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那“慧”在偈中却说得这样简单,认识尚且不易,何况修习?是故为了详示修法,先提出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慧?二、什么是慧的语义?三、什么是慧的相、味、现起、足处?四、慧有几种?五、当如何修习?六、什么是修慧的功德?
解答如下:一、什么是慧?慧有多种多样。如果一开头便去说明一切来作详细的解答,不但不能达到其说明的目的,反使更陷于混乱。为了这种关系,所以我在这里只说“与善心相应的观智”为慧。
二、什么是慧的语义?以了知之义为慧。这了知是什么?是和想知及识知的行相有别的各种知。即想、识、慧,虽然都是以知为性,可是,想──只能想知所缘“是青是黄”,不可能通达“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特相;
识──既知所缘“是青是黄”,亦得通达特相,但不可能努力获得道智的现前;慧──则既知前述的青黄等所缘,亦得通达特相,并能努力获得道智的现前。
例如一位天真的小孩,一位乡村的人,一位银行家。当三人看见一堆放在柜台上的货币,那天真的小孩,只知道货币的色彩、长短、方圆,却不知它是人们认为可以利用受用的价值;
那乡村的人,既知色彩等状,亦知它是人们认为可以利用受用的价值,但不知是真、是假及半真半假的差别;
那银行家,则知一切行相,因为他知道,所以无论看货币的色,闻其敲打之声,嗅其气,尝其味,及以手拿其轻重,都能知道;并且晓得那是在某村、某市、某城或在某山、某河岸及由某某造币师所铸造。
由这个例子,当知想、识、慧的区别。如是,因为想,只知于所缘表现的青黄等的行相,所以如天真的小孩所看见的货币。因为识,既知青黄等的所缘的行相,亦得通达特相,所以如乡村的人所看见的货币。
因为慧,既知青黄等的所缘的行相及通达特相之后,更能获得道智的现前,所以如银行家所看见的货币。是故,当知和想知及识知的行相有别的各种知,是这里的了知。有关于此,所以说:“以了知之义为慧”。
有想与识之处,不一定会有此慧的存在。可是有慧存在时,则不和想及识分别,因为它们那样微细难见,实在不得作这样的分别:“这是想,这是识,这是慧”。
所以,尊者那伽斯那说:“大王,世尊曾有难为之事”。“尊师那伽斯那,什么是世尊所难为之事?”
大王,世尊曾有难为之事,即他对于一所缘而生起的非色的心与心所法,作这样的分别说: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心。
三、什么是慧的相、作用、现起、近因?这慧,以通达诸法的自性为特相,以摧破覆蔽诸法自性的痴暗为作用,以无痴为现起(现状)。因为这样说“入定之人而得如实知见”,所以定是慧的近因。
四、慧有几种?一、先以通达诸法自性的相为一种。二、以世间与出世间为二种。同样的以有漏及无漏等,以名与色的差别观,以喜俱及舍俱,以见地及修地为二种。
三、以闻、思、修所成为三种。同样的以小、大、无量的所缘,以善的入来、恶的离去及方便的善巧为三种,以内住等为三种。四、依于四圣谛的智为四种。依四无碍解智为四种。
一法:这里面的第一种分类的意义,是明了的。二法:于世间慧、出世间慧的二种分类中,与世间的八圣道相应的慧,为世间慧。与出世间的八圣道相应的慧,为出世间慧。如是,以世间、出世间为二种。
2、有漏慧、无漏慧:在第二的二法中,以有诸漏为所缘(目标)的慧,为有漏慧。无彼等所缘的慧,为无漏慧。有漏慧、无漏慧的意义,也是世间、出世间慧。也可以同样的说:与漏相应的慧为有漏慧,与漏不相应的慧为无漏慧。
3、名差别慧、色差别慧:在第三的二法中,欲修观禅的人,依于受、想、行、识四种非色蕴差别的慧,为“名差别慧”。依于色蕴差别的慧,为“色差别慧”。
4、喜俱慧、舍俱慧:在第四的二法中,于欲界的二善心及于五种禅中前四禅的十六道心中的慧为“喜俱”。于欲界的二善心及于第五禅的四道心中的慧为“舍俱”。
5、见地慧、修地慧:在第五的二法中,第一入流道的慧为“见地慧”。其它的一来道、不来道、阿拉汉道的慧,为“修地慧”。
三、于三法中:闻、思、修所成慧在第一种的三法。不闻他教而获得的慧,因为是由于自己的思惟而成,所以是“思所成慧”。
闻他教而获得的慧,因为由听闻而成,所以是“闻所成慧”。无论依那一种修习而成,及证安止定或道果的慧,是“修所成慧”。
即如这样说:“此中:什么是思所成慧,即于从事禅修的事业之时,或于从事瑜伽的工巧技术之时,或于从事瑜伽的学术之时的业自性慧或谛随顺慧,
如: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等,这样随顺的忍、见、觉慧、见解、法虑忍(都是慧的别名),不通过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思所成慧。乃至通过听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闻所成慧。入定者的一切慧,都是修所成慧”。
2、小所缘慧、大所缘慧、无量所缘慧,在第二的三法中:缘于欲界法而起的慧,为“小所缘慧”。缘于色界、无色界法而起的慧,为“大所缘慧”。这两种是世间的观禅。缘于涅槃而起的慧,为“无量所缘慧”。这是出世间的观禅。
3、名差别慧、色差别慧:在第三的二法中,欲修观禅的人,依于受、想、行、识四种非色蕴差别的慧,为“名差别慧”。依于色蕴差别的慧,为“色差别慧”。
4、喜俱慧、舍俱慧:在第四的二法中,于欲界的二善心及于五种禅中前四禅的十六道心中的慧为“喜俱”。于欲界的二善心及于第五禅的四道心中的慧为“舍俱”。
5、见地慧、修地慧:在第五的二法中,第一入流道的慧为“见地慧”。其它的一来道、不来道、阿拉汉道的慧,为“修地慧”。
三、于三法中:闻、思、修所成慧在第一种的三法。不闻他教而获得的慧,因为是由于自己的思惟而成,所以是“思所成慧”。
无论依那一种修习而成及证安止的慧,是修所成慧。即如这样说:此中:什么是思所成慧,即于从事瑜伽的事业之时,或于从事瑜伽的工巧技术之时,或于从事瑜伽的学术之时的业自性慧或谛随顺慧;
如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等,这样随顺的忍、意欲、觉慧、见解、法虑忍(都是慧的别名),不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思所成慧。…乃至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闻所成慧。入定者的一切慧,都是修所成慧。
2、小所缘慧、大所缘慧、无量所缘慧:在第二的三法中,缘于欲界法而起的慧,为‘小所缘慧’。缘于色界、无色界法而起的慧,为大所缘慧。
这两种是世间的毗钵舍那(观禅)。缘于涅槃而起的慧,为‘无量所缘慧’。这是出世间的毗钵舍那。如是依小、大、无量所缘为三种。
3、入来善巧慧、离去善巧慧、方便善巧慧,在第三的三法中:入来是增长的意思。因为断其不利的及生起有利的,所以有两方面。有那样的善巧,是“入来善巧”。
即所谓: “这里,什么是入来善巧?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不善法令不生,已生的诸不善法令断。
或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善法令生,已生的诸善法使其增长,广大,增修而达圆满。在这里面的慧、了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名入来善巧”。
其次,离去是不增长的意思,那也有两方面:即断其有利的及生起不利的。有那样的善巧,是“离去善巧”。即所谓:“这里什么是离去善巧?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善法不生等等”。
其次,在一切处,于诸法的成因的方便中所即刻而起、即座而生的善巧,为“方便善巧”。所谓:“一切处的方便慧为方便善巧”。
4、内住慧、外住慧、内外住慧:在第四的三法中:取自己的诸蕴来勤修的观慧,是“内住慧”。
取他人的诸蕴,或取与命根不相连的外色(物质)来勤修的观慧,是“外住慧”。取内外二者来勤修的观慧,是“内外住慧”。
四、在四法中:四圣谛智在第一的四法中,缘苦谛而起的智为“苦智”。缘苦集而起的智为“苦集智”。缘苦灭而起的智为“苦灭智”。缘苦灭道而起的智为“苦灭道智”。
四无碍解智在第二的四法中:四无碍解,即于义等来区别的四智。即如这样说“对于义的智,为义无碍解。对于法的智,为法无碍解。
对于法的词的智,为词无碍解。对于诸智的智,为辩无碍解”。这里的“义”,略说与“因的果”是同义语。因为因的果,是从于因而得到达,故名为义。
若区别的说,当知任何从缘所生的有为法,无为法涅槃,所说之义,果报,唯作等的五法为义。那观察于义者之区别于义的智,为义无碍解。
这里的“法”,略说与“缘”是同义语;因为缘能处置、能起、或使得达种种效果,故名为法。若区别的说,当知任何生果及它的因,圣道,说的善、不善等的五法为法。
那观察于法者之区别于法的智,为“法无碍解”。这意义在阿毗达摩中,曾以这样的方法显示分别:“于苦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苦集的智,是法无碍解。
于苦灭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苦灭道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因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因之果的智,是义无碍解。
在于彼等已生、已成、已发生、已起、已生起、已现前的诸法中的智,是义无碍解。从彼等诸法,而此等诸法已生、已成、已发生、已起、已现前,于彼等诸法中的智,是法无碍解。
于老死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老死的集的智,是法无碍解,乃至于行灭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行灭之道的智,是法无碍
兹有比库知法——修多罗,祗夜,乃至毗陀罗——是名法无碍解。对于所说之法的义,他知解‘这是所说之法的义’,是名义无碍解。
什么诸法是善?在欲界善心生起之时,乃至此等诸法是善。于此等诸法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彼等异熟的智,是义无碍解等。
那里,“于法的词的智”一句中:即在于此义和法中的自性词(自然的文法),不变的用语,在用它来叙说及讲述的时候,听到那所叙所说及所讲的,
能于被称为法的词的自性词——摩竭陀语,一切有情的根本语——作如是区别“这是自性词,这是非自性词”的智,是“词无碍解”;
即是说获得词无碍解的人,听到“派素(触),唯达难(受)”等语,知道“这是自性词”;听到“派沙,唯达那”等语,知道这是非自性词。
“于诸智中的智”——即以一切智为所缘,而观察者的以智为所缘的智;或于如上述的义、法、词无碍解三智中,依它们的所缘之境及作用等的详细方法的智,是“辩无碍解”的意义。
此等四无碍解智,分为有学地及无学地二处。此中,上首弟子及八十大声闻的无碍解智,是属于无学地的区域;
如阿难长老,质多居士,昙弥迦优婆塞,优婆离居士,久寿多罗优婆夷等的无碍解智,是属于有学地的区域。如是区分为二地的此等四无碍解,是依于证、教、闻、问及宿行五种行相而得明净的。
这里的“证”,是证得阿拉汉果。“教”,是研究佛语。“闻”,是恭求闻法。“问”,是抉择圣典及义疏中的难句和义句的议论。
“宿行”,曾于过去诸佛的教内往复勤修,直至随顺种姓智附近,以及为毗钵舍那(观禅)的修行。他人说:宿行博学与方言,圣教遍问与证得,亲近良师及善友,是为无碍解之缘。
此中:“宿行”如前述。“博学”,是精通各种学问和工巧。“方言”,即精通一百零一种地方的语言,特别是善巧于摩竭陀语。“圣教”,至少亦得研究譬喻品的佛语。
“遍问”,甚至为抉择一偈之义而问。“证得”,是证得入流果,乃至阿拉汉果。“良师”,即亲近多闻智慧的诸师。“善友”,即获得那样多闻智慧的朋友。
这里,诸佛与辟支佛是依于宿行及证得,而成就无碍解智的。诸声闻则依此等一切的原因,而得无碍解智的。
为得无碍解智,不修特殊的业处修习。但诸有学,在证得有学果的解脱之后,诸无学在证得无学果的解脱之后,而获得无碍解智。
犹如诸如来的十力,唯有证佛果而成就相似,诸圣者的无碍解智,唯有证圣果而得成就。有关于这样的无碍解智,所以说依四无碍解而有四种。
五、当如何修习:这里,(一)蕴,(二)处,(三)界,(四)根,(五)谛,(六)缘起等种种法,是慧的地。
戒清净、心清净的二种清净,是慧的根。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的五种清净,是慧的体。
是故应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于慧的地的诸法,而成就慧的根的二种清净后及为完成慧的体的五清净而修慧。这是略说慧的修习,次当广说。
《清净之道》 觉音尊者 著 叶均居士译 2009.12 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