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让我们问一问自己几个大问题,一切时代的人所问的问题:“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整个人类文明,在整个文化历史上,衍生出许多忆测、许多迷惑、许多渴望及许多痛苦。
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哲学家与诗人绞尽脑汁,写了一页又一页甚至许多本厚厚的著作。
去任何一间好的图书馆,都可见到一架架的书,现时的、旧时的、古代的,尝试回答有关人的问题。
有一次,沙米帝比丘也问佛陀这样的问题。他问:“尊者,说到‘有情、有情’。尊者,如何会有‘有情’?什么是有关‘有情’的解释?”
佛陀回答:“沙米帝,有眼、有色、眼识及眼识所识知之法,便有有情或有关有情的解释。
有耳…鼻…舌…身…意,有法、意识及意识所识知之法,便有有情或有关有情的解释。”
我们可能会问:“这是什么?”‘我’又是什么?我们无法了解,我们感到迷惑。甚至不要去了解,因为我们会害怕。
我慢也可能生起:“这些枯燥无谓的解释有什么用?”“这真的需要吗?为什么不比较轻松、友善与随和一点?”
接着,怀疑可能生起:“这真的是佛陀的话吗?”“佛陀的笑容在哪里?佛陀的热心又在哪里?”
我们以为佛陀只是一个友善的家伙,会说好听的故事,开怀大笑,开玩笑,拍拍我们的头,然后说一切事都没有问题:“只要快乐,微笑,行善,但不执着它就好了。”
当我们执取这种见解,接受这种教法,我们就会对正法失去信心:我们不寻求与学习正法。
有一次,有一个名叫婆蹉卫多的外道,对佛陀产生了信心。接着,他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见解。
当佛陀告诉他,其见解是不符合佛法时,婆蹉卫多失去了信心,宣说自己的迷惑与混乱。
佛陀的回答是:“婆蹉,这已足以令你迷惑,足以令你混乱。婆蹉,因为此法难知难见、寂静殊胜、无法只透过推理证得,它深奥、微妙、当由智者体证。
在你执持其它见解、接受其它教法、认同其它教法、追求不同的修行、跟随不同的导师时,你很难了解它。”
正如佛陀清楚地说明,正法是非常不民主的:只有佛陀的教法是正法,而且只有出类拔萃的智者才能够了解它。
每当我们尝试把正法民主化,令它顺从大多数无知者的无知见解时,它便不再是正法了。
为什么呢?因为并不是正法需要顺从无知的见解,而是无知的见解需要顺从正法:直到它们转变成正见,也就是正法。
因此,我们需要跟随佛陀,我们需要接受佛陀的教法、认同他的教法及追求他所制下的修行。
佛陀解释:这是唯一的道路,再无其它知见清净之道,实践此道能令魔王迷惑。
唯一的道路便是正法——八圣道分的道路,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地走在法的道路上,也就是佛陀之言。否则,我们不能令魔王迷惑,而是令自己迷惑。
法就是缘起法,此法深奥、难知难见。透过足够坚强的定力与禅修技巧,我们能够辨识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的究竟名色法,直接知见缘起,亲自体证。
在这之前,我们应该细心且谦虚地修学缘起:佛陀的教法。这是佛陀所说的圣弟子的闻财,佛陀解释:“什么是闻财?圣弟子多闻、谨记所闻、增强所闻。
此教法初善、中善、后善,具足正确的义理与辞句,确定地言明圆满清净的梵行。他多闻、谨记、背诵、探讨及以见完善地通达此教法,这称为闻财。”
大家想要成为圣弟子吗?如果要,就请别忘记,如果认为法是很容易的,我们就肯定完全不了解佛法。
佛陀对阿难尊者解释缘起法,他解释名色缘生识,而识本身又缘生名色。名色缘生触、受、想、爱、取、有、生,以及老、死、愁、悲、苦、忧、恼。
佛陀解释,对于一生所能辨识的极限是名色与识:“因此,阿难,就只是这个名色,是识的起源、因缘。阿难,这即是生老死与堕入他界及投生所到的界限;
这即是名称与概念所达的界限;这即是智慧的界限;这即是对这一生的轮回所能辨识的界限,即名色与识。”
这一切是菩萨坐在菩提树下时所证悟的,至此我们已讨论了他自问的九个问题,以及因而了悟的十个缘起支。
但菩萨还是超越了这一生,他问了第十个问题:“因何有识?什么缘生识?”接着他了知:“行缘生识。”
佛陀解释行:“行有三种:身行、语行、意行。”在佛法里,行有好几种含义。讨论随念过去世的五蕴时,佛陀解释行最普遍的含义:
“诸比丘,为何称它们为诸行?它们行作有为。它们行作色行为色;它们行作受行为受;它们行作想行为想;它们行作行行为行;它们行作识行为识。”
因此,行是指行作而成之法,法的形成。举例而言,在之前开示里所提到的咖啡:
一杯咖啡的诸缘是咖啡粉、杯子与滚水。这三种东西行作一杯咖啡的形成,但它们本身也是行法。
举例而言,咖啡粉之行,是透过咖啡豆之行及摘、晒、炒与研磨咖啡豆之行,而形成的。
咖啡豆之行,则透过咖啡树之行形成。咖啡树之行,透过咖啡豆、土地、水与阳光等之行形成。
世间的一切名色法,都是行法。而行法之形成,则依靠种种的因缘。若无适当的因缘,该法之行不会产生。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缘起说出了诸行形成的必备因缘:一切缘起支都是行法,行作以便其它行法形成,包括使识行形成。
但涅盘则非行法,它不是缘生法:它是无为法。然而,产生识的行,有着特别的含义。
佛陀在以它命名的《行经》里解释行。在这部经里,佛陀解释有情众生,如何根据自己行作的三种行,而出生在某个生存界里:
“在此,诸比丘,某人…行作了恶身行…恶语行…恶意行之后,投生到恶界里。”
然后,佛陀根据缘起法则分析:“当他投生于恶界,不善触接触他。受到不善触接触之下,他感受到不善受,完全痛苦,即如在地狱里的众生。”
佛陀解释,若人行作之行是善的,他将投生到善界,例如成为某个天界的众生。
若人的行作之行,是不善与善两者,他将分别投生到恶界与善界,例如成为人界、某个天界,或者动物界、饿鬼界等的众生。
佛陀在向富楼那沙门,总结这项解释时,明确地指出它是业:“因此,富楼那!一个有情的投生,是因为一个有情,他根据自己所造的业投生。
因此,富楼那,我说:诸有情,是自己的业的继承者。”这是很直接的。佛陀解释有情造业,死亡时该有情的业,导致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