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比丘,什么是生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诞生、产生、出现、生起、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丘,那称为生。
诸比丘,什么是老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苍白、皮肤变皱、寿命损减、诸根老熟,诸比丘,那称为老。
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死亡、逝世、解体、消失、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毁坏,诸比丘,那称为死。”
在此,佛陀依世俗谛与究竟谛来解释苦圣谛。第一种苦是‘生’:诞生、产生、出现、生起,这是依照世俗谛而作的解释;
‘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这是依照究竟谛而作的解释。关于老与死,‘诸蕴的分离’,是依照究竟谛而作的解释;其余则是依世俗谛而作的解释。
依照世俗谛而言,一生中第一个心识刹那称为生,最后一个心识刹那称为死,在这两者之间的阶段称为老。
依究竟谛而言,在每一个色法刹那与每一个心识刹那中都有三时,其中生时称为生,住时称为老,灭时称为死。因此在观照生、老、死时,你必须依照这两种方法来观照。
接着,佛陀解释愁、悲、苦、忧、恼:“诸比丘,什么是愁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愁、悲伤、苦恼、内在的哀伤、内在的悲痛,诸比丘,那称为愁。
诸比丘,什么是悲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声悲叹、高声哀呼,诸比丘,那称为悲。
诸比丘,什么是苦呢?任何身体的痛苦感受、身体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苦。
诸比丘,什么是忧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心理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忧。
诸比丘,什么是恼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恼、大忧恼,以及由于忧恼、大忧恼而感受到的苦痛,诸比丘,那称为恼。”
愁、悲、忧、恼是心的苦受,包含在嗔组中。当你观照不善名法时,必须依照心路过程,来观照愁、悲、忧、恼及它们各自的相应名法。
苦,则是在身门心路过程中与身识相应的苦受,观照究竟名法时,你也应当观照身体的苦受及与它相应的名法。
接着,佛陀依世俗谛而解释怨憎会苦:“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
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害意者,与这些人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怨憎会苦。”
怨憎会之苦,是遇到厌恶的对象而生起的心理痛苦感受。在观照嗔组不善名法时,你也必须观照它。
接着,佛陀解释爱别离苦:“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想要的、喜爱的、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
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怀善意者、心怀好意者、心怀安慰意者、心怀安稳意者、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亲,然后丧失了与这些人的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爱别离苦。”
与所喜爱的对象分离时,会生起心理的苦受(忧受),它与嗔同时存在。因此,当你观照嗔组不善名法时也应观照这种苦受。
接着,佛陀解释求不得苦:“诸比丘,什么是求不得苦呢?诸比丘,会遭受生的有情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
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老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变老!’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病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死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愁、悲、苦、忧、恼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忧、恼,希望我没有愁、悲、苦、忧、恼!’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这些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但是可以借着有系统地修行八圣道分而达成。接着,佛陀解释五取蕴:
“诸比丘,五取蕴即是苦。它们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简而言之,这五取蕴是苦。诸比丘,这称为苦圣谛。”
五取蕴是观智的目标,因此若想修行观禅,首先你应当观照它们。为什么它们被称为‘蕴’呢?因为它们个别是十一种法的集合。
佛陀解释色蕴为: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粗、细、低劣、优胜、远及近的十一种色法。对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应以同样方式来了解。
如果能观照这十一种五蕴,你就了知苦谛。再者,《清净道论》也详解了‘老、死、愁、悲、忧、恼、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等苦,摘要如下:
‘老是苦’,老有二种,即有为相及包摄于一有的诸蕴,在相续中而变老的——如体衰、齿落等,这里是后者的意思。
此老以蕴的成熟为特相;有令近于死亡的作用;以失去青春为现状。此老因为是行苦及苦苦的基地,所以是苦。
由于四肢五体的弛缓,诸根变丑、失去青春、损减力量、丧失念与觉、及为他人轻蔑等许多的缘故,生起了身与心的苦,所以衰老是苦的基地。
故如是说:“肢体的弛缓、诸根的变化,青春的丧失,力量的消亡,失去念等而受妻儿的责呵,由于这些以及愚昧的缘故,而人获得了身和心的痛苦,这都是以老为因故它是苦。”
‘死是苦’,死有两种:一是关于所说‘老死为二蕴所摄’的有为相;一是关于所说‘常畏于死’的包摄于一有(生)的命根相续的断绝,这里是后者之意。
又以生为缘的死、横死、自然死、寿尽死、福尽死,也是这里的死的名字。死有死亡的特相,有别离的作用,以失去现在的生存趣为现状。因为此死是苦的基地,故知是苦。
所以这样说:“愚者看见了他的恶业等相的成熟,善者不忍离去他可爱的事物,同样是临终之人的心的痛苦。
断了关节的连络,刺到要害的未梢,这都是难治、难堪的身心的痛苦。因为死亡是苦所依,故说它是苦。”
其次,于愁、悲、忧等之中的‘愁’,它是丧失了亲戚等事的人心的热恼。虽然它的意义与忧一样,但它有心中炎热的特相,有令心燃烧的作用,以忧愁为现状。因为愁是苦苦及苦的所依,故是苦。
所以这样说:“愁如毒箭而刺有情的心,亦如赤热的铁丸而燃烧。因愁而生起病、老、死等种种苦,故说愁是苦。”
‘悲’,是丧失亲戚等事的人心的号泣。它有哀哭的特相,有叙述功德和过失的作用,以烦乱为现状。因为悲是行苦的状态及苦的所依,故是苦。
所以说:“为愁箭所伤的人的悲哭,干了喉唇口着实难受,比起愁来苦更甚,所以世尊说悲是苦。”
‘苦’,这里是指身体的苦。身的逼迫是它的特相,使无慧的人起忧是它的作用,身的病痛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苦及使心生忧受,故为苦。
所以说:“逼迫于身更生心的苦,所以世尊特别说此苦。”
‘忧’,是指心的苦受,即忧受。心的逼恼是它的特相,烦扰于心是它的作用,心的病痛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苦及令到身苦,故为苦。
陷于心苦而无法自拔的人,往往披头散发,大声哭泣,或捶胸、顿足,翻复地滚前滚后,脚向上而倒。或引刀自杀,服毒,以绳缢颈,以火烧等,受种种苦。
所以说:“逼恼于心令起身的逼迫,所以离忧之人(佛陀)说忧苦。”
‘恼’,是丧失亲戚等事的人,由于过度心痛而产生的过失。也有人说,这不过是行蕴所摄的一种心所法而已。
心的燃烧是它的特相,呻吟是它的作用,憔悴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行苦的状态、令心烧燃及身形憔悴,故为苦。
所以这样说:“因为此恼令心的燃烧及身形的憔悴,生起极大的痛苦,所以世尊将它说为苦。”
在此愁、悲、恼之中,‘愁’是如以弱火而烧釜中的东西。‘悲’是如以烈火而烧的东西满出釜外来。‘恼’,则犹如不能外出留在釜内,而被烧干了的东西相似。
‘怨憎会’,是和不适意的有情及事物相会。与不合意的事物相会,是它的特相;有令心苦恼的作用,不幸的状态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的基地,故为苦。
所以如是说:“见到怨憎是心中第一的痛苦,从此而生起身心之苦。因为它是心身二苦的所依,所以胜者说怨憎会是苦。”
‘爱别离’,是和适意的有情及事物别离的意思。与可爱的事物别离,是它的特相;有生愁悲的作用,不幸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愁苦的所依,故为苦。
所以这样说:“因为亲戚财产的别离,愚者深受愁箭的刺激,所以说此爱别离是苦。”
‘求不得’,如说:“呀!如果我们不出生多么好啊!”类似于此等的事物中欲求而不能得,故说‘求不得苦’。
对于不能得到的事物而希求,是它的特相;有遍求的作用,不得其所求是它的现状。固为它是苦的所依,故为苦。
所以这样说:“因为希求那些而不得的缘故,有情生起了烦扰的痛苦。对那不得的事物的希求是苦之因,所以世尊说此所求而不得是苦。”
‘略说五取蕴是苦’,关于此:“如如不动者说出生是苦痛的起源,以及未说的一切苦,除了五蕴不生存。所以佛陀为示苦痛的终灭,略说此等五取蕴是苦。”
即此五取蕴为生、老、死等的种种痛苦所逼迫,正如火之烧薪,武器之射标,虻蚊等之集于牛身,收获者之刈于田地,乡间的劫掠者之抢于村落;又出生等之生于五取蕴,亦如草和蔓等之生于地上,花、果、嫩叶之生于树上一样。
‘生’,是五取蕴的最初的苦。‘老’,是它的中间的苦。‘死’,是它的最后的苦。‘愁’,是如被至死的苦所袭击的燃烧之苦。‘悲’,是不堪于前面之苦的人的悲泣之苦。
‘苦’,是称为界的动摇(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而与不如意的触所相应者的身体的病苦。‘忧’,是由于身病的影响于诸凡夫生起心的病苦。
‘恼’,是由于愁等的增长,而生起憔悴呻吟者的心的燃烧之苦。‘求不得’,是不得如意的人,不能完成其所希求的苦。
如是以种种的方法来考察,则了知五取蕴是苦。如果把苦一一来指示,则经多个大劫也说不完。
正如取一滴海水,而代表全大海的水滴的味道一样,世尊为了指示一切苦而简略于五取蕴中,所以说“略说五取蕴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