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众讲堂

由学律展开的讨论
时间:2014-05-22 21:52:07  来源:  作者:

某贤友:师兄,对于律藏的学习,我认为,作为在家居士,稍微了解一下《比库巴蒂摩卡》就够了,反正还没出家,不必看整部律藏。
  
巴利:个人认为,走解脱道的人应该把目标放长远一些,解脱,不是那么容易的,任何一个解脱轮回的人,都是修了许多许多世的,不是修行一生就够了的。
  
某贤友:不是有听了一句或几句佛陀的话就顿悟成佛的吗?
  
巴利:贤友,不是成佛,是成阿拉汉,解脱轮回。同时期只能是一个佛陀。现在谁的巴拉密那么深厚呢?佛陀时代的解脱者无论出家还是在家众,确实很多这种人。
 
可是,贤友有没看到,经典也同时记载了他们累积了许多许多世的巴拉密才有当生的成就呢?没有所谓的“顿悟”,而是巴拉密的成熟。
 
比如,要成为佛陀的大弟子,必须累积几万个大劫。如果,认为不需要累积,那么,菩萨为什么要受那么多苦,通过四不可数又十万个大劫的轮回来圆满十大巴拉密而成就佛果呢?
  
所以,今生没出家,未来生必须要出家的,现在已经是佛法第3000年了,我们的巴拉密都不像佛陀时代的人深厚了,不出家,基本不可能解脱。
 
所以,我们今生要种下出家之因,不断累积出家资粮,未来生才会有出家因缘。我们要很想去了解律藏,看看比库究竟是怎样修习戒学的。
  
某贤友:那我们直接看《比库巴蒂摩卡》,对照看自己能不能持守就行。
  
巴利:我们看到的《比库巴蒂摩卡》,只是一些条条框框,并不知道佛陀为什么要制定戒律,不知道每一条戒律的制戒因缘。
 
律藏是有血有肉的极其生动的有很深刻内涵的,和经藏、论藏紧密相关的一部佛陀的法,只有全面了解,才会喜欢佛陀制定的戒律,
 
才会生起对戒律的崇敬心,未来生才想去出家,出家了才会欢喜去持守。今生,也才会对持守戒律的僧团和比库生起无比的恭敬心。
  
某贤友:又怎么保证我们的未来生会出家呢?我们不会做无用功吧?
  
巴利:根据论藏阿毗达摩理论,我们这种强烈的出家解脱的意愿,一直在我们的名色相续流里,加上不断地持戒、禅修、发愿,未来生就有极大可能如愿。
 
根据阿毗达摩,任何一点点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任何的因,都会有果。只怕我们不努力。我们只需要在因上下功夫,果,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
  
某贤友:如果,不考虑这些,只是护持僧团、护持比丘,了解《比库巴蒂摩卡》就够了吧?
  
巴利:如果要真正长久护持好僧团和比库,那也一定要学律藏了。否则,护持者是达不到一个对法、对僧团、对僧人的一个认识高度的,往往会出问题的,特别是女性护持者或者以女性为头的护持团队。
  
某贤友:为什么持这个观点呢?
  
巴利:如果长久护持,又不学律藏,女性很容易感情用事。极少有女护持是以法为重,真正护法的,大部分女性都是在护人。
 
一旦她全心全意护持的这个心目中的的偶像或者精神支柱不那么重视她,让她感到失落或绝望,这时候,女人的嫉妒心可以把她的心烧毁,
 
完全失去理智,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出来。 如果这样的女性为头护持僧团和比库,那么,是非常危险的。
  
某贤友: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好像很多女居士头都会出问题,呵呵。而且,问题都出在同一个方面。
  
巴利:个人认为,女性最好不要做“头”,做护法更是这样。由于女人极大部分很感性,嫉妒心强,缺乏大局观,缺乏深度、缺乏承担精神。
 
喜欢找一个精神依托,这个依托不是三宝,而是一个僧人形象的男性。一旦这样,是极其危险的。对僧团、对比库、对法,都会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
  
某贤友:是啊,这样很可能自己不愿意护持让她绝望的比丘了,也就带着一班糊涂人也跟着不护持了,还要在背后叽叽喳喳搞破坏。多了去了,这样的例子,呵呵。
  
巴利:对,然后,很可能又重新树立一个形象。哪怕明明知道这个形象可能完全不如前一个,甚至不如法,也会像飞蛾扑火般,在所不惜。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不好好深入经典内涵的原因。学经典,不能只是作为知识来学,佛法以这种理念来学,是无法深入的。
  
某贤友:是不是古往今来居士不能护持有犯戒比丘的僧团?因为僧团不清净。不但没有功德,可能还会造业呢。
  
巴利:这种认知,正是没有学律藏的结果。在律藏里,我们知道,佛陀时代,有多少犯戒比库和比库尼啊!
 
就在一切知智的佛陀的僧团,就在那么有威慑力的佛陀的身边,有比库、比库尼不断犯戒,难道我们说佛陀的僧团不清净吗?不能护持佛陀的僧团吗?只要还是凡夫,没有证果,
 
那么,在一定环境下,一定因缘中,都有犯各种戒的可能。也正是因为有犯戒可能,才会制定戒律。如果,每个比库都做得如同圣者一样,何必要制戒呢?
  
比库犯了戒,只要按照佛陀的戒律程序和方法,由僧团如法如律处理,那么,这个犯戒比库就清净了。这样的比库不但清净了,通过反省后,严持戒律,精进修行,照样可以证得上人法,照样是佛陀的好弟子。
  
某贤友:那些比丘是什么原因要犯戒呢?
   
巴利:所以,贤友就要去读律藏啦。律藏里,有两个“明星”,记载了他们很多故事,一个是伍达夷长老,一个是土喇兰达比库尼,
 
很多大大小小的戒律都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被在家众所不齿,佛陀呵斥他们以后,以此因缘制戒。
 
或者,是因为一些无知者无谓的愚人让比库、比库尼犯戒。制戒以后,每个人的犯戒因缘都不尽相同,甚至有些是被逼的。
 
比如有在家女人集体强奸比库,近事女(女居士)故意引诱比库,或者直接触摸,甚至趁比库熟睡强奸的,也有比库尼和比库的。
   
所以,同一条戒律,同一个结果,都不能只看表面,每个人犯戒因缘不一样,轻重不一样,其僧团按照戒律程序和方法处理就不一样。
   
某贤友:女人特别爱打听是非,说是非,添油加醋传播是非。
   
巴利:所以,女性为头的护持团队往往是非较多,大家的心都不在法,而在人我是非了。这严重影响了僧团、影响了僧人形象,影响了法。
   
某贤友:难怪佛陀对阿难说女人出家,会导致佛法少500年。是这个原因吗?
   
巴利:这在经藏和律藏里都记载了。通过读律藏,我们会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到人性,更进一步理解经藏里佛陀对女人的认识和对比库们的嘱咐。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陀直接对阿难说:不要看女人、不要和女人说话、不要单独对女人说法超过五、六句等等。
 
如此能够更进一步理解在律藏里,佛陀对比库尼制定八敬法的深层原因,以及很多关于比库对女人的戒律。
   
某贤友:有些人认为那是后来人改的,佛陀不可能那么没有慈悲心。佛陀不可能瞧不起女人。师兄认同男尊女卑吗?
   
巴利:尊卑是一种自然法则。世间从大到小都是这个自然规律。首先,从至尊的佛陀开始,为何在一个教法期自然不可能同时出现两尊佛?
 
尊,自然只可能一个,除了佛陀,其他任何生命都只能是卑。女性,也不可能成佛,女性,根本没有成佛的机会。
 
因为,被佛陀授记为菩萨者首先必须是男性出家修行者,然后,一旦被授记为菩萨,那么,在漫长的轮回中,无论菩萨投生到哪一道,都是男性或雄性,这是定法。
 
因为,菩萨在漫长的轮回中,必须要去不断圆满十种成佛的巴拉密,光是布施这个最基本的巴拉密,就足以让世间任何男子都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女人,也更不用说忍辱等其他巴拉密了。
 
菩萨要毫不犹豫、欢喜地活生生地布施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肢体、自己的妻儿等一切外物以及随时欢喜、自觉地布施自己的生命给人、动物或其他有情,最后一次布施就是把妻儿布施给非人吃掉。
 
哪个男性能做到呢?更不用说女性了。女性,能够布施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吗?男性从来不是女性的财物,这种违天理的事情自然就不会出现。
 
自然,不可能以女人身成佛,让三界世间的生命去顶礼一个女人身。然后,看天界有情,梵天除了梵天主,欲界除了天王,其他生命都是卑。
 
而欲界由于有性别差,那么,男天神是尊,女天神是卑,根据每个天神自己过去世的业的不同,其果报也不同,一个男天神拥有几百个到几千万个女天神眷属不等。
   
再看人类,除了国王,其他生命都是卑。君臣、父子、夫妻尊卑之道,中国先哲也早已发现,只是,佛陀是以智慧如实知见。
   
动物界,不是同样的吗?只见雄性为了争夺地盘和配偶而战,哪见雌性为争夺地盘和雄性配偶而战?
 
雌性只能是雄性的眷属之一,雄性永远强于雌性。尊卑,是天理。不管有没有佛陀发现,这个天理自然存在。
 
所以,不是佛陀不慈悲,而是对世间一切的如实知见。所以,佛陀制定的每一条戒律都是最正确的,不容侵犯的,不容更改的。
 
除此以外,三界世间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和能力制定戒律,包括智慧第一的沙利子尊者。因为,只有佛陀一个人拥有一切知智。
   
某贤友:佛陀怎么如实知见女人的特质的呢?
   
巴利:在漫长的轮回中,在证得一切知智后。女人的本性在经藏的《本生经》里尽显无遗,《本生经》里的故事,就是佛陀做菩萨时漫长轮回中的一些经历,于后来随机说法时如实提到的不同过去世的事情。
 
在四不可数又十万个大劫的菩萨过程中,佛陀彻底了知了女人这种生命的特质。比如有一世,菩萨是一个清静修行人,由于慈悲,救了女人性命,女人要和他结婚,后来竟然因贪财而背叛他,和一个抢她的强盗一起来杀害他。
 
另有一世,竟然自己80岁的老母亲误以为菩萨的年轻朋友喜欢自己,朋友说儿子不会同意,竟然说要杀死自己的儿子。菩萨看尽了女人的情执,女人的嫉妒,女人的贪欲,女人的愚痴。
    
《律藏》里面,不论比库尼还是近事女,都尽显女人这种生命的本色。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学佛还是不学佛的女性,都一样尽显女性本质。
 
所以,在家居士如果不读律藏,就可能不懂得选择护持怎样的僧团和比库,不自觉在护持僧团、比库的过程中,犯下一些难免的错误。
   
某贤友:律藏能让女人远离愚痴吗?
  
巴利:不能。但是,律藏能让居士成熟。让女人远离愚痴的方法只有全面学习《巴利三藏》,并且实证,直到道心生起。
  
某贤友:律藏里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吗?
    
巴利:律藏,是佛陀的大弟子精通律藏的大阿拉汉伍巴离尊者结集的,是佛陀亲口和比库们说的法,佛陀、阿拉汉都是实语者、不妄语者。
 
有些贤友怀疑经藏的真实性,认为那些神通力不可信,是神话。可是律藏里同样记载了很多和神通力相关的事情,但这些并不是特意宣传神通,
 
而只是在制戒过程中如实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让我们知道那些神通力,在佛陀时代是极为平常的。
  
我们会看到,一些内容,在经藏里有,在律藏里同样有。因为,佛陀讲法的时候,伍巴离尊者和佛陀的大弟子经藏结集者大阿拉汉阿难尊者,同时都听到了佛陀讲法。
 
比如神通第一的马哈摩嘎喇那和另一个长老下鹫峰山时,见到很多不持五戒的人,以及犯戒的沙马内拉、沙马内莉,
 
从地狱长久受报以后,又在恶鬼道受极大苦的各种各样的奇怪的有情,然而,没有见到的就不相信,说马哈摩嘎喇那犯妄语戒。
 
但是,佛陀说他自己也亲眼见到:“诸比库!实有住天眼之声闻。诸比库!实有住妙慧之声闻。是故,言声闻如是知、或见、或亲眼见。
 
诸比库!我亦曾见其有情,然而,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当有长夜之不利、痛苦。
 
诸比库!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杀牛者,彼依业报,经许多岁月、或百年、或千年、或十万年之久,
 
于地狱受苦,尚承业报之残余,感受如是自体之苦。诸比库!摩嘎喇那言真实,摩嘎喇那不犯也。”
   
某贤友:既然上座部佛法那么重视戒律,那为何上座部僧人允许吃肉呢?这不是间接杀生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巴利:持这种观点的人,正是既没有学律,也没有学论。根据《律藏.经分别》,比库、比库尼等,出家五众的五种主要食物如下:
 
1.饭(odano):即由稻谷、麦等七谷的米粒所煮成的饭和粥。2.面食(kummàso):以大麦(yava)为原料制成的面制品。
 
3.炒粮(sattu):由七谷经烘炒而成;也包括将稻谷炒后所捣成的粉。4.鱼(maccho):包括鱼、鳖、虾、蟹、贝类等一切水生动物。
 
5.肉(maüsaü):禽、兽类的肉、骨、皮、血、蛋等。佛陀为什么允许呢?出家人靠托钵乞食维持修行的生命,日中一食,
 
因此不会对施主提出要求,而是布施什么就吃什么。因为,食物,对于修行人来说,只是维持生命,戒律中规定,比库不许对食物有任何贪欲。
 
比库在托钵的来回途中和用餐过程中,都在专注禅修业处,或者保持正知正念。心,根本不在食物及外界之上。
    
根据世尊所制的戒律,比库不允许吃以下十种肉:人肉、象肉、马肉、狗肉、蛇肉、狮子肉、老虎肉、花豹肉、黑豹肉及熊肉。
 
律藏里都记载了制戒的因缘。除此之外,比库也不允许吃自己看到或听到被杀,或怀疑为他而杀的三不净肉,以及未煮熟的肉。
 
除这些之外,透过暗示等不如法地获得的肉也不可以吃。为什么呢?根据论藏《阿毗达摩》,如果吃了三不净肉,他的心路过程中会生起不善心。
 
事实上,比库托钵得来的的肉食,只是一堆一堆的没有命根色的时节生色法,和任何素食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主张素食是出家人的本分的人,根本就没有学习律藏,也没有学习论藏,甚至也没有学习经藏。
 
这里,正是说明了三藏是相互关联的,而且可以互相应证的,毫无矛盾的一个整体。哪怕全世界的比库都不吃肉,杀生恶业永远不会减少。
 
就像中国的僧众,由于一千多年来的吃素,就减少了世界上的杀戮吗?就救度了许多的众生吗?
 
再者,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不杀生,比库们还是会依照居士布施什么就吃什么的原则,进行托钵乞食。
   
某贤友:可是,中国的许多僧俗都放生。
   
巴利:放生是救度众生吗?能救度众生吗?如果可以,佛陀就会告诉我们这个修行方法。然而,佛教经典里、佛法里面没有这个修行方法。
  
某贤友:佛陀讲的法毫无遗漏记载在《巴利三藏》里吗?
  
巴利:佛陀的教法,被拥有四无碍解的大阿拉汉弟子完整地结集在《巴利三藏》里。遗漏,是凡夫的行为,非圣者所为。
 
佛教的六次经典结集,都是毫无遗漏地把所有佛语背诵出来。因为,只要没有人能够背诵出所有佛语,那就没有资格去结集佛教三藏。
  
某贤友:三藏的确是一个整体。
  
巴利:是的。律,是佛陀教法的一部分,是戒、定、慧三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不能单独割裂开来的。
 
拒绝学律,和拒绝学论一样,都是偏执的,都不能算是真正学佛。有些学佛人认为论藏《阿毗达摩》非佛说。
 
然而,我们在律藏里清楚地看到佛陀说,能持论的比库是聪明贤能的比库,并且明确规定,不懂阿毗达摩的比库不能做戒师。
 
这和经藏里所提到的,有专门持律的、专门持经的、专门持论者的说法很一致。学习律藏和论藏,都能帮助我们理解经藏。
 
通过学习三藏,我们会发现,佛陀的教法《巴利三藏》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互相关联并且可以相互应证的。
 
经、律、论只是在结集的时候做分类而已,佛陀讲法的时候并不会特意分开讲,虽然戒律是单独持守的行为规范,但是持守戒律,也是按照佛陀的法在修习——修习戒,是修习定与慧的根本。
  
某贤友:请问师兄,你都学完了吗?
  
巴利:还早得很呢,我才看了一点点佛教经典。
  
某贤友:要达到师兄这个认识高度,有什么捷径吗?
  
巴利:惭愧,谈不上。个人认为,没什么捷径,三藏都得仔细去读。要说捷径,那就是三藏同时读,齐头并进,再加上帕奥西亚多的止观禅修的书籍。
 
当然,走解脱道,要全面累积巴拉密,把布施、持戒、禅修、闻法、随喜、回向、恭敬、服务等善业成为每天的习惯业。
巴利贤友 于2014年5月22日

上一篇:何劲松:人间佛教的基本载体是居士佛教
下一篇:比库常用作持文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