本,是正如佛陀向啦达尊者所解释的,我们紧黏着自己的沙堡,认为五取蕴是我。
  
佛陀接着说:「在此,诸比库,…无闻的凡夫不恭敬圣者,不善于圣法,不受训于圣法,不见善士,不善于善士法,不受训于善士法,他想象地为地…想象水为水…想象火为火…想象风为风。」
  
无闻的凡夫,是大多数的选民。地、水、火与风,是属于色法的四界:我们的身体或外在的色法,例如别人的身体、我们的物质财产、甚至是一座沙堡。
  
佛陀接着解释,由于贪爱、我慢与邪见(这一切都由无明产生),我们以五种方式,来看四界(例如我们的身体):
 
1. 「他想象,自己为地……水……火……风。」我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我们的自我。
  
2. 「他想象,自己在地……水……火……风之中。」我们认为,我们的自我,存在于自己的身体里面。例如,认为有同一个心识住在自己的身体里面。
  
3. 「他想象,自己在地……水……火……风之外。」我们认为,我们的自我,存在于自己的身体外面。例如,认为那是一个在飘浮的心识或灵魂、元神等。
  
4. 「他想象,地……水……火……风为我的。」我们认为,我们拥有自己的身体。
  
5. 「他极乐于地……水……火……风。」我们耽乐于自己的身体。
  
我们耽乐的这个身体是什么?它是我们的头发、指甲、皮肤、骨头等等。我们把自己的金发,染成黑色。把自己的黑发,染成金色(有时则是红色)。
 
我们也染自己的白发,自我陶醉:现在,我的头发已经不白,因此我不老:我很年轻!
 
男人乐于上唇的毛(胡子),或乐于每天剃掉它。首饰、宝石等,则帮他炫耀自己的财富(沉重的金炼、金戒指、劳力士金表,甚至是伪造品)。
 
从孩提早期开始,女性便被教导乐于自己的身体、展露自己的身体:举例而言,她被教导乐于自己的长发(奢侈的美发)、乐于自己的睫毛(用染睫毛膏让它们看来更长);
 
乐于自己的嘴唇(最令人喜爱的是口红,用以表现青春与色欲)、乐于自己的耳朵(耳环)、乐于香水(以掩饰身体的自然臭味);
 
乐于自己的指甲(如动物的长指甲,以及表现色欲的红指甲油)。为了表现青春,女性们剃掉脚毛,甚至拔掉难看的毛(这是很痛的);
 
她们在颈项、手腕、手指、甚至足踝戴着首饰,暴露自己的皮肤(时常是皱皱的)与肉体(时常是肥胖或松弛的)。
 
在此,公主与妓女是平等的,透过所谓的妇女解放,自囚式的崇拜身体表现狂群众的人数,已经突破且不断突破新高。
  
然而,乐于身体,以及想象身体为我、为我所,是毫无节制、是毫无止尽的。无论是男的或女的、年轻的或年老的、强健的或病弱的;
 
无论是高的或矮的、胖的或瘦的、强的或弱的、自己的或别人的身体:虽然身体有不同的形状与大小。无论如何,我们都视它为「我」、常、乐、净。
 
对于所拥有的物质财产,我们也如此看待它们。为什么会这样?佛陀在《法句经》第150首偈解释:「此身乃骨城,涂上血与肉,其内储藏着:老、死、我慢、虚伪。」
  
如果透过禅修透视究竟色法,我们就会了知,身体便只是地界的硬、粗、重、软、滑与轻;水界的黏与流;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与推动;以及所造色的颜色与气味。
  
接着,佛陀解释我们如何执着其它众生:「他想象生物为生物。他想象天神为天神。他想象梵天神为梵天神。以及其它界的众生。」
  
我们说人是万物之灵,比动物优越。这满足了我们的我慢,肯定了对我们认为劣等或「无用」的动物的杀害,是有理由的。
 
同时,为了肯定我们的贪欲有理,我们把人比喻为动物:「为什么要控制本能?为什么要抑制本性的冲动?」因此,我们可能会发愿投生为畜生道里的某种有情。
  
接着,佛陀解释我们如何也执着五根及它们的目标:「他想象所见为所见……所闻为所闻……所感为所感(香、味、触)。」
  
这是现代社会的正统信仰,我们已经透过痲疯病人及穿脏衣的瞎子来讨论它,还记得吗?我们执着,呈现于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东西。
 
就让我们看一看,在用餐之前、当时与之后,我们对食物的思惟:「啊,好香呀!」「嗯!看那个!多好吃啊!」我们不只是用嘴巴来吃,也不只是为了维持身体而吃;
 
我们是为了欲乐,而用眼、耳、鼻、舌与身来吃食物。口味,则变得越来越精细:心里想的都是食物。这种占据心的念头,与工业的飞速发展表示,
 
在整个所谓的文明世界里,每天都有无数的鸡、猪、牛、鱼及其它的河流、海洋生物,遭受无法言喻的折磨、无法言喻的残害、无法言喻的惊吓、无法言喻的痛苦及无法言喻的死亡。
  
然而,我们眼睛并不满足于看,肚子也不满足于吃饱食物。佛陀解释,我们如何也执着第六根及其目标:「他想象所识知,为所识知(心念:受、想、念头、记忆、幻想等等)。」
  
这是执着最重要的来源,因为我们便是在此增加对五根的体验:我是男人,你是女人,我来自马来西亚,你来自意大利,他是亚洲人,她是西方人,他们是外国人;
 
我们是女权主义者,你们是大男人主义者,他们年轻,我们老了,我们是平等的,等等。是否还记得,当我们是小孩子时,我们如何执着自己的年龄?
 
「我十岁半!」「我差不多十二岁了!」长得越大时,我们并不变得更有智慧,而是对我们的年龄更加「敏感」。
 
几乎在每一种情况里,「敏感」只是形容「我慢」的礼貌字眼。接着,佛陀解释我们如何把东西,想象为一样及多样:
  
「他想象一性为一性……想象多样化为多样化……」这是禅那的一性对比五根的多样化。一性是有规律,多样化则没有规律。
 
想象一性时,我们的身、语、意作为一致;想象多样化时,我们的作为则不一致,因此可能会迷惑及自相矛盾:其教条是「开明」与「多元主义」。
 
执着多样化与多元化,是现代社会里疯狂且复杂地增长贪欲、政治课题及政党的根本。它是六根的消费主义,被视为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幸福之一。
 
反之,一性则会导致原教旨主义及狭隘偏执:其教条是,我们执着的一切主义——佛教、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正确主义等等——甚至有时需要舍弃理智。
  
佛陀接着解释:「他想象一切为一切。」这是想象自己,与其它的一切东西为一体:
 
这是许多宗教与哲学的根本,例如一体论;认为究竟上只有物质的现代见解;认为只有一种究竟元素、一切毫无差异的见解。
 
但也有多元主义的见解,例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大群的神或实质,也有认为一切事物只是看法不同的现代见解,这种见解认为,一切见解与作为在根本上是有益且正确的。
 
这源于变幻莫测的贪欲,即现代社会的正统信仰:「我喜欢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我们做我们认为是对的事。
 
当然,由于我们的喜好不同,而且不断地变化,我们变得迷惑。又因为身见,结果我们要求把一切事物视为同样的好。
 
其结果是自相矛盾:欲乐的道德——道德的贪欲。这一切无知想象的结果是:「他想象涅盘为涅盘,想象涅盘为涅盘之后;
 
他想象自己为涅盘;他想象自己在涅盘之中;他想象自己在涅盘之外;他想象涅盘为『我的』;他乐于涅盘。」
  
这便是说,我们对真实法有错误的见解且执着它;我们也对涅盘有错误的见解且执着它。对于佛陀所讨论的这一切想象,我们也想象它们为涅盘。
 
举例而言,我们想象涅盘为可以取乐的欲乐,想象它为投生到其它生存界,想象它为「我的」禅修境界。
 
我们甚至想象涅盘为「潜藏」在一切事物里的唯一究竟法,从桌上的汤面,到我们「内在、潜在的菩提本性」:我们认为自己及其它一切人,甚至一切事物,都拥有潜在的涅盘、佛性。
 
依此见解,我们想象自己已经存在于涅盘之中,想象生死轮回是极其美妙的,因为我们想象无明、苦、老与死,这些只是幻觉罢了。
  
接着,我们可能会说:「在究竟上,我们怎么想象涅盘又有什么关系?反正它只能透过证悟来了知。」
 
其答案是:「如果我们不要证悟涅盘,不要灭尽无明、轮回与痛苦;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想都没有差别:越无明越好。
 
在这种情况之下,佛法也不需要。然而,佛陀是为了那些想要证悟涅盘,想要灭尽无明、轮回与痛苦的人而教法。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教导我们需要不取乐事物,因为那不是涅盘,也不能导向涅盘——无明、轮回与痛苦之灭尽。」
 
当然,在我们能够停止取乐事物之前,或甚至想要停止取乐事物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这是应当做的。如此,我们也避免曲解佛陀。
 
佛陀在《相应部.极乐经》中说:「诸比库,乐于色蕴者乐于苦。我说,乐于苦者没有脱离苦。乐于受蕴者…乐于想蕴者…乐于行蕴者…乐于识蕴者乐于苦。我说,乐于苦者没有脱离苦。」
  
换一句话说,乐于世界,即是乐于苦。乐于大自然——美丽的花儿、在老橡树上唱歌的夜莺、在闪烁的蔚蓝大海升起的光耀日出等等——便是乐于世界和乐于苦。
 
如果有人把那棵老橡树砍倒取柴,我们会变得多么地情绪化。感到不快是苦,生气是苦,这些只是因为取乐而产生。而取乐于世界,则是贪爱与无明。
  
如何停止取乐?佛陀解释:「诸比库,阿拉汉诸漏已灭、梵行已立、应作皆办、重担已卸、目的已达、有结已灭,且已透过终极智解脱,他如实了知色蕴为色蕴。」
 
这是阿拉汉。阿拉汉不会对事物执持奇怪的观念:他如实了知诸法:「如实了知地为地之后,他不想象自己为地;他不想象自己在地之中;
  
他不想象自己在地之外;他不想象地为『我的』;他不乐于地。」如何分辨阿拉汉和无闻凡夫?
 
无闻凡夫错误地想象事物,结果他想象自己便是那些事物,因而乐于它们;阿拉汉如实地了知事物,结果不能够乐于它们:他了知地界便只是地界而无他。
  
同样地,他如实了知水为水……火为火……风为风……生物为生物……所见为所见……所闻为所闻……所感为所感……所识知为所识知……一性为一性……多样化为多样化……一切为一切……。
  
阿拉汉了知这些事物是什么,不会对它们感到迷惑,了知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怎么样呢?佛陀解释:「他如实了知涅盘为涅盘。
  
如实了知涅盘为涅盘之后,他不想象自己为涅盘;他不想象自己在涅盘之中;他不想象自己在涅盘之外;他不想象涅盘为『我的』;他不乐于涅盘。」
  
非阿拉汉拥有对涅盘的一切邪见,因为他不如实了知涅盘:他只知道沙堡,由于不如实了知,他想象它为涅盘。
 
结果他想象自己为涅盘,或在涅盘之中,或在涅盘之外,或想象涅盘为「我的」,或乐于涅盘。反之,阿拉汉不这么想象。
 
在《相应部.上分结经》里,佛陀说:「为何如此?我说,因为阿拉汉已彻知它。因为透过灭尽贪欲,他已无贪欲。因为透过灭尽嗔恨,他已无嗔恨。因为透过灭尽愚痴,他已无愚痴。」
  
成为阿拉汉时,我们不再建造沙堡,不再乐于它们,因为我们已经灭尽了贪、嗔、痴。如何才能证悟阿拉汉道果?
 
佛陀解释:「在此,诸比库,比库培育以去除贪欲为终极目标、以去除嗔恨为终极目标、以去除愚痴为终极目标、以不死为基础;
 
以不死为目的地、以不死终极目标;朝向涅盘、倒向涅盘及倾向涅盘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透过重新发现八圣道分,而成为圆满觉悟的阿拉汉。然而,圆满觉悟的佛陀与阿拉汉弟子之间的阿拉汉道果,有什么差别?
 
佛陀解释:「诸比库,如来、阿拉汉、圆满觉悟的佛陀,如实了知地为地……水为水……火为火……风为风……生物为生物……所见为所见……
 
所闻为所闻……所感为所感……所识知为所识知……一性为一性……多样化为多样化……一切为一切……他如实了知涅盘为涅盘。如实了知涅盘为涅盘之后,他不想象自己为涅盘;
 
他不想象自己在涅盘之中;他不想象自己在涅盘之外;他不想象涅盘为『我的』;他不乐于涅盘。为何如此?我说,因为如来已经毫无遗漏地彻知它。」
  
佛陀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因此他是阿拉汉,在这一点他与其它阿拉汉弟子没有差别。但他已经证悟佛果,无限地了知一切行法(名色法),即使其弟子们已经证悟涅盘,也只能够了知有限的行法。
  
再者,佛陀解释为什么他不会想象事物,或乐于事物:「为何如此?因为如来已了知:『取乐是苦的根本』及『缘于有,便有生,已生者,便有老与死。』
 
因此,诸比库!我说,透过完全毁灭、离欲、灭尽、舍离、遣离一切的贪爱,如来已觉悟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解释,开示结束时,骄傲自大的比库们并不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已经很清楚地说明谁人证悟、谁人愚痴。
 
然而,经历了更多的修行之后,那些比库不再玩沙堡,都成了阿拉汉。成了阿拉汉,沙堡对我们再也无用。佛陀解释:
  
「然而,当那些小男孩或小女孩,对那些沙堡没有了贪欲、欲望、喜爱、渴望、欲念与贪爱,他们便会手脚并用地,击散它们、毁掉它们、粉碎它们、弃之不玩。」
  
还记得吗?快要午餐时,小孩子们乐于完全地粉碎他们美丽的沙堡。为什么呢?「食物已经准备好了!」这便是它的原因。但是,梵行的目标并不是食物,而是涅盘。
  
佛陀向啦达尊者解释:「同样地,啦达,应当击散色蕴、毁掉色蕴、粉碎色蕴、弃之不玩;为了灭尽贪爱而修行。
 
应当击散受蕴…应当击散想蕴…应当击散行蕴…应当击散识蕴、毁掉识蕴、粉碎识蕴、弃之不玩;为了灭尽贪爱而修行。啦达,因为灭尽贪爱便是涅盘。」
  
大多数的选民,很兴奋地跑来跑去建造沙堡。举例而言,《法句经》第85偈的注释记载,有一次,有一群人聚在一起供养僧团,下定决心要整夜聆听佛法。
 
但是不久之后,便有些人因为贪欲而离开,有些人因为嗔恨而离开,有些人因为我慢而离开,有些人则因为昏沉与睡眠,而坐着打瞌睡,没有听到什么。
 
现在,看一看我们的周围: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吗?古代的原因,也是现代社会的原因。
 
(作者的这些佛法开示,是在星期日进行的。中间有休息的时间,每次都有三十、五十甚至更多的人,带食物来供养比库,然后自己也吃。
 
用完餐,几乎每个人都离开了,只有少数人做清洗的工作。在他们当中,只有一小部分的人,留下来听闻佛法开示。在休息时间过后,则剩下手指头数得完的人数。)
 
《法句经》第85偈记载,当佛陀听到这件事时,他说道:「到达彼岸(涅槃)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其它人,皆在此岸(轮回)徘徊。」
  
然而,如果依法修行八圣道分,我们便能够超越大多数人,成为从满是沙堡的此岸,越渡到无沙堡的彼岸的精英份子之一。
  
「然而,依照善说之法修行的人,将会越渡极难越渡的死界。」佛陀便是如此说的。

上一篇:一个接一个
下一篇:不再研究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