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故事

宝经之教法(续5)
时间:2014-04-04 22:42:29  来源:  作者:

最后一个结是戒禁取。这一词由三个字组成:sīla, vata,parāmāsa。对于五戒、八戒或十戒,我们也用「戒」(sīla)这个字。
 
有些人把某些誓愿视为他们的「戒」,以为这么做就能够洗清以前自己所造的一切恶业。也有些人发某些誓愿,以为透过这些誓愿或做法,就能够达到最终的解脱——或去天堂,或涅盘,或解脱。
 
他们执取这些修法,依靠这些修法作为他们宗教生活的最主要目的。佛陀所说的是:不要依靠这些信仰与做法。
 
他们发怎样的誓愿和进行怎样的仪式?他们依自己的誓愿折磨自己的身体、割伤自己的身体、断食等等。但这不是解决人类问题或痛苦的方法。
 
我们不可以依靠它们,以为这些是能够带来宁静与快乐的宗教生活方式。在古印时代,有许多这样的修法,例如学狗与学牛。
 
如此修行的人以为透过学狗或牛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就能够解脱或达到修行生命的目的。
Vata 是仪式。在那时候,他们用动物来拜祭。他们杀数千只的动物,烧它们来拜神。
 
他们以为透过这种做法讨好神明,就能够达到最终的解脱。只要我们还执着这些见解,就不会获得心清净以证悟第一个圣道果须陀洹。
 
然而,有些人误解这里所说的「仪式」。他们问:「佛陀说我们不应该执着仪式。这些仪式是什么?是否包括一切仪式?」
 
佛教团体也有进行宗教仪式。当我们进行这些仪式时,我们的心中并没有那种见解,没有认为这么做,就能够洗净自己所造的「罪恶」。
 
因此,这种仪式不包括在戒禁取的仪式里。而且在进行仪式时,我们没有这样想:「透过进行这些仪式,我们就能够证悟涅盘。」因此我们没有这些错误的见解。
 
佛教徒进行的仪式是什么?佛教仪式是很令人尊敬、有意义的文化仪式,并非纯仪式。供花,供香,供油灯或腊烛来照明礼拜的地方。
 
这一切都是仪式,但它们是有意义且令人尊敬的。如果正念及如理地进行这些仪式,我们可以透过它们把心导向禅修。
 
已经证悟道智的人断除了这三结。他们不再有我见,对四圣谛没有怀疑,也不会相信透过仪式能够达到解脱。
 
「Catūh’apāyehi ca vippamutto 他已完全解脱了四恶道。」四恶道是哪四个?地狱(niraya)、畜生道(tiracchāna)、鬼道(peta)、阿修罗道(asura)。
 
第一个是地狱。地狱的生命只要还延续就会遭受无尽的痛苦,在那里没有其它东西,就只是痛苦。然而这种痛苦也不是永恒的,没有永恒的痛苦或惩罚。
 
下一个是畜生道。畜生道的本质或生存方式就是弱肉强食。在森林里,在海里,都是互相残杀吞食,这就是畜生道的本质。
 
它们永远活在黑暗的生命里,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它们不知道如何行善、持戒或进行宗教修行。因此动物的生命是不幸的,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幸的。
 
下两个是鬼道和阿修罗道。这两种是肉眼见不到的众生。有些是善的,有些是恶的。有些会干扰我们,有些会帮助我们。
 
如果了解他们的本质、性格与行为,我们就没有理由害怕他们。由于不了解,我们才会害怕。他们也是不幸的众生。他们也不能累积善业,不能修行提升生命。
 
证悟须陀洹道果的其中一个成果,是保证在未来永远都不会投生到四恶道。虽然还可能会投生几次,但绝对不会投生到畜生道、地狱、鬼道或其它恶道。
 
只可能投生为人类或天神,解脱了投生恶道的可能性。然而,凡夫就没有保证,因为他们的心是不可预测的。
 
虽然我们造了许多能够让我们投生为人或天神的善业,但我们的心流里也潜藏了许许多多的恶业。在因缘具足时,其中一个恶业就有机会成熟,而导致投生恶道,尽管我们也累积了许多善业。
 
这就是凡夫的不确定性。如果因为某些因缘,而在临终时恶业成熟,它能够完全毁坏心。因此,在证悟第一个圣阶须陀洹之前,我们来世的投生都没有保证。
 
然而,如果我们有许多善业,我们就有机会投生到善趣。善业可以取代恶业产生果报,但只能取代,不能灭除它。
 
「Chaccābhi hānāni abhabbo kātu 绝对不会造六种大恶。」证悟须陀洹道果之后,就不可能再造六种大恶的任何一个。
 
六种大恶是:1. 杀父。2. 杀母。3. 杀阿罗汉,即已经证悟最高圣果的人。4. 恶意伤害佛陀或导致佛陀流血。没有人能够杀死佛陀。佛陀是不可能被杀死的。
 
5. 导致僧团分裂,或误解,或仇恨,或斗争。6. 宣布另一个人(佛陀以外的人)为导师。在佛陀时代,「其它导师」是指教导邪见的导师。
 
他们所教的邪见,有「常见」、「断见」、「我见」、「无作见」、「无因见」、「宿命论」等等。因此,在那时候有许多不同的导师,教导不同的邪见。初果圣者须陀洹,不会宣布他们为他的导师。
 
换句话说,须陀洹圣者不会执持任何邪见。圣者们具备这些素质、功德与圣洁的品德。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尝试培育定力,提升信心,恭敬与追随他们,这就是过宗教生活。
 
「Idam’pi Saghe ratana paīta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僧团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偈十一. Kiñcāpi so kamma karoti pāpaka,Kāyena vācā uda cetasā vā,Abhabbo so tassa paicchādāya,Abhabbatā di??ha-padassa vuttā.Idam’pi Saghe ratana paīta,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无论他透过身或口或意所造的任何恶业,他都不会覆藏它,所谓见道者绝不会这么做。在僧团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巴汉逐字翻译
kiñcāpi = 无论 任何
pāpaka kamma = 恶业
so = 他
karoti = 造
kāyena = 透过身
vācā uda = 透过口
cetasā vā = 透过意
so = 他
abhabbo = 不可能
paicchadāya = 覆藏
tassa = 那个(恶业)
abhabbatā = 这不可能性
vuttā = 所谓
dihapadassa = 见道者
saghe = 在僧团里
idampi ratana = 此宝
paīta = 殊胜
etena saccena = 以此真实语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
 
解释:这是指已经证悟第一个圣阶须陀洹的圣者僧团。我们已经解释了这些圣弟子僧团的素质、功德与特征。这是他们的其中一个素质。
 
虽然已经证得第一个圣阶,但是须陀洹圣者的心中还有贪爱,还有追求欲乐与生存的贪爱。因此他们还可能在身、口、意方面犯错。
 
如果一个须陀洹圣者造了恶,他绝对不会覆藏他的错。无论犯了什么错,他都会向别人透露且忏罪。这是他的本质,他会承认。
 
Abhabbo so tassa paicchādāya──「不会覆藏它」。他们不可能覆藏它,因为他们不会虚伪。
 
在此举出它的原因:Abhabbatā diha-padassa vuttā──「所谓见道者绝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已知见圣谛,已见正道。
 
Idam’pi Saghe ratana paīta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僧团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不要批判或太早下判断,虽然初果圣者还可能造作某些不善业,但他们不会造作能导致投生恶道的恶业。
 
他们还可能造作某些不善业,但他们不会覆藏它们。这个偈子提醒我们不要批判,因为圣者还会造较弱的不善业。
 
《增支部》中提到这一点:有一次,阿难尊者在清晨穿好袈裟,拿了钵与双层衣来到女居士米格莎拉(Migasālā)的家,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
 
当时,米格莎拉走向前顶礼阿难尊者,然后坐在一旁,说道:「阿难尊者,应该如何了解世尊所教的这个法『过梵行生活者与没有过梵行生活者会在未来世投生到同一个地方』?
 
尊者,我的父亲富楼那过梵行生活,禁止行淫。他逝世后,世尊宣布他是斯陀含圣者,投生到兜率天。我父亲的兄弟依希达塔没有过梵行生活,但满足于自己的太太与孩子。
 
他逝世后,世尊也宣布他是斯陀含圣者,投生到兜率天。阿难尊者,应该如何了解世尊所教的这个法『过梵行生活者与没有过梵行生活者会在未来世投生到同一个地方』?」
 
「大妹,世尊曾经这样宣布?」在米格莎拉的家接受钵食后,阿难尊者从座位起身离开。用餐后,阿难尊者来见世尊,顶礼后坐在一旁,告诉世尊在米格莎拉的家发生的事。
 
「阿难,这个愚蠢、没有经验、智慧低等的女居士算是什么人?对于观察各种不同的人格,她到底懂得什么?阿难,在这世上有六种人。是哪六种?
 
在此,阿难,某人温和,是个愉悦的同伴,梵行同修喜欢和他在一起。但他没有听闻教法,学得不多。他没有透视的智见,也没有亲自证得任何永久性的解脱。身体毁坏死亡后,他会走向衰退,不会朝向提升。
 
在此,阿难,某人温和,是个愉悦的同伴,梵行同修喜欢和他在一起。他有听闻教法,学了很多。他有透视的智见,亲自证得了永久性的解脱。身体毁坏死亡后,他会朝向提升,不会走向衰退。
 
阿难,爱批判的人批判:『这个人和另一人的外在都明显相同,为什么一个低等,另一个高等?』阿难,这样的批判会带给他们长久的伤害与痛苦。
 
阿难,这个人温和,是个愉悦的同伴,梵行同修喜欢和他在一起。他有听闻教法,学了很多,他有透视的智见,亲自证得了永久性的解脱。
 
阿难,这个人比前者更优越、更高等。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人已入法流。除了如来之外,还有谁能够知道这个差别?
 
因此,阿难,不要批评人,不要衡量人。衡量别人的人伤害自己,只有我或像我这样的人,才能够去衡量别人。
 
在此,阿难,某人有嗔恨与我慢,以及时不时会生起贪欲。他没有听闻教法,学得不多。他没有透视的智见,也没有亲自证得任何永久性的解脱。身体毁坏死亡后,他会走向衰退,不会朝向提升。
 
阿难,另一个人也同样有嗔恨与我慢,以及时不时会生起贪欲。但他有听闻教法,学了很多。他有透视的智见,亲自证得永久性的解脱。身体毁坏死亡后,他会朝向提升,不会走向衰退。
 
阿难,爱批判的人批判:『这个人和另一人的外在都明显相同,为什么一个低等,另一个高等?』阿难,这样的批判会带给他们长久的伤害与痛苦。
 
阿难,这个人有嗔恨与我慢,以及时不时会生起贪欲,但有听闻教法,学了很多,有透视的智见,亲自证得了永久性的解脱。
 
阿难,这个人比前者更优越、更高等,因为这个人已入法流。除了如来之外,还有谁能够知道这个差别?
 
因此,阿难,不要批评人,不要衡量人。衡量别人的人伤害自己。只有我或像我这样的人,才能去衡量别人。
 
再者,阿难,某人有嗔恨与我慢,以及时不时会生起语行。他没有听闻教法,学得不多。他没有透视的智见,也没有亲自证得任何永久性的解脱。身体毁坏死亡后,他会走向衰退,不会朝向提升。
 
阿难,另一个人也同样有嗔恨与我慢,以及时不时会生起语行(说话冗长)。但他有听闻教法,学了很多。他有透视的智见,亲自证得了永久性的解脱。身体毁坏死亡后,他会朝向提升,不会走向衰退。
 
阿难,爱批判的人批判:『这个人和另一人的外在都明显相同,为什么一个低等,另一个高等?』阿难,这样的批判会带给他们长久的伤害与痛苦。
 
阿难,这个人有嗔恨与我慢,以及时不时会生起语行,但有听闻教法,学了很多,有透视的智见,亲自证得了永久性的解脱。
 
阿难,这个人比前者更优越、更高等,因为这个人已入法流。除了如来之外,还有谁能够知道这个差别?
 
因此,阿难,不要批评人,不要衡量人。衡量别人的人伤害自己。只有我或像我这样的人,才能去衡量别人。
 
阿难,这个愚蠢、没有经验、智慧低等的女居士算是什么人?对于观察各种不同的人格,她到底懂得什么?
 
阿难,世间上有这六种人。对于富楼那所拥有的戒,如果依希达塔也拥有同等的戒,富楼那就不会去到依希达塔所去的界,而会去到另一个界。
 
对于依希达塔所拥有的智慧,如果富楼那也拥有同等的智慧,依希达塔就不会去到富楼那所去的界,而会去到另一个界。阿难,这两人都在一个方面比较弱。」——《增支部.六集.如法品.米格莎拉经》
 
偈十二  Vanappagumbe yathā phussitagge,Gimhāna-māse pahamasmi gimhe,Tathūpama Dhamma-vara adesayi,Nibbāna-gāmi parama hitāya.Idam’pi Buddhe ratana paīta,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佛陀所教、导向涅盘、带来最高等利益的至上法,就像夏天第一个月的树林盛开着花。在佛陀里有此殊胜宝。
 
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巴汉逐字翻译
yatha = 就像
phussitagge = 盛开
vanappagumbe = 树林
pahamasami gimhe = 夏天第一个月
gimhānamāse = 夏天时
tathūpama = 同样的(和盛开着花的树林一样)
dhammavara = 至上法
nibbānagāmi = 导向涅盘
adesayi = (佛陀)所教
parama hitāya = 带来暓高等的利益
Buddhe = 在佛陀里
idampi ratana = 此宝
paīta = 殊胜
etena saccena = 以此真实语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
 
解释:「佛陀所教、导向涅盘的至上法」。佛陀给予的圣教法解释,就像盛开着花的树林。它的意思是,佛陀能够以很美妙的方式来解释圣教法,就像盛开着花的树林。
 
Parama hitāya──「带来最高等的利益」。证悟不久后,佛陀思惟他所证悟的法,此法极其深奥、甚难知见。世人却喜欢与执着世俗的快乐,所以很难证悟法。
 
如此思惟时,佛陀不想教法。当时,世界主梵天知道了佛陀的想法,就来见佛陀,邀请佛陀教法,说有些众生只有一点点的烦恼,他们会了解法,如果没有得到听闻佛法,他们就会遭受损失。
 
透过一切知智,佛陀知道有些人性格好、根器利。接着他诵了一个偈子:「不死之门已为他们打开……」所以佛陀才开始教人证悟不死,即涅盘的别称。
 
Parama hitāya──所以佛陀的教法,能够为众生带来最好、最殊胜的利益,那就是证悟涅盘。「Idam’pi Buddhe ratana paīta.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佛陀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待续)

上一篇:宝经之教法(续4)
下一篇:宝经之教法(完)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