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的第二年,他回到自己的祖国迦毘罗卫城。
当佛陀抵达迦毘罗卫城时,释迦皇族们以盛大的典礼来欢迎佛陀及比丘众,并且带他们到事先安排好的尼拘陀园。
到达尼拘陀园之后,佛陀坐在特别为他准备的座位上,在两万名阿罗汉的围绕之中,佛陀保持沉默。
因为,出身高贵而自傲的释迦皇亲贵族,他们心里想:“这位悉达多太子年纪比我们小,他只是我们的子侄甥辈而已。”
在骄傲自大的心理作祟之下,他们怂恿后生晚辈们说:“你们去向佛陀顶礼致敬,而我们则退居在后面。”
佛陀了解这些,因为出身高贵而自大的释迦皇族的心理。所以,他显现双神变来降伏他们的傲慢心。
那时,从佛陀身上水火交替涌现的双神变,产生出显赫光明的殊胜奇观,释迦皇族们被这景象所摄受,怀着敬仰的心情,他们发出赞叹的言词。
这时,正住在王舍城灵鹫山的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神通,看见了发生在迦毘罗卫城的整个经过,他心里想:“现在我应当去拜见佛陀,并请求佛陀讲述,他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波罗蜜的故事。”
于是,他立刻召集恒常伴随着他的五百位阿罗汉,并且向他们宣布说:“走吧,我们去觐见世尊,并请求他讲述过去诸佛的故事。”
如此表白之后,这些阿罗汉以快过风雷的神足通,一瞬间就来到佛陀的面前。在礼敬佛陀之后,就提出该项请求。
应舍利弗尊者的请求,佛陀讲述了《佛种姓经》,这部经涵盖了从燃灯佛时代到维山达拉王时代,这段漫长时间里,释迦菩萨修行的故事。
因此,菩萨的思想,是源自释迦牟尼佛本身。
从佛陀的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之所以要讲述此经的理由。佛陀这样说道:“诸比丘!谛听《佛种姓经》,此经能给予你们欢喜和愉悦,去除忧伤的尖刺,并带来三种乐。
哪三种乐?即人界乐、天界乐及涅盘乐。诸比丘!聆听之后,应当依此经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驱除骄慢、舍弃忧伤、解脱轮回、灭一切苦。”
佛陀不是万能的,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在《小部.法句经》中,佛陀开示说:“你们自己应当努力,诸佛只是导师而已,专注修行者能脱离魔王的枷锁,达到解脱。”
佛陀是人类与天神的最佳导师,但他不是万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们通向涅盘之路,但他不能代替我们走。他明白业果如何产生作用,但他不能违反业果。
如果他是万能的,他能变出一块自己推不动的石头吗?而且,如果佛陀是万能的,那么他就不够慈悲,因为他并没有以神通力将一切众生都变成佛。
修习解脱道的行者,同样需要修诸波罗蜜。他必须修行十波罗蜜达到相当的程度,直到这些波罗蜜强得足以令他证悟阿罗汉果。
然而,阿罗汉弟子的波罗蜜,不能和菩萨的波罗蜜相比。将来要成佛的菩萨的波罗蜜,远远超过阿罗汉弟子的波罗蜜。
我们不能说佛教禅修,只是在修行解脱道,因为菩萨不但必须要禅修,而且他的止禅与观禅,都必须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
在十种波罗蜜当中,有一项是出离波罗蜜。而出离波罗蜜的颠峰,就是证得四禅八定及世间五种神通。
十波罗蜜的慈与舍波罗蜜,也是在以无边宇宙中一切众生为对象,而证得慈心禅定及舍心禅定时达到颠峰。
十种波罗蜜之一,智慧波罗蜜的颠峰就是行舍智,它是菩萨所必须达到的最高智慧与平等舍。如果不禅修的话,菩萨如何能达到行舍智呢?
再者,当一个人精进地禅修之时,他正是在修行精进波罗蜜。他必须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付出强大的耐心与决心来禅修。因此,禅修之时他正是在积聚许多种波罗蜜。
从《小部.本生经》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们的释迦菩萨,出生为人的许多世当中,他都在精进地修习止禅与观禅,尤其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十遍禅、八定以及五神通。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不仅修解脱道,想要证悟阿罗汉果的人需要禅修;修菩萨道,想要成为佛陀的菩萨,同样也必须禅修。
参考南传尊者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