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大长老今年是八十高龄了,在缅甸上座部佛教界影响巨大。今天有这个机会,我们很有善根,很有福报。在此我们非常欢迎,并且非常感恩大长老为我们开示!
帕奥禅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开示上座部佛教的止禅与观禅。在止禅里有四十种禅修业处,包括: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褐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十不净:青瘀相、膨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三十二身分、入出息念,也称安般念、寂止随念;四无色: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梵住:慈心禅、悲心禅、喜心禅、舍心禅;这四梵住又称为“四无量心”。一想:食厌恶想;一差别:四界差别。
在这四十种止禅业处中,如果一个人修学十种遍处定,他可以修到八定。如果修学入出息念,可以修到四禅。如果修学慈心禅,可以修到三禅。如果修悲心禅,可以修到三禅。如果修喜心禅,可以修到三禅。如果修舍心禅,可以修四禅。
在缅甸帕奥禅林里,对于那些有足够时间修学的人来说,我们都会给他指导十种遍处定,修到八定;修入出息念,修到四禅;不净修习,修到初禅等等。这些禅法,都会给他们指导。
入出息念:在这四十种止禅业处里,如果你要修学入出息念,你就要专注在呼吸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呼吸,专注在接触点上的呼吸。什么是接触点?
接触点就是我们的鼻孔、口唇上端、人中的那个部分,在鼻孔跟口唇上端之间就是我们的接触点。我们要专注在接触点上的呼吸。
当你专注呼吸的时候,如果呼吸是长,你要了知呼吸长。如果呼吸短,你要了知呼吸短。这个长短就是你呼吸的时间。如果你慢慢地呼吸,那它就是长息。如果呼吸很快、很急促,那就是短息了。
你不应当有意或刻意地去让你的呼吸变长,或变短。你应当自然地专注在呼吸上。如果你能够专注得好,就用不着数息了。如果不能专注,有很多妄念干扰,经典的注疏建议我们用数息法。
比如说,当你在吸和呼的时候,你要去留意、去注意它。注意点是在呼吸上。一吸一呼,你数一;吸-呼,数二;吸-呼,三;吸-呼,四;吸-呼,五;吸-呼,六;吸-呼,七;吸-呼,八。然后你又再重复一到八、又一到八。
当你在这样数的时候,你要决意:在这一到八之间,心不要溜走!下这个决心,你要努力地尝试持续地专注在呼吸上。当你能够持续地专注,你的修行将会进步。
在连续两坐或者三坐的禅修中,如果你能够持续专注呼吸一个小时,那时你可以把数息舍掉,而只是很单纯地关注在呼吸上。这时,你应当尝试去了知整个呼吸身——由始至终注意整个呼吸,就是呼吸的开始到结束。
当你吸气的时候,你要注意整个吸气的呼吸身,从开始到结束。当你呼气的时候,你要注意整个呼吸身,从开始到结束。你要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定点上,那就是口唇上端和鼻的那个部分,自始至终地注意整个呼吸身。
有些时候你的呼吸也许长,有些时候也许短,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是呼吸长,你就要如实地了知整个长的呼吸。如果是呼吸短,你也要了知整个短的呼吸。
当你能够如此专注呼吸,一个小时或者超过一个小时的时候,一般来说,你的呼吸会变得微细。这个微细的呼吸是比较好的。因为当定力增长的时候,呼吸本来就会变得微细,而且你借着这个微细的呼吸,能够让定力再进一步地增长。
有些时候,这个呼吸慢慢地转成禅相,过后你就可以专注禅相了。有些时候,当你专注禅相时,呼吸又变粗了,那你又转向专注呼吸了。时而专注呼吸,时而专注禅相,这种情形是不好的,因为心在两个目标徘徊。
如果心专注两个目标,定力就不会增长。所以这个时候,专注在微细的呼吸是比较好的。你不要尝试,让那个微细的呼吸变粗或者变得更清楚。
当你注意整个微息身的时候,它长,你知道它长;它短,你知道它短。如果你能够如此地连续专注呼吸两天到三天,渐渐地呼吸就会变成禅相。
当你如此专注在入出息念的时候,有四个层面要稍微留意。首先,是你不应当用眼睛去观呼吸。如果你用眼睛去观呼吸,随着呼吸渐渐地变得微细,你就会更努力地用眼睛去跟随微息。
等到呼吸变成禅相的时候,你专注在禅相的过程中,禅相慢慢就变成清澈晶莹明亮,如果继续用眼睛,这时明亮的禅相就会射向眼睛,有些人眼泪就会流出来。发生这个情形的时候,定力就会退失。
第二种普遍的困难和问题是,当呼吸变得很微细的时候,你的专注点不应当跟随呼吸进到鼻孔里面,也就是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鼻孔里面。因为在鼻孔里面你会感受到推动,推动是风界,风界在鼻孔内部会比较明显。
当你注意推动的时候,硬感也会跟着来。硬是属于地界的特征。如果你专注在推动、硬,很快的压力感也会生起。这个压力属于水界。如果你专注在这个推动、硬和压力,整个脸都会紧起来。
本来是修入出息念,禅修的目标却变成四界分别观的目标了。如果你真的要修四界分别观,你不应当只是专注在脸部。你应当专注整个身体的四界,或者四大。
所以,当你在修学入出息念的时候,当定力增长,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转向鼻孔内部,专注力不要跟着呼吸进到鼻孔的内部,应保留在口唇上端。
第三个普遍出现的困难是,你不应当专注在口唇上端的皮肤以下,你应当专注在稍微离开皮肤一点点的皮肤表层的呼吸。由于皮肤一直都有四界的现象,不只是在口唇上端,我们全身都有四界。如果没有地、水、火、风四界,我们会死掉。
在修习入出息念时,你不应当专注在四界。因为如果你专注在皮肤或者皮肤的内部,就会变成专注四界。这个四界的特征是什么呢?比如,它涵盖推动、硬、热、冷、支撑等等。如果你注意在皮肤的内部,你就会注意到这些。
如果你注意皮肤表层的呼吸,那就好。你应当专注在呼吸上,如果我们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不知不觉转成四界分别观,我们的心也会跟着转变,变成我们不是在修入出息念,而是修四大。
如果你真的要修学四界分别观,你要正确地修,不只是观照部分的特相,而要观照所有十二组特相。根据《清净道论》的记载,修四界分别观要注意十二组特相。
比如,地大有六种特相:硬、粗、重、软、滑、轻;水界有两种特相:流动和黏性;火界有热和冷两种特相;风界有支撑和推动两种特相,总共就有十二种特相。你要去观照全身四大的十二种特相,这个才算是正规地修学四界分别观。
当你修学入出息念的时候,不应当把四界分别观跟入出息念混在一起。为了避免这两种禅法被混在一起,我们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只专注在口唇、人中上端的呼吸上,就可以避免这种混乱。
第四种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你不要咬着牙齿。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咬牙齿,这时我们整个脸都会紧起来,脸紧起来的时候,四大的特相就变得明显,而入出息念的目标——呼吸就变得不明显了。
所以,专注在呼吸上的时候,牙齿要避免碰触,更不要咬着它。如果你能够连续两三个小时专注在微息上,而且能够如此维持两天到三天,很快你的呼吸就会变成禅相。
什么是禅相呢?禅相就是定的因。如果你只是专注在呼吸上,是不会证得禅定或禅那的。要证得禅那,你必须能够专注在禅相上。如果专注在禅相,就能够入定。
禅相也就是我们禅定的因,这种因叫做所缘缘,是这个目标(禅相)让定生起。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定力能够进一步增长,你会看到呼吸渐渐地变成禅相。
刚开始的时候,入出息念的禅相,会显现成像灰烟一样的色彩。接着,入出息念的定力,会变得更深、更稳定。当呼吸变得深、定变得深而稳定的时候,像灰烟一样的禅相,也会变得更稳定。
禅相的现象,有赖于我们定力的层次。定深而稳定,禅相也变得深而稳定。开始的时候是灰烟的色彩,那个禅相叫做预备相。当你能够专注在预备相的时候,定力就会进一步地增长,禅相会进一步变成像白棉花一样,称为取相。
当你专注在取相的时候,定力因为进一步地深化,禅相慢慢就从取相变成似相。似相的光明,就好像是晨星那样的明亮清澈。如果你专注在似相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或四个小时,能够连续、系统地专注下去,你就可以证入禅定。
你将可以证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也就是说,用你的心去专注呼吸,然后专注禅相,就能够入禅定。如果你依着佛陀的教法修学,是可以得到禅定的。如果没办法跟随佛陀的指示去修学,就无法证得禅定。
禅定,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方法呢?当我们的心在专注的时候,所有依靠心所依处色而生起的心识,都会产生遍布全身的色法。如果你有系统地修学四界分别观,你将能够看到究竟色法,将能看到这些过程的生起——所有依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识所产生的心生色法。
根据佛陀的教法,所有的色法都是依组合而生起的,这个组合就叫做色聚,是比原子还要小的物质单位。你去辨析这些色聚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些色聚最少有八种色法。比如:地、水、火、风、色、香、味和食素。
在这八种色法里,其中一种就是颜色。一个色聚的颜色跟另一个色聚的颜色,一个紧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当你纯粹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呼吸本身也是依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识所产生的,心识会有这种力量促成呼吸。
其实,呼吸或气息,纯粹就只是色聚而已。每一颗色聚里都有颜色,当你专注在这个颜色上的时候,因为定力的缘故,颜色会变成更明亮。定力强这个颜色就会变得明亮,你就会看到呼吸的颜色。
心生色法是在身体里面生起,不会延续到身体外面。所以当你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因为颜色的生起,明亮的禅相就生起了。
当我们专注在似相——清澈晶莹的禅相的时候,我们的心生色法就在体内生起,但是不在体外。体外的色法,我们叫做时节生色法。时节生色法,有赖于心生色法或者心生色聚(色聚就是色法的组合)。
每一个心生色聚,本身有火界(就是火的特征),火界(时节)的亮度也有赖于定力。为什么呢?一颗专注的心,有34个名法:
心、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应性、心适应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慧。
在这34种名法里,其中一个就是一境性心所,它是构成我们定力的主要的成分。一境性心所,伴随着慧根(慧心所)而来,简称慧。慧根力量的强与弱,有赖于定力。
当慧根因为有定力的缘故,也变得很有力量的时候,就会产生出许多的心生色聚。由于心生色聚里的火界的缘故,进而会产生许多由火界所生起的时节生色聚,这就造成了颜色很明亮的效果。
而心生色聚只在体内生起,到外部的时候,心生色聚就没有了,产生的仅仅是时节生色聚。所以在我们鼻孔外端的那些色聚,就是时节生色聚。
一个禅修者如果入出息念修得好的话,有赖于他的似相,他可以修到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有些禅修者发现,他的智慧之光遍布全身,这些光是由时节生色聚组合而成。
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有系统地修学,你将能够很清楚、很确定的,以自己的体验去详细地了解整个过程,而不纯粹只是理论而已。
接下来,应继续修习其他止禅业处,进一步培育定力。如果你修学入出息念已经达到四禅,那么基于四禅的定力,你可以修学其他的止禅业处,比如说十遍或者八定等都是容易的,如果要修遍处定,也都是容易的。
又比如说,以入出息念四禅为基础,你可以依这四禅的智慧之光,去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无论要观照内在的三十二身分,还是观照外在的三十二身分都会很容易。
取三十二身分为目标,你可以修学两类止禅和一类观禅。通过专注三十二身分为不净的,你可以修成不净初禅。通过专注三十二身分的颜色为目标,你可以修成四种色彩的遍处禅定。
比如,以头发的褐色为目标,可以成就褐遍;以身体脂肪的颜色为目标,可以修成黄遍;以血液的颜色为目标,可以修成红遍;以白骨或者头盖骨的色彩为目标,可以修成白遍。
所有颜色的遍处定,你都可以修到四禅。基于这四禅的力量,你又可以修其他的遍处禅定。比如说,地遍你可以修到四禅,水遍你可以修到四禅;火遍和风遍,你要修到四禅也都是很容易的。
而且你要修无色界禅定,也是很容易的。基于白遍四禅的定力修习梵住禅定,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能够在一个禅座的时间里,就能够修成慈心禅定,这也是容易的。要修成悲心禅定、喜心禅定和舍心禅定,也是比较容易的。
接下来,如果想要转修佛随念——忆念佛陀的功德、美德,你也可以基于这定力的基础,很容易地专注在佛陀的一个或者更多的品质上。
你要以尸体为目标修习不净,也是不难的。你要修习死随念,忆念自己未来的死亡,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死亡,这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这时的禅修,会变得比较容易呢?这是因为先前的定力,支持了后来的定力。也就是说,先前的定是后来的定的亲依止缘。一旦你已经成功地修好一种止禅业处,那再修其他的止禅业处,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观禅的起点——四界分别观:如果你要以入出息念四禅来修观禅,你应在每一座禅修的时候,重新培育自己的四禅。以这明亮的四禅智慧之光,有系统地修学四界分别观。
当你的定力增长的时候,你会看到全身就像一个冰块一样。为什么会如此呢?根据佛陀的教法,有一种色法叫净色。净色分为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和身净色。
这些身净色的特相,是没有实体的,不是扎实的,不是不变的。是否真的如此呢?比如说,无论你碰触自己身体的哪一个部位,你都会感觉得到,那就是因为,你的身净色遍布全身的缘故。
眼净色就在我们的眼睛里,耳净色就在耳朵里,鼻净色就在鼻子里,舌净色就在舌头里,身净色就遍布我们的全身。
在我们还没有打破色法密集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明亮的冰块。这时,你可以尝试着去辨析,这个像冰块一样的身体里的空间——空界。
空界是围绕、凸显着色聚的一种色法,有了色聚跟色聚之间的空间,你才会看得到色聚。而每一个色聚,最少都有八种色法,有些有九种色法,有些有十种色法。
这些色法就像是在空间中悬着的,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实修去体验。当能够辨析究竟色法之后,你又可以辨析究竟名法。
在辨析究竟名法之后,你又能够进一步地去修习缘起法,也就是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们的因。你可以观到,过去因产生现在果,现在因产生未来果。
这是否是真实的呢?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实修去体证。当修到缘起的阶段,你就能够了知它们。佛陀的教法,不是纯粹用来做哲理研究的,它不是一种纯理论,而是要用来实修的。
如果你通过巴利圣典的指示,去修学这些究竟名色法的话,你将能够看到这些真相。接着,你又可以以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它们的因,为观禅观照的目标,去观照它们的无常、苦和无我的真相。
你要有系统地修习观禅。当有一天,你的观智成熟的时候,你将会证悟涅槃,就是非因缘和合、非因缘所生的法,非缘生法。
当你体证涅槃的时候,你就是体证了四圣谛中的灭圣谛。在巴利典里,我们把涅槃叫做灭圣谛。体证涅槃,就是我们上座部佛教教法里的终极目标。
2013年4月 帕奥禅师北京佛法讲座及问答 2014年6月17日 吉祥尊者审核-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