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法的核心,并不是要标新立异,也不是谈一些老调牙的传统。佛法跟这些过去未来的东西都没关系,它是要谈所有人类都共有的一个东西,要谈一个亘古弥新、永不退时的东西,是什么呢?可不是谈头发或手指,而是谈一个最接近我们的东西,那就是——心。
而禅定,就是一种心智的训练或心智的发展,这包含八圣道的其他三个项目,亦即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正精进就是指正确的精进,意思是努力过一种有道德,而不会遭人责难的生活。
正确的精进可分为四点,亦即四正勤:已生的恶行努力断除。未生的恶行努力防止。未生的善行努力生起。已生的善行努力增长。我们应该断恶生善,因为恶行必然导致焦虑、堕落及恶名,而善行则必然带来安祥、和谐及高贵。
正精进在佛法‘由戒德及禅定以开发智慧’的修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终极解脱,并不是向他人寻求庇护或供奉祈求便能得到的,而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同时存在很多的邪恶与美德。正如一个好的家庭主妇,我们应该清除内心或外在言行上的垃圾,而培养身心的美德。
正念就是正确的专念,这是指精勤专注发生在我们身上与内在的事物,具体来说,就是专注系念在我们的心思、言语和行为上。藉由专注系念,我们就较不会心不在焉或粗心大意。我们培养对身心行为的警觉力和觉知力,就能得到安祥及和谐。
有关开发正念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就是《念住经》,这是佛法里最独特且重要的殊胜经典之一。在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四个专注系念的基础,亦即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陀教导我们保持正念,专注地觉察或观察一切事物,以便能洞穿它们的真实本质,从而去除无明烦恼。我们应当如其本来的观待事物,而不加上任何会染污我们觉知的人我自他等分别概念。
当事物生起时,客观地看待它们,不存假设、偏见、成见及预设观念。当我们的心智能除去或不受一切事物影响,我们就能比一个主观认知的人,更能清楚明确地见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任何事物生起之时,我们必须注意觉察到它,并且客观地对它保持专注系念,无论它是一个景象、一个声音、一种气味、一种尝味、一种触觉、一个感受或一个想法。
即使嗔恨心生起来了,也不要想:‘我很生气’,仿佛那个嗔恨心是我们的。你要觉知到嗔恨心的生起,以及当下的心理状态,并且了解到它是无常、无我的。这么做,嗔恨心就会失去驱迫的力量,而迅速平息下来。
在尖锐焦虑及其它负面思绪,还未如滚雪球般形成强烈驱迫的冲动之前,可以运用一种对治技巧——舍弃负面情绪感受,转而培养正面的情绪感受,譬如慈爱、悲愍,以及清净、平等、喜悦之心等。
心智训练的第三个要项是正定,亦即正确的专注或正确的禅定。专注禅定以发展清明的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而这也让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教法。
佛陀教导了四十个不同的禅修的所缘对象(业处),适合不同的心理特性,比如利根与钝根或嗔心与温和。
禅修不是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样,思索某一事物然后冥想沉思,禅修是带有警觉性的观察,并且保持专注在事物上而心不动摇。
佛陀开示依着呼气和吸气来进行禅修,让我们的心没有紧张和强迫地观察我们的呼吸。保持正常和自然地呼吸和,然后观察:呼气与吸气哪一个比较长?或哪一个比较明显?
这样的练习能让身体平静下来,并且集中我们的心力,像用放大镜把太阳光集中在一点上。
这种心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催眠状态,在催眠状中,心的一部份会和缓平息下来。而在正确的禅修中,心是清醒、警觉与明明白白的。
德行或戒律,是修习禅定的必要基础。这项定力、心智的训练,若没有戒德作为其坚固的基础,修行将会是困难重重而又毫无效果的。
编摘于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