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当他还是悉达多太子时,他在极度豪华的环境里成长,穿最精致的衣服,每季都有个别的皇宫,有许多宫廷歌女舞女服侍他。甚至身边的侍者,吃的都是最上等的食物。
他在《增支部.三集》里说:“诸比丘,具备大福气、娇生惯养的我,心想:在诸无明的凡夫当中,虽然某人自己肯定必须遭受老,还未克服老,但是当他见到老朽的人时,他感到困扰、羞耻、厌恶,而且忘了他自己也必须遭受老。”
在此,悉达多太子所指的,是巴利文中的无明凡夫。佛陀用‘无明的凡夫’这一词,来形容那些盲目并且不了解真实法的人。他们是一般的人,这是为何我们称他们为凡夫,他们是多数的选民。这种人不会探讨、分析与了解世间。
他们的心已被贪嗔痴吞噬了,这是为何佛陀说,他们心怀厌恶地看待老朽的人,不了解自己也免不了会变成老朽。在分析了凡夫对老人的态度之后,佛陀叙说悉达多太子的下一步省思。
太子心想:‘如今,我也必须遭受老,还未克服老。见到老朽的人时,我也可能感到困扰、羞耻、厌恶,这对我来说是不适当的。’
在省思之下,悉达多太子醒悟,心怀厌恶地看待老朽的人,不单是愚蠢之相,而且还是嗔及野蛮之相。
从他会拨出时间来省思这件事,以及他所得到的结论来看,就显示了悉达多太子不单只是拥有智慧,而且还拥有自尊,令人成为文明之人的自尊。
从这方面来说,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凡夫。接着,佛陀解释悉达多太子省思的结果:“诸比丘,如此省思这点之后,我对青春的迷恋消失了。”
圣典解释,迷恋青春是因为虚荣而生,虚荣是一种自大与骄慢。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不知道对青春的迷恋?
在世上是否有人,不知道对老朽、衰弱的人之厌恶?现在已老的你们,是否能够回顾及忆起你们对青春的迷恋?你们是否记得?还是你们依然迷恋自己的青春?
若人真正凡俗与无明,若人是真的凡夫,认为凡俗是最好的,那么悉达多太子睿智的想法与结论,对他来说是可厌可恼的。
反之,诚实与虔诚的人,则会点头认同太子的想法。幸运的话,这诚实与虔诚的人还会谨记它,而在下次见到老朽、衰弱的人或动物时,善于提起正念、防护自己。
如是,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悉达多太子的其它两项省思。佛陀说:“再者,诸比丘,我心想:在诸无明的凡夫当中,虽然某人自己必须遭受病,还未克服病,但是当他见到病人时,他感到困扰、羞耻、厌恶,而且忘了他自己也必须遭受病。
如今,我也必须遭受病,还未克服病。见到病人时,我也可能感到困扰、羞耻、厌恶。这对我来说是不适当的。诸比丘,如此省思这点之后,我对健康的迷恋消失了。”
再次,迷恋健康是因为虚荣而生起的迷恋。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不知道对健康的迷恋?在世上是否有人不知道,对受伤、残缺、断手、断脚、残废、病入膏肓、情况凄凉或患上其它病的人之厌恶?
现在生病的你们,是否能够回顾及忆起你们对健康的迷恋?你们是否记得?还是你们依然迷恋自己的健康?
再次,真正的凡夫,会认为太子的想法是可厌可恼的。反之,虔诚的人,则会点头认同他的想法,而在下次见到病人或生病的动物时,善于防护自己。
如是,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悉达多太子的第三项省思。佛陀说:“再者,诸比丘,我心想:在诸无明的凡夫当中,虽然某人自己必须遭受死亡,还未克服死亡,但是当他见到死人时,他感到困扰、羞耻、厌恶,而且忘了他自己也必须遭受死亡。
如今,我也必须遭受死亡,还未克服死亡。见到死人时,我也可能感到困扰、羞耻、厌恶。这对我来说是不适当的。诸比丘,如此省思这点之后,我对生命的迷恋消失了。”
再次,迷恋生命是因为虚荣而生起的迷恋。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不知道对生命的迷恋?
在世上是否有人不知道,见到或触到死尸时之恐怖与厌恶?再次,真正的凡夫会认为太子的想法是可厌可恼的。
反之,虔诚的人则会点头认同他的想法,而在下次见到死人或动物的尸体时,善于防护自己。
什么是迷恋?那是虚荣、自大与骄慢。什么是虚荣、自大与骄慢?在此,那是认为身体是‘我’与‘我的’。
‘我的身体青春与美丽,因此我美丽。’‘那人的身体老朽且可厌,因此他是可厌的;我上等,他下等。’
‘我的身体强壮且健康,但那人的身体既不强壮又不健康,因此我上等,他下等。’‘我还活着,但那人已经死了,因此我是上等的。’
这种我慢,在禅修时变得非常明显,这是为何必须禅修才能获得对法的真正领悟。若不禅修,这些微细的我慢,就会被粗的贪嗔痴之黑暗所蒙蔽。
在《增支部》的这篇经里,佛陀讨论三种虚荣与迷恋:对青春的虚荣与迷恋、对健康的虚荣与迷恋、对生命的虚荣与迷恋。
在该部经里,佛陀接着解释:“迷恋青春之虚荣的无明凡夫,造作身的恶行,造作语的恶行,造作意的恶行。”对健康与生命之虚荣的迷恋,佛陀也给予相同的解释。
佛陀说:“诸比丘,有比丘迷恋青春的虚荣而放弃修行,回到在家生活。迷恋健康与生命之虚荣的比丘,也是如此。”
佛陀时代与现代社会,有许多比丘如此还俗的例子。因为他们想,为什么要浪费自己珍贵的青春、健康与生命,剃光头,抑制自己地行走?唉,是他们的贪欲和我慢感到不高兴了!
佛陀在《相应部》中说,对青春、健康与生命的迷恋,就是迷恋与执着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迷恋与执着五蕴:色、受、想、行、识。
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身心的迷恋。它是一种贪欲,执取身心为‘我、我的、我的自己’。
佛陀解释说,这产生认为‘我上等’的我慢。也就是说,当看到某人老朽、生病或死亡时,我们把自己与该人作个比较,变得自我膨胀,以及厌恶地瞧不起该人。
可悲的是,这并非我们的愚痴的终点,我们的愚痴没有终点。如今,我们正在深入佛陀的范围,深入佛法,无处不在的佛法。请细心聆听。
佛陀说我慢有三种。第一种是认为‘我上等’的我慢,我们都知道它,都不认同它,但却都实行它。
另外两种我慢,我们也都实行,但并非所有的人都知道它们,并非所有的人都不认同它们。其中一种,是认为‘我下等’的我慢。另一种,则是认为‘我同等’的我慢。
依照现代用语,感到自卑的我慢,是一种自卑情结。但为了有个完整的构思,我们应该也说优越情结与同等情结。
若人视自己,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份子,他肯定会有自卑情结。
同等情结,也肯定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正统信仰之中。此信仰,视一切人、作为、观念与意见为平等,有些则比其它更平等、更加政治性地正确。
除非某人妥协,否则,他就会被标记为某某大主义者。平等主义者,甚至标记古往今来的比丘僧团为大主义者。
但由于这些错误的见解,被缠结得太厉害了,所以不能明白自卑与同等情结是我慢。即使明白,也不能接受。
伸量自己,就是把自己跟另一个我比较。这么做时,他就必须执取自己为某个东西;比较中的诸我,必须有个储藏室。
该储藏室,自然就是自己的身体。但身体,只是一种概念。例如:我是女人,他是男人。我是男人,她是女人。我年轻、你老,或者我老了、你年轻等等。
无论它导致该人感到优越、自卑或同等,它都是最糟糕的我慢与愚痴。且让我们探讨一下,为何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