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世尊住在毗舍离附近的大林重阁堂。当时,卡拉那帕力婆罗门正在为离车人做某些工,看到了槟吉雅婆罗门从远处走来。
卡拉那帕力婆罗门,就跟槟吉雅婆罗门说:「槟吉雅,在这大白天你是上哪儿来呀?」
「我从乔达摩沙门那边来。」
「槟吉雅,乔达摩沙门的智慧怎样,你认为他是智者吗?」
「我是什么人,怎么能够知道乔达摩沙门的智慧的程度?只有像他那样的人,才能够知道乔达摩沙门的智慧的程度。」
「槟吉雅,你给予乔达摩沙门极高度的赞扬。」
「我是什么人,怎么有资格赞扬乔达摩沙门?他受到被称赞为人天最胜者的赞扬。」
卡拉那帕力婆罗门不解,问道:「槟吉雅,你见到乔达摩沙门具备什么,令你拥有这么大的信心?」
「正如品尝过最美味食物的男人,不会渴望品尝其它低等味道的食物,同样的,若人听了乔达摩大师的教法——无论是经、半偈半词、详细解释、奇妙法——就不会再渴望听闻其它沙门与婆罗门的教法。
正如一个饿到很弱的男人得到了一团蜜糖,无论他怎么吃,他都会享受到很美的滋味,同样的,若人听了乔达摩大师的教法——无论是经、半偈半词、详细解释、奇妙法——他都会对它感到满意及充满信心。
正如一个男人得到一枝檀香木,无论是白或红,无论他怎么嗅它,无论是嗅它的下端、中间或上端,他都会嗅到愉悦的香,同样的,若人听了乔达摩大师的教法——无论是经、半偈半词、详细解释、奇妙法——他都会从中获得喜悦与快乐。
正如一个病重、痛苦与被病折磨的男人得到良医为他治病,马上去除了他的病痛,同样的,若人听了乔达摩大师的教法──无论是经、半偈半词、详细解释、奇妙法——他的愁、悲、苦、忧、恼就会消失。
假设有个美丽的水池,池里有清澈、舒适、清凉、清净的水,四周环境优美。有个因为酷热而感到极度口渴与疲惫的男人来到这个水池,他进入水池里沐浴、喝水,去除了痛苦、疲惫与热恼。
同样的,若人听了乔达摩大师的教法——无论是经、半偈半词、详细解释、奇妙法——他会从中得到消除困扰、疲惫与热恼。」
听了槟吉雅婆罗门这么说了之后,卡拉那帕力婆罗门朝向世尊所在的方向顶礼,归依三宝。——《增支部.五集.婆罗门品.卡拉那帕力经》
对于什么人来说,佛陀的教法就像美味?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那兰陀城的居士优婆离。他是尼干陀那他子(耆那教主)的信徒。
根据尼干陀的见解,在身业、口业和意业这三种业当中,在造恶业时,最重的是身业。但是佛陀指出,在造恶业时,最重的是意业。
因此优婆离来找佛陀,想要反驳佛陀。然而,在和佛陀讨论后,优婆离被度化了。当佛陀教他四圣谛时,他证得了法眼,了知法,去除了疑。
优婆离居士证悟了须陀洹道果,他完全去除了对佛陀及其教法的疑。为了表示他已尝到至上的美味,再也不渴求下等的味,他向自己的守门人说:
「守门人,从今天开始,此门已对尼干陀那他子及其信徒关闭。它开放给世尊的比丘众、比丘尼众,以及男女在家佛弟子。
如果有任何尼干陀和尼干尼来,你应该告诉他们:『请等一等,尊者,不要进去。从今天开始,优婆离居士已经成为乔达摩沙门的弟子。
此门已对尼干陀和尼干尼关闭,它开放给世尊的比丘众、比丘尼众及男女在家弟子。如果你需要钵食,请在这里等。他们会拿来给你。』」
对于优婆离居士来说,佛陀的教法也像檀香木。当佛陀向他开示,说意业比口业和身业重时,佛陀举了几个例子给优婆离。举出每一个例子后,优婆离都尝试反驳佛陀。
在佛陀说完最后一个例子时,优婆离说:「尊者,世尊说第一个例子时,我就已经满意欢喜。希望听到世尊给予各种不同的解释,我想我应该刻意反驳世尊……。」
对优婆离来说,佛陀给予的第一个解释就已经既「香」又有意义。对优婆离来说,无论是最先的、中间的或最后的解释,它们都既「香」又有意义,致使他最终成为佛陀的弟子。
关于佛陀的教法就像饥饿的人吃蜜糖糕,《中部》经典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布古沙帝曾经是塔卡西拉国的国王。透过来往两国经商的商人,他和摩羯陀国的频毗沙罗王成为了朋友。
在一次互相交换礼物时,频毗沙罗王寄给布古沙帝一个金盘,盘上面刻了关于佛、法、僧三宝和种种法的文字。
读了刻在金盘上的字,布古沙帝充满无限的欢喜,而决定要出家梵行,以求轮回的解脱。他剃掉头发,穿上出家人的袈裟,离开了皇宫。
他以为佛陀是在王舍城,所以就走去那里找佛陀。他很渴望学到金盘上提到的佛法。但在那时候,佛陀是在舍卫城,大约三百公里之外。
佛陀以天眼见到布古沙帝,知道他拥有证悟圣道圣果的能力,所以就独自一人走路,去到王舍城找布古沙帝。
最终,他们在王舍城的一个陶匠的草棚里相遇。虽然布古沙帝认不出佛陀,但佛陀知道他是谁。佛陀教导他有关分析界的法。
如此,布古沙帝得到了他所渴望的法。当佛陀的开示结束时,他证悟了第三圣阶阿那含果。
有关佛陀的法,就像良医能把病马上医好。经典里有个指蔓比丘的故事,他之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他很凶残,对众生很残忍。杀了人后,他戴人指做成的指蔓。
佛陀去他住的地方「医」他。当指蔓见到佛陀在远处行走时,他在后面追佛陀,想要杀他。佛陀运用神通,让指蔓追不上他,即使看来他只是以正常的速度走路。
后来,指蔓喊佛陀:「停下来,沙门,停下来!」
佛陀说:「我已经停下来了,指蔓,你也应该停下来。」
只说了这几个字,就马上令指蔓感到震憾,知道此人非同小可。接着,他问说佛陀还在以正常的速度走路,为什么却说自己已经停下来了?
佛陀回答道:「指蔓,我已永远停止,舍弃了伤害众生,但你对众生没有自制。因此我已停,你还未停。」
就只是说了这个偈子,指蔓的邪恶行为就被「医」好了。他说:「……我将会自制,舍弃邪恶……」然后把武器丢进深渊里。
对于指蔓来说,佛陀就像良医,把他的病马上医好了。过后,他出家成为一个比丘,最终证悟阿罗汉道果。
关于佛陀的教法,就像能够消疲除热的美丽水池。一时,在波罗奈城有个富豪财主的儿子,他名叫耶舍。他在极其豪华的环境下长大,根据季节住在三个宫殿里。
他住在雨季的宫殿里四个月,被都是女的乐师围绕着,没有男的。有一天,在那些女乐师服侍耶舍时,耶舍很快地睡着了。他的侍女们也跟着睡着了。
当时,有盏油灯整晚都在燃烧。耶舍提早醒过来,见到他的侍女们睡觉。有的挟着琴睡,有的挟着鼓睡,有的头发乱糟糟,有的口水从嘴巴流出来,有的在讲梦话。对他来说,这就像个坟场。
看到这一幕时,他清楚地见到世间的过患,他的心变得厌离世俗欲乐。他喊了出来:「啊,太苦恼了!啊,太痛苦了!」耶舍走出家门。
非人为他打开门,以便没有人能够阻止耶舍的出离,也就是出家。他来到城门,非人为他打开城门,以便没有人能够阻止耶舍的出离。
接着,他走向佛陀住的仙人坠处鹿野苑。当时,佛陀在半夜醒来,正在露天下来回经行。当佛陀见到耶舍从远处走来时,他离开经行的地方,坐在一个座位上。
当耶舍走近佛陀时,他再次叫喊:「啊,太苦恼了!啊,太痛苦了!」佛陀跟耶舍说:「这里没有苦恼,耶舍,这里没有痛苦。来这里,耶舍,坐下来,我将教你法。」
耶舍听了就不再有苦恼与痛苦,而变得喜悦与欢喜。后来佛陀给予他次第的开示,在他教四圣谛时,耶舍证悟了须陀洹道果。
对于开始时很苦恼的耶舍来说,佛法就像能够消除苦恼、疲惫与热恼的美丽水池。在池里「沐浴」后,他的苦恼消失了。
以上只是少数几个例子,显示佛陀能够根据听众的习性,分别给予不同的教法,就像盛开着花的树林,开满各种不同的美丽花朵。
偈十三 “Varo varaññū varado varāharo,Anuttaro Dhamma-vara adesayi.Idam’pi Buddhe ratana paīta,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至上者、知至上者、给予至上者、带来至上者教导无比至上法。在佛陀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巴汉逐字翻译
varo = 至上者
varaññū = 知至上者
varado = 给予至上者
varāharo = 带来至上者
anuttaro = 无比
adesayi = 教导
dhammavara = 至上法
Buddhe = 在佛陀里
idampi ratana = 此宝
paīta = 殊胜
etena saccena = 以此真实语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
解释:佛陀有许多功德,有许多形容他的形容词。佛陀是:
Varo──至上者。
Varaññū──知至上者。
Varado──给予至上者。
Varāharo──带来至上者。
Anuttaro──无比。他是独特的,没有人能超越他。
Dhammavara adesayi──教导至上法。
证悟五个月之后,佛陀给予六十个阿罗汉弟子这样的劝告:「……现在,为了大众的幸福与快乐,基于对世人慈悲,为了神与人的利益、幸福与快乐,你们去行脚吧。教导初善、中善、后善之法……。」他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使命。
「教导法」是指弘扬真理。是怎么样的真理?是初善、中善、后善的真理。法就是这样。当我们开始了解法、修行法时,我们感到很奇妙,它很殊胜。
在中间阶段,在经历了某些修行与体证时,我们所得到的快乐、信心与满足也很殊胜。在结尾时,完成后心里有圆满的满足、快乐、信心、平静,这也很殊胜。
“Idam’pi Buddhe ratana paīta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佛陀里有此殊
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偈十四 “Khīa purāa nava n’atthi sambhava,Virattacittāyatike bhavasmi,Te khīa-bījā avirūhi-chandā,Nibbanti dhīrā yathā’ya padīpo.Idam’pi Saghe ratana paīta,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旧的已灭,新的不再生起,他们的心不执着未来生,有的种子已灭,他们不再生起对生命的欲望。那些智者像灯灭那样熄灭。在僧团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巴汉逐字翻译
purāa = 旧的(过去的善与不善业)
khīa = 灭尽
natthi sambhava = 不再生起
nava = 新的(新的善与不善业)
virattacittā = 他们的心不执着
āyatike = 未来
bhavasmi = 有(生命,投生)
te = 他们(阿罗汉)
khīabījā = 灭了种子(生命的种子)
avirūhichandā = 他们不再生起(对生命的)欲望
dhīrā = 智者们(阿罗汉)
nibbanti = 灭尽
yathā = 就像
aya = 这个
padīpo = 灯(熄灭)
saghe = 在僧团里
idampi ratana = 此宝
paīta = 殊胜
etena saccena = 以此真实语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
解释:Khīa purāa──「旧的已灭。」他们的过去业已灭。
Nava natthi sambhava──「新的生命不再生起。」
Viratta-cittā āyatike bhavasmi──「他们的心不执着未来生。」
Te khīa-bījā avirūhi-chandā──「有的种子已灭,他们不再生起对生命的欲望。」
他们不再对任何生命有欲望,因为一切形式的生命都是无常的,就像沙堤崩溃。这就像一个人站在沙堤上,看着沙堤崩溃。从右边看,他看见沙堤崩溃。
从左边看,他也看见沙堤崩溃。从前面看,他也看见沙堤崩溃。他站立的地方也在崩溃。同样的,他看不见有哪一界是稳定、可靠、可得安稳的快乐。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人间。
Nibbanti dhīrā yathā’ya padīpo──「那些智者像灯灭那样熄灭。」佛陀指着毗舍离人的一盏刚熄灭的供神油灯,以它作为譬喻。
火在烧,一切都着火,现在它熄灭了。佛教里所说的火是什么?有三种火:贪、嗔、痴。只要还有灯蕊,只要还有油,只要灯蕊还点着,就会有火。
当灯蕊烧完,油用尽,火也自然熄灭了。同样的,智者「熄灭」,意思是他们已经灭尽一切能够产生来世的业力。
我们都依靠业力而有今生。在前世临终时,某个业力成熟,而导致我们今世投生为人。我们有前世和未来世。
在前世死亡后,我们投生到这里。前世临终时,所累积在心流里的某个业力成熟产生其果报。在那过去世业力的推使之下,我们来到今生。
同样的,我们还会根据累积在心流里的业力而投生到来世。基于这些业力,生命一世又一世地延续。当我们证悟阿罗汉道果时,这一切业力都被灭尽,不会再有来世。不会再投生。他们就像火熄灭一样。
偈十五、十六、十七.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Bhummāni vāyāniva
antalikkhe,Tathāgata deva-manussa-pūjita,Buddha 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任何来此聚会的众生,无论是住在地上或天空的,礼敬人天尊敬的如来佛,愿得安乐。”
巴汉逐字翻译
yāni bhūtāni = 无论任何众生
bhummāni vā = 或住在地上
antalikkhe vā = 或住在天空
samagatāni = 聚会
idha = 在此
namassāma = 让我们礼敬
buddha = 佛陀
devamanussapūjita = 受到神与人尊敬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
dhamma = 法
tathāgata = 如来
以下是摘自《小诵.宝经注释》的解释:对于法,道之法称为「如此去」(tathāgata圆满),因为应该透过止观的力量,互相配合来走过去的道,已经被舍弃带来烦恼之法的人走过去了。
再者,灭之法(称为如此去),因为佛陀等等已经去到灭,以如此的道路(tathā gato)去到及以智慧透视它后,它导致灭尽一切苦。
僧团称为「如此去」(tathāgata──圆满)因为是为了自己的法益,而需要走过去之道,他们(僧团)已经透过各自的四圣道走过去了。
当时,诸神都在聆听念诵此经。最后这三个偈子是由帝释天王所诵,代表诸神来礼敬佛、法、僧。三宝受到人和天神尊敬。
这部经有极深的涵义,它是关于佛、法、僧的殊胜功德。当你了解它们时,你就会珍惜,而且增长信心。增长了信心,你就可能会感到满足、快乐与喜悦。(完)
英编者:净法尊者 中译者:寻法比丘 马来西亚槟城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