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比丘,因为生死轮回的起点不可知。为无明蒙蔽、为贪爱束缚的诸有情,在这生死轮回来来去去的起点是不可知的。
所以,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痛苦、剧痛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厌离一切有为法,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离它们,以获取解脱。”
佛陀说的是真的吗?如果我们坐在电视箱前,看到战斗机轰炸世间的某一个城市,如果我们看到难民家庭在逃亡,如果我们看到遭遇饥荒的人们在摸索食物,以及看到世间某处的灾难情景,
我们是否能够说:“请把饼干传递过来。”“嗯!你在哪里买的这饼干?喔,是你自己烘烤的!”以及其它有关美味的饼干的谈话?
如果我们走进医院,看见一排排的病床,躺着病危垂死的男人、女人与小孩(可能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如果我们看见一大队的哭丧者,跟在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棺材后面前往火葬场,
如果我们看见老人、瞎子、畸形与残废的人,勉强地生存下去,勉强地装出快乐的样子,我们是否能够说:“多么美丽的夕阳!喔,但愿我有带照相机来!”
或说:“喔,生命真美妙!爱情真美妙!大自然真美妙!”或说:“噢,我是多么的快乐!我那美丽的女儿生了世上最可爱的双胞胎儿!现在我升级做婆婆了!这不是很美妙吗!”
有人会认为我们不应该这么说,然而我们却会这么想与说,而且我们的确是这么想与说的:一直都是如此。
生死轮回的粗显情况可能会影响我们,但并不会久:很快地,眼、耳、鼻、舌、身、意便会呼唤,那时,我们便会忘记我们亲爱的子孙只是行法而已:老、病与死之行法。
魔王在弹着他的曲子,我们则快乐地跳舞,跳回最黑暗的无明。
有一次,有些喝醉酒的女人来见佛陀,在佛陀面前跳舞及咯咯笑得好像女学生一样。
佛陀运用神通力使得黑暗降临,说道:“世间常在燃烧,为何还有欢笑?为何还有喜悦?被黑暗覆蔽时,为何不寻明灯?”燃烧着的是贪嗔痴,黑暗则是生死轮回。
佛陀分析生死轮回:“此所生、此成长、此所作、此有为。”这也称之为整个苦蕴。至于生死轮回的终止——涅盘,佛陀解释:“有不生、不成长、无作、无为。”
生死轮回是三种有为究竟法:心、心所、色,在它们之外的是涅盘——第四种究竟法,这是无为法。佛陀解释,就只因为生死轮回与涅盘是不能共存且独特的,因此才有解脱苦的可能:
“若无此不生、不成长、无作、无为,解脱此所生、此成长、此所作、此有为便不为人所知。但是因为有不生、不成长、无作、无为,便可能解脱此所生、此成长、此所作、此有为。”
换句话说,除非有与有为法不能共存的无为法,否则不可能解脱有为法。因此,佛陀说及此岸,即生死轮回,以及彼岸,即涅盘。
佛陀一再强调它们的不共存性,例如:“他已超越了危险及愚痴的生死轮回而到达彼岸,他禅修且心寂静无疑,透过无着证悟了涅盘。”
这是很简单的:湿不是干,干不是湿;黑暗不是光明,光明不是黑暗:它们是对立的。
“的确有无地、无水、无火又无风之处。”涅盘是第六个外处(法处),由第六内处(意处)所识知,但它并无色法。
接着,佛陀解释涅盘并不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只是四无色界禅定:名法。
如果我们心怀邪见来培育禅那定,心变得宁静,充满无量光明,这会导致我们误以为它是涅盘,想象它为融入原来的心等。
这种错误的想象,甚至会导致我们误以为涅盘并不是独特的,而是潜藏在生死轮回里,误以为它们实为一体(互相包含的):这当然是一种很甜美的想法,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够鱼与熊掌两者兼得。
接着我们声称自己已经证悟,同时又享受凡俗的欲乐:我们可以是破佛陀的戒律的阿罗汉:“我已经放下的木筏!不再执着愚蠢的小小戒!我已经超越了一切!”
唉!这是迷幻的快乐,因为这甜美的想法是名法,是有为法:‘无为的名法’这一词是自相矛盾的。会产生这种愚痴是因为乐于生死轮回,对第一圣谛无明。
但阿罗汉是智者,他了知涅盘是独特的,了知它既无色法又无名法,因为名色法两者都是行法,是生死轮回。简而言之,阿罗汉了知涅盘是涅盘,生死轮回是生死轮回,这两者是永远不可能相会的。
接着,佛陀解释涅盘是:“其中没有这世界,没有其它世界,也没有日月两者。”
独特地无名、无色,涅盘超越这个世界,超越其它世界,以及超越东南西北的(在无边世界里也分不出什么四维)任何星球或星系。
“我称此,为不来、不去、不住、不死、不再生。”涅盘是生(来到世间)与死(离开世间)的尽头。
虽然涅盘是生死轮回的尽头,我们不可误以为,它是我们将会永远地存在的终点:连存在也没有。无量这个度量并不适用于涅盘,因为涅盘是不能够度量的。
接着佛陀解释涅盘是:“无成立、无相续、无所缘。”涅盘并不成立于其它法;涅盘超越时间,意思是相续并不适用于它;
虽然涅盘是可被心识知的所缘(目标),它本身并无所缘,因为它既没有名法,也没有色法:它本身是独特的究竟法,与其它三种究竟法完全不同。
最后,佛陀解释:“这是苦的尽头。”涅盘是苦的尽头,也就是出生的尽头,生死轮回的尽头。佛陀解释,不以涅盘为目标,是愚人的任务。
佛陀解释愚人:“诸比丘,对于被无明蒙蔽及被贪爱束缚的愚人,此身已成长。结果有此身及外在名色:因此有这一对。就只有六处,透过接触它们或其中一个,愚人体验苦乐。”
过去世的无明与贪爱,造成愚人今世的结生识与名色。结果有了他自己的名色(六内处:眼、耳、鼻、舌、身与意)及外在的名色(六外处:色、声、香、味、触与法)。这六对,是触及乐受或苦受的缘。
接着,佛陀解释智者:“智者和愚人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对于愚人,无明还未被舍断,贪爱还未完全灭尽。为什么呢?
因为愚人并没有过着为了灭尽苦的梵行生活。因此,身体分解时,愚人去到另一个身体,他没有解脱生、老与死。”
缘于持续的无明与贪爱,因此有未来世,有新的结生识与名色诸行:愚人继续生死轮回。
“对于智者,无明已被舍断,贪爱已完全灭尽。为什么呢?因为智者已过着为了灭尽苦的梵行生活。因此,身体分解时,智者不去到另一个身体,他已经解脱生、老与死。”
透过证悟涅盘,人成为阿罗汉(智者),意思是不再有未来世,不再有新结生识与名色的诸行:智者停止生死轮回。
这是很直接的事,我们可以从瞿低迦尊者的例子来了解。在他般涅盘后,佛陀及一些比丘去到他的僧舍。
在该处,佛陀见到一团黑云四处移动,因而解释:“诸比丘,那便是邪恶的魔王,正在寻找瞿低迦族人的识,心想:瞿低迦族人的识在哪里成立?”
阿罗汉般涅盘,便是说他没有一个识在另一世、另一组名色、另一组六处里成立。
因此,佛陀向那些比丘解释:“以无成立的识,诸比丘,瞿低迦族人已般涅盘。”然而,继续活着的阿罗汉又是如何?举例而言,佛陀便在成阿罗汉后活了四十五年。
佛陀解释,涅盘有两种:“诸比丘,这两者是涅盘界。是哪两者?有余涅盘界与无余涅盘界。在此,有比丘是阿罗汉。五根依然成立于他,透过这五根,他体验乐受与苦受,经历苦乐。”
这就跟佛陀解释智者的一样:正如愚人体验乐受与苦受,智者也一样体验乐受与苦受。
佛陀解释:“于该智者,诸比丘,贪嗔痴的灭尽称为‘有余涅盘界’。”第一次证悟的涅盘是身见灭尽,我们称之为部分的涅盘。
接着,有第二次证入的完全涅盘:在此,有比丘是阿罗汉。对于他,此生所感受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取乐他:他们已变得清凉。这称为‘无余涅盘界’。
这是很直接的,名色法组成世俗所称的有情,并没有在证悟阿罗汉道果时爆炸化为乌有。
除非在证悟阿罗汉道果后立刻死亡,否则便还会有识、名色的存在,也就是还有六处存在,还会透过它们而有触与受:这一切是佛陀所说的旧业。
从他证悟成佛,直到他证入无余涅盘界,也就是他的般涅盘,佛陀也一直带着他的旧业,透过眼、耳、鼻、舌、身与意,体验触与受,跟愚人一样必须体验它们。
但是由于佛陀是阿罗汉,他所体验的受,不再成为形成结生识的缘。佛陀与其它阿罗汉透过身、语、意造作时,并没有新业的行法。
佛陀解释:“由于无明灭尽,行灭尽;由于行灭尽,识灭尽;由于识灭尽,名色灭尽等。”
根据佛陀解释的缘起,如果要有生,便必须有无明。这是为何佛陀与其它任何阿罗汉,都不能够再投生:他们没有无明,不是愚人。
佛陀是智者中的智者,他与其它阿罗汉已知见生死轮回、生死轮回的因、生死轮回的灭、导向生死轮回灭之道。
由于无明,我们不了知这四法。结果怎样?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