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悲心的缘故,我们的释迦菩萨,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以上的时间,不惜生命地积累了无量的波罗蜜。
尽管如此,他对佛陀的生命,仍然有轻微的执着。因为他知道,成佛后将能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轮回。
根据《法聚论》的注释《殊胜义注》,造成我们的菩萨最后这一世果报五蕴的业力,乃是他前一世临死时成熟的慈心善业,那是尚未达到慈心禅之前强而有力的善法。
那时,他发愿要成佛:将佛陀认定为佛陀,认为有佛陀的实体存在,而不认定那只是究竟名色法的组合,这个是无明。
由于那无明,他发愿成为佛陀是爱;他执着佛陀的生命是取;强而有力的慈心善业是行;那些善行遗留下来的力量是业。
如此的无明、爱、取、行、业,是五项过去世之因。佛陀了知这五项过去因,是他的集谛(苦的因),这是谛智。
你在修行观禅时,也必须了知苦的因,特别是指必须了知缘起法,以观智照见因果关系。如果不能了知缘起法,就不能证悟涅盘,因为集谛是四圣谛中的一项。
在《转法轮经》中,佛陀继续开示说:“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集圣谛应当被断除’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无明、爱、取是苦的因,必须以观智和道智来灭除它们。如果能完全灭除这些烦恼,那么你的一切未成熟业力,就不能产生出任何果报。
业力只有在无明、爱、取的帮助下,才能结成果报;若没有无明、爱、取的帮助,业力就无法结成果报。
因此,‘此集圣谛应当被断除’这句话,是指应当以观智和道智,来完全灭除烦恼。这是作智,意思是了知应当做之事的智慧。
你应当做什么呢?应当灭除烦恼。根据注释的解释,你应当‘杀死’烦恼,这是指应当将烦恼灭尽无余。
佛陀继续开示说:“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集圣谛已经被断除’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这是已作智,意思是,了知已经完成之事的智慧。佛陀已经完成了什么呢?佛陀已经灭除或杀死了烦恼。
因此在集谛中,有谛智、作智及已作智这三种智慧。在修行观禅时,你必须了知集谛;这是谛智。你必须明了,此苦因是应当被灭除或被杀死的,这是作智。
当你证悟涅盘时,你的道智会逐步地彻底灭除烦恼,尤其是爱欲。那时,你就会明了自己,已经灭除或杀死了集谛法(苦因),这是已作智。
同样地,佛陀以三种方式教导灭谛如下:“再者,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是灭圣谛’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这是谛智,意即佛陀了知此是灭谛——苦的灭尽。佛陀是如何灭苦的呢?当他修行观禅时,他的观智,了知所有的苦谛法与集谛法,为无常、苦、无我。
如此修行观禅达到终点时,他证悟了涅盘。在证悟涅盘时,他照见了,苦谛(五取蕴)与集谛(十二缘起支)的灭尽无余。
如何照见的呢?他那取涅盘为目标的道智,逐步地灭除了所有的烦恼。由于烦恼灭尽无余,因此在般涅盘之后,业力无法产生任何果报。
由于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五取蕴这个果报,也灭尽无余。他如此地照见因与果,这两种的灭尽无余。
接着,佛陀开示说:“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灭圣谛应当被证悟’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这是作智,了知应当做之事的智慧。你在修行观禅时,也应当努力于证悟涅盘(灭谛)。
佛陀继续开示:“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灭圣谛已经被证悟’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这是已作智,了知已做之事的智慧。佛陀已经做了什么事呢?他已经证悟了涅盘;他了知自己,已经证悟涅盘。当你修行观禅到证悟涅盘时,也会了知自己,已经证悟涅盘。
然后,佛陀以三种方式解释道谛:“再者,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因此当佛陀证悟时,他了知八圣道分,是导致苦灭的修行方法或道路。同样地,你在修行观禅时,也应当努力了知,八圣道分是导致苦灭的修行方法,这是谛智。
接着,佛陀开示作智:“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应当被修行’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修行观禅时,你必须修行八圣道分,因为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在修行观禅时,首先你必须了知五取蕴(苦谛);其次必须了知苦的因(集谛),尤其是缘起支。
这些苦谛法与集谛法称为行法,它们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因此是无常的。它们受到不断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在它们之中没有稳定的自我存在,因此是无我的。
如此修行称为观禅。那时,透视这些行法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是正见;将心投入行法三相的是正思惟;为了透视行法三相而付出的努力是正精进;对行法三相明记不忘是正念;专注于行法三相是正定。如此,总共是五项圣道分。
修行到坏灭随观智时,你必须观照所知与能知,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所知是指五取蕴或行法;能知是指观智。
观智以心路过程的形态生起,在此心路过程中,有一个意门转向心及七个速行心。
在意门转向心刹那中,有十二个名法。而在每一个速行心刹那中,通常有三十四个名法。在这三十四个名法当中,上述的五项圣道分是最显著的名法。
你必须观照,此能知的观智,也是无常、苦、无我。那时,你就能轻易地照见这五项圣道分,它们就是导致苦灭之道。
因为,那时你已经透过生灭随观智,清楚地了知:由于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五蕴也会灭尽无余。
在修行观禅之前,你已经先持守别解脱戒,或者十戒、九戒、八戒、五戒,那就包含了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圣道分。
正语、正业与正命,也是以心路过程的形态,与其相应的名法同时生起。因此,你也应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总共有八项圣道分,这些是你必须修学的。
在观禅的末端,当你证悟涅盘时,八项圣道分都同时存在,你必须了知它们。如何了知呢?你必须先以果定智了知涅盘,出定后检查在果定中的名法。
若你一再地练习,就能照见果定中的名法:如果你在观照,欲界法或初禅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了涅盘,你的道智与果智中,都各有三十七个名法。在这三十七个名法里,八项圣道分都包括在其中。
然而,如果你在观照,第二禅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了涅盘,你的道智与果智中,都各有三十六个名法。这三十六个名法中包含七项圣道分,因为少了正思惟这项圣道分。
接着,佛陀开示已作智:“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已经被修行’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因此,你也必须照见自己,已经修行了这八圣道分。若无法照见八圣道分,那么你就不可能已经证悟涅盘。
有两种八圣道分:世间的与出世间的。如果想要证悟圣果,无论是成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或阿罗汉,这两种八圣道分,你都必须修行。
如此,在四圣谛的每一谛中,都各有谛智、作智及已作智这三种智慧。于是,总共有十二种智慧。
在《转法轮经》中,佛陀继续开示:“诸比丘,只要我对这三转十二相四圣谛的如实知见,还不十分清净时,我就还不向诸天、魔与梵天的世界,诸沙门与婆罗门、诸天与人的世间,宣称证悟了无上圆满正觉。
然而,诸比丘,一旦我对这三转十二相四圣谛的如实知见完全清净,那时,我就向诸天、魔与梵天的世界,诸沙门与婆罗门、诸天与人的世间,宣称证悟了无上圆满正觉。
知见,已经在我的心中生起。我了知:我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的最后一生,我将不再有未来的投生。”
以这三转十二相来了知四圣谛的智慧,在他证悟阿罗汉果之后达到圆满。佛陀的阿罗汉道智,与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人,达到不可动摇的解脱,不会再有投生。
同样地,当你修行观禅,达到了知四圣谛的阶段时,也必须以这三转十二相,来了知四圣谛。
在每一谛的三种智慧当中,谛智是最重要的,它在证悟前与证悟时生起。作智与已作智,则在证悟之后才生起。
经文继续说:“世尊如此说时,五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欢喜与欣悦。”佛陀所作的开示到此结束,但《转法轮经》的经文尚未结束,还列出了听经之后的一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