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楼瘦无诤经
有一段时间,云游在婆奇瘦国的佛陀住在了瑟昙拘楼都邑。
有一天,佛陀给在场的比丘们开示道:“我今天为你们讲述开示分别无诤经,这部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殊胜微妙的,具足文理,彰显清净无染的梵行。你们要认真聆听,用心思量。”
比丘们全都平心静气,洗耳恭听。
佛陀开示道:“你们不要去追求五欲之乐,和造就堕落下贱的业行,也不要有凡夫的行为,更不要追寻无谓的苦行。身心遭受大苦的修行不是圣人的修行,也毫无意义。应当摒弃享乐和苦修这两种极端而秉行中道。修行秉行中道,才能够成就法眼和般若智慧,也才能够得大自在和参禅悟道,才能够趋向般若智慧的成就,趋向正知正见的建立和趋向涅磐境界的证入。在这世间之中,既有称赞,也会有讥讽。在赞叹或者是讥讽的情况下,不可以为他人讲经说法。应当追求安乐,而这个安乐是内在的安乐,而不是享受五欲所带来的快乐,所作所为都应当以追求内心的安乐为准。就不可以在背后说他人的坏话,也不可以在当事人面前称赞他。说话的语气要缓慢柔和,不能够太快。在所在国度活动中,应当随顺当地语言跟当地人沟通,而不要介入到当地人的是是非非。这就是分别无诤经中所要宣说的事。”
“不求五欲之乐,不造导致下贱业行,不作凡夫行为,也不修习苦行。因为这无谓的苦行并非是圣人的行为,也毫无意义。追求五欲之乐是导致下贱的行为,也是凡夫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过左。而修习无谓的苦行又过右,也毫无意义。是以,既不沉迷染着于五欲之乐,也不追求无谓的苦行,这就是秉行中道的义理所在。而中道又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超凡入圣的八大正道,这八大正道是:正见解、正思惟、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只有秉行这八大正道,才能够超凡入圣,才能够成就法眼和般若智慧,也才能够得大自在和参禅悟道,才能够趋向般若智慧的成就,趋向正知正见的建立和趋向涅磐境界的证入。”
“为什么会在有称赞或者是讥讽的状态下不要去讲经说法呢?只因为是与爱欲相应从而生起喜乐的缘故,这是导致下贱的业行 ,是凡夫的行为,是导致苦恼和忧戚的错误行为。当知道这一切的后果之后,就会深深自责。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爱欲都是属于无常变易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最终都会消失得干干净净,带来的只是痛苦和烦恼。是以便会自责。”
“而无谓的苦行并非是超凡入圣的修行方式,也毫无意义,带来的只是痛苦和烦恼的错误修行方式,当知道这一切之后也就会陷入自责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行为无论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正因为是畏惧世间八苦才会剃除须发,身着袈裟而出家修学解脱之道的,结果从一个火坑出来又跳进另外一个火坑,毫无意义的苦行使他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烦恼异常更加忧戚悲伤。当他知道苦行所带来的真相后,就会更加自责。在导致轮回的结使未曾断尽的前提下,这些错误修法所带来的不过是痛苦和烦恼,只会带来没完没了的自责。而只要导致轮回的结使已经彻底得以根除,那么这些修行就不会带来任何痛苦和烦恼,就属于正确的修行。当他明白这些真理之后,就会暗自庆幸和称赞自己。为什么呢?因为在结使已尽的情况下,轮回之路到此就宣告终结而不再投胎转世,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他才会感到庆幸和称赞自己。”
“如果修行者不追求内心的安乐而专注于其他,那么这个修法无疑是错误的,所带来的最终都是烦恼与痛苦,更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追求内心的安乐,自然也就不会观照自心。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修行都毫无意义,带来的毕竟是烦恼与痛苦,最终面对的是无尽的自责。如果能够追求内心的安乐,那么他的修行就属于不会带来任何烦恼和痛苦,终将赢得自己的称赞。这就是在有赞叹或者是讥讽的情况下不要讲经说法,要在既没有称赞也没有讥讽的情况下讲经说法的缘由。”
“为什么要在既无称赞又无讥讽的情况下讲经说法呢?如与爱欲相应就会心生喜乐,这是导致下贱的业行,属于凡夫行为,会带来无尽烦恼与痛苦。在这种状况下的讲经说法,就不会宣说爱欲是有为之法,如同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无常变易,终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带来的只是无尽烦恼与痛苦。当他知道真相后,就会为大家宣说修习苦行毫无意义,绝非圣人之行,也不能够与真理相应。所以,他会在既无称赞也无讥讽的情况下为之讲经说法。在导致轮回的结使没有断尽的情况下修习苦行,带来的只是烦恼与痛苦。当他知道真相后,就会为之讲经说法。而在导致轮回的结使断除干净的情况下,轮回之路已告终结,是以他的修行不会导致烦恼与痛苦,属于正确的修法。”
“当见到有些修行者不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乐而修行,就知道这些行为会导致未来烦恼与痛苦,于是就会为之讲经说法。见到有些修行者是因为追求内心安乐而修行,就知道这些人未来就会没有烦恼与痛苦,于是也会为这些人讲经说法,使之再接再厉,用心修行,使之早到彼岸。”
“而追求内心安乐的心意一旦确定,就应当努力精进去修持。而内心的安乐分为两种,一种是凡夫之乐而非圣人之乐,这种安乐是轮回之源,痛苦之根,导致无尽生死轮回。这种安乐是不应当去修持和不值得去追求的。这种安乐是什么呢?是看到美色,听到美声,闻到香气,尝到美味,接触到细滑这五种五欲之乐。而有一种安乐是圣人之乐,这种安乐是对世间万有无欲无求所带来的安乐,远离三界六道的安乐,熄灭一切情欲所带来的安乐,是证得正等正觉的安乐。这种安乐是不会导致生死轮回的,这种安乐是应当去修持的,广为传播的。这种安乐指的是什么呢?这种安乐是比丘远离所有爱欲和种种恶不善法从而成就了四禅八定的修持所形成的安乐。”
“为什么不要被背后说他人是非,也不要当面赞叹其人呢?因为背后说他人是非是不能够带来真实的利益,也与因为虚妄而毫无意义相应。就算是所言非虚,也不能够与道义相应。所以,这种行为一定不要在修行者身上发生。就算是遇到此类情况,也要以正知正见成就对方。跟他人在言语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语气要柔和缓慢,遣词用句一定要注意,不要使听者为此烦恼,或者是听不进去,以至于身心疲惫而不自在。相反,如果言辞优雅,语气舒缓,就会令到听众皆大欢喜,身心愉悦,所有言说也不会容易忘失。”
“无论在哪个国度,都不要去评说方方面面的是是非非,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者是认可当地任何事、物,更要随顺当地语言跟当地人沟通和传承佛法。所传授的法义切莫与爱欲相应,一旦与听者爱欲相应的话就会生起喜乐,而这喜乐就是导致下贱的业行,属于凡夫的修为。这些导致争议的法义,所带来的只是痛苦与烦恼。如果自身再修习毫无意义也不属于圣人之行的苦行,更会令到包括自身都会感到烦恼与痛苦。只有远离这两大行为秉行中道,才能够成就法眼和般若智慧,也才能够得大自在和参禅悟道,才能够趋向般若智慧的成就,趋向正知正见的建立和趋向涅磐境界的证入。也只有弘扬这种法义,才不会引起争议从而使得皆大欢喜,无烦无恼。所讲述的法义不能够导致结使断除干净,这就属于有争议的法义。而这种法义所带来的只是痛苦和烦恼。如果能够使得结使得以断除干净,这样的法义就不会带来烦恼与痛苦,这样的法义就不会有任何争议。”
“所讲述开示的法义使人不能够追求内在的安乐,这样的法义所带来的就是烦恼与痛苦,这样的法义就会发生争议。而使人能够不再使人心意放纵而追求内心的安乐的法义,不但不会带来任何痛苦和烦恼,还会令到世人无有争议从而信受奉行。而这安乐,绝非是世间的五欲之乐,这种所谓安乐是病根,是毒刺,导致生死轮回沉沦苦海的缘起,是不可以去追求,不可以去修持,更不可以去广为传布的,这种方法是会引起争论的。而圣人的无欲之乐,远离轮回之乐,熄灭贪嗔痴之乐和证得正等正觉之乐才会使人断除轮回,不再经历生死。而这种法义才是值得去修持的,广为传布的正确修行,也只有这种法义,才能够不会引起争议。言语亲和语气舒缓不会导致烦恼与痛苦,更不会带来任何争议。而语气傲慢无礼言语粗暴这种行为会导致烦恼与痛苦,还会引起种种争议。”
“如果能够随顺当地风俗和语言,不去理会和评说是是非非,这样的行为就不会带来烦恼与痛苦,更不会引起争议。如果做不到,那所带来的不只是痛苦与烦恼,更会引起种种争议。是以,作为修行者的你们,要知道什么是有争议的法义,什么是不会引起争议的法义,从而有所选择,舍弃争议之法,修学无诤之法。你们就应当如是修学。在我座下的弟子当中,有须菩提比丘能够如此修为,知道真正义理所在从而与世无诤。他说:万法本空,何必有诤?止息妄念,住涅槃城。”
佛陀开示完毕,比丘们皆大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