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缘于爱,取生起;九、缘于取,有生起;十、缘于有,生生起;十一、缘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生起了这整堆苦。于此,这是缘起法。
关于这十二缘起支,《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节四提到:当知有三时、十二支、二十法、三连结、四摄类、三轮转及二根。
如何?无明与行,属于过去世。出生、衰老、死亡,属于未来世。中间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这八支,属于现在世。如是,一共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时。
当十二缘起支,依三世分别时,应明白这只是为了显示生死轮回里的因缘结构。当知,被归纳于某一世的缘起支,并不是只在该世运作,而不会在其他世运作。
事实上,在提及无明与行时,爱、取与有,也已包括在内。同样地,在提及爱、取与有时,无明与行也已包括在内。
在提及出生、衰老、死亡时,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果也已包括在内。如是在每一世里,都有这些互相牵连的十二缘起支。
十二支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与死。所示的愁、悲、苦、忧、恼等,是出生之后偶有的结果。
如是有:一、过去五因,二、现在五果;三、现在五因,四、未来五果。因此,有二十法、三连结、四摄类。
二十法:当心中的无明还未断除时,爱与取就还会生起;而每当爱与取发生时,它们都是以无明为根本及与它俱行。
再者,‘行’与‘有’二词,都是指同一种究竟法,即:造业之思。因此,每当提及其中一词时,另一者也已包括在内。
在这二十法当中,并没有个别列出生与老死,因为它们是名色法之相(概念),而不是究竟法。它们所代表的究竟法,是从识至受这五个缘起支:识、名色、六处、触、受。
三连结是:一、过去世的因(行,即善业与恶业);与现在世的果(识,即结生识、结生心)的因果连结。
二、现在世的果(受,即乐受、苦受、舍受);与现在世的因(爱,即贪爱、渴爱、强烈的执爱)的果因连结。
三、现在世的因(有,即业有);与未来世的果(出生、生有)的因果连结。
三轮转是:一、无明、爱与取,属于烦恼轮转。二、称为业有与行的生存一部份,属于业轮转。三、称为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属于果报轮转。
这三轮转,显示了生死轮回的方式。最为基本的轮转是烦恼轮转,在受到无明蒙蔽及渴爱驱使之下,人们投入于造作种种世间的善业与恶业。
如是,烦恼轮转引生了业轮转。当这些善业与恶业成熟,而产生出果报时。那即是业轮转,引生了果报轮转。
在对这些苦乐的果报,作出反应时,还沉溺于无明的人,即会受到渴爱所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悦体验、执取已获得的、以及尝试避免痛苦的。
如此,果报轮转再引生另一个烦恼轮转。如是,这三轮转不断地转着,直至无明(痴)被阿拉汉道智根除。
当知,无明与爱是二根。无明,被称为从过去世直透到现在世的感受之根。爱,被称为从现在世直透到未来世的老与死之根。
通过断除此二根,生死轮回即会断灭。对于常受老与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诸漏生起,无明即再次转起。如是,佛陀说示三世缠结及无始的轮回为‘缘起’。
在《中部.正见经》里,舍利弗尊者受到询问以解释无明之因,而他回答道:“当漏生起,无明即生起。”在询问他什么是漏的因时,他回答道:“当无明生起,漏即生起。”
由于在诸漏(诸烦恼)当中,最为根本的即是‘无明漏’,舍利弗尊者所说的意谓了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
这即成立了无始轮回,因为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而如此往回推,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