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众讲堂


时间:2014-04-24 21:15:48  来源:  作者:

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丘,何谓苦集圣谛?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非有爱。”
 
为什么佛陀开示说,爱欲是苦的因呢?因为爱欲是苦生起的最显著助缘。譬如有一粒成熟的种子,只要里面还有湿度,种在适当泥土中就能长成一棵植物。
 
同样的道理,业力好比是种子;爱欲好比是种子里的湿度,它是使业力能产生五蕴(苦谛)的强力助缘。若没有爱欲,业力就无法产生五蕴,这就是佛陀说爱欲是苦因的理由。
 
说到爱欲时,也就包括无明与取:由于一再发生而变得很强烈的爱欲就是取。由于有无明,所以爱与取才能生起。
 
无明、爱、取,是业力的助缘;业力,则是善行或不善行的影响力。虽然行一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但是它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名色相续流之中,能在因缘成熟时产生五蕴。
 
如是总共有五种因,即无明、爱、取、行、业。在这五种因当中,爱欲是最显著的因素,因此佛陀说:“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
 
在这里,佛陀开示了三种爱,即欲爱、有爱、非有爱。什么是欲爱?欲爱有六种,即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什么是‘有爱’?巴利注释里解释说,有三种有爱:(一)与常见俱生的爱。常见,就是相信有恒常不变的灵魂,会从一个生命体轮回到另一个生命。
 
(二)对色界生命的爱,以及对无色界生命的爱。(三)对禅那的爱。
 
什么是‘非有爱’?非有爱就是与断见俱生的爱。持有断见的人,不相信人死后还有来生,他们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灭尽。
 
接着,佛陀以十组来解释爱欲,每组都有六项:“诸比丘,爱欲在哪里生起,在哪里建立呢?在世间有可爱与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爱欲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在世间什么是可爱与可喜的呢?在世间眼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鼻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身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这是六内处:人们通常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很强的执着,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经常照镜子看自己的影像,用尽各种方法来保养身体。
 
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对应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外处。人们依靠六内处,而对内外六处生起强烈的爱欲。
 
接着,佛陀开示第二组:“在世间色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香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触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这是六外处:人们也能依靠六外处而生起强烈的爱欲。当你观照五蕴时,就包含观照六内处与六外处;其实这十二处就是五蕴,亦即究竟名色法。
 
接着,佛陀开示第三组——识组:“在世间眼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鼻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意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如果能有系统地观照六门心路过程里的究竟名法,你就能够清楚地照见这六种识。
 
接着,佛陀开示第四组——触组:“在世间眼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舌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必定会各自伴随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生起。当你依照六门心路过程来观照六种识时,也能观照到这六种触。
 
强烈的爱欲,能够依靠这些识与触(心所)而生起。接着,佛陀开示第五组——受组:“在世间眼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鼻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意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什么是眼触生受呢?当你观照眼门心路过程时,就会见到每一个心识刹那里都有受(心所);
 
意即在五门转向心、眼识、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每一个速行心、每一个彼所缘心当中,都有受心所,这些受都称为眼触生受。对于其它根门心路过程中的触生受,也应当同理类推。
 
该受可分为苦受、乐受、忧受、悦受、舍受五种,苦受与乐受,是指身体方面的感受。忧受与悦受,是指心理方面的感受。强烈的爱欲能依靠这些受而生起,因此受是爱生起的基本因素。
 
接着,佛陀开示第六组——想组:“在世间色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香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触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此世间,法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你观照究竟名法时,不应只观照识(心)而已,也应观照触心所、受心所、想心所等。在观照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时,你能轻易地见到该六种想。
 
接着,佛陀开示第七组——思组:“在世间色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香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触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此世间,法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思心所,也是必须与识(心)相伴而生起。识、触、受、想、思,经典将此合称为‘触五法’。当你照见这五个名法时,就能轻易地照见其余的相应名法。
 
接着,佛陀开示第八组——爱组:“在世间色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香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触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此世间,法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当你依六门心路过程观照不善法时,必须照见这六种爱。爱包含于贪组之中,若能观照八种贪根心,你就能轻易地照见这六种爱。在此,前面生起的爱,是后面生起的爱之因。
 
接着,佛陀开示第九组与第十组——寻组与伺组:“在世间色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香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触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此世间,法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香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触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此世间,法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你观照识、触、受、想、思这五个名法时,就能轻易地照见寻心所与伺心所,因为它们经常都是同时生起的。接着,佛陀为集圣谛这段开示作结论:“诸比丘,这称为苦集圣谛。”
 
对今世五蕴的爱欲,并不是造成今世五蕴生起的因,这就是为何注释里说:“他如实地了知造成苦生起的过去因。”过去世之因,能造成今世的苦——即五蕴。
 
要见到过去世因,你必须追溯到前一世,观照当时造下的无明、爱、取、行、业,并且观照这五种过去因与今世五蕴之间的因果关系。
 
若能够如此观照,我们就可以说,你真正了知到苦圣谛与集圣谛。接着,我想依据巴利圣典的《相应部.谛分别》来解释集谛。
 
佛陀在《谛分别》中,教导了五种集圣谛(苦因):一、爱欲;二、十种烦恼;三、一切不善法,包括爱欲与十种烦恼在内;
 
四、一切不善法与三善根:三善根就是无贪、无嗔、无痴。然而,并非一切情形下的三善根都是集谛,只有能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果报的三善根才是集谛;
 
五、一切不善法及一切能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果报的善法。这些善法与不善法,只有在被无明、爱、取围绕与支助时,才能在生死轮回中产生出果报。
 
在这些善法之中,也包括了禅那善法及与观智相应的善法。当一个人临死时,如果没有更强的业力生起,则与观智相应的善法,也能够造成下一世的投生。
 
因此,佛陀在《阿毗达摩藏》的《发趣论》中开示说:“行舍智也能造成结生心。”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禅修者在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而在达到行舍智时死亡,由于那时没有更强的业力生起,所以行舍智就产生来世的结生心。
 
这种行舍智也是集谛中的一项,但是必须还有无明、爱、取这三种烦恼,以潜伏性或生起于心中的形式存在,作为其业力产生果报的助缘,它才能造成结生。
 
关于这种行舍智,佛陀在《增支部.四集》的《闻随行经》中,解释了依行舍智而结生的四种人。这部经文中讲到,当时有五百名由婆罗门种姓而出家的比丘;
 
他们的智慧很都利,能够轻易地了解佛陀的教法,因此他们对佛陀与佛法不太恭敬。因此,为了消除他们的我慢,佛陀为他们开示《闻随行经》。
 
经文中谈到:如果比丘在背诵佛陀的教法之后,如法修行止禅与观禅,然后就在他达到行舍智的阶段死亡,下一世他会投生到天界,并且有可能得到四种结果之一:
 
一、由于他今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是行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下一世投生天界的结生心与有分心,也会缘取同样的目标。
 
由于他的有分心了知行法的本质,所以当他思惟行法(即究竟名色法)时,就能立刻清楚地照见行法的无常、苦、无我,而快速地证悟涅盘。这是第一种人。
 
二、也许投生于天界之后,他未能立刻思惟行法的本质,但是当他听闻有神通而到天界弘法的比丘讲四圣谛之法时,就能立即回忆起前世所修的法,因而清楚地观照行法的本质及迅速地证悟涅盘。这是第二种人。
 
三、也许他没有机会听闻比丘说法,但是当他听闻说法天神(如常童形梵天、娑婆世界主梵天)讲四圣谛之法时,就能观照行法的本质,因而快速地证悟涅盘。这是第三种人。
 
四、或许,他没有机会听闻比丘或者说法天神讲说佛法,但是他很可能会遇见前世一起修行,而比他先投生到天界的同伴。
 
这些天神会提醒他说:“朋友,请回忆我们前世在人间做比丘时所修行的佛法。”那时,他立刻就能观照行法之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从而迅速地证悟涅盘及道果。这是第四种人。
 
从佛陀教导的这部《闻随行经》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行舍智也能造成下一世的结生心。如果你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就可望得到未来世投生天界,乃至在天界证悟涅盘的这些善果,因此我们应当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直到成功为止。——摘自帕奥禅师的开示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