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故事

宝经之教法(续4)
时间:2014-04-03 21:08:32  来源:  作者:

以下是有关摩诃卡必那尊者,因为心定而不受动摇的经。虽然他也拥有以上的观智,因为他也是一位阿罗汉,但在此佛陀特别指出他的定力,来赞叹入出息念。
 
一时,摩诃卡必那尊者盘腿坐在离世尊不远的地方,他正直其身,建立正念于面前。见到他坐在那里,世尊向诸比丘说道:「诸比丘,你们是否有见到该比丘的身体摇动或颤抖?」
 
「尊者,每当我们见到他时,无论他是坐在僧团之中,或独自一人而坐,我们都没有见到该比丘的身体摇动或颤抖。」
 
「诸比丘,是透过培育与多修习这样的定,让到该比丘的身体不会摇动或颤抖,心也不会摇动或颤抖,而且他能够随心所欲地证得它,毫无困难。
 
该定是什么?诸比丘,是透过培育与多修习入出息念的定力,让到身体不会摇动或颤抖,心也不会摇动或颤抖。」——(《相应部》)
 
比丘不作意人想,不作意森林想(即:住处想),一心专注其禅修目标。其心轻安、稳定、专注禅修目标。
 
其时,任何依据人想而生起的干扰不会有,而且任何依据住处想而生起的干扰,也没有。假如说有的话,就会干扰到他的心。
 
其时,其想之境没有‘人’想,也没有住处想。只有一心专注其禅修目标。其心不受其它想干扰,不摇动不颤抖,不会被诱惑、恐吓及欺骗。
 
达别坎大长老也提到,须陀洹圣者稳固的智慧与正见,是不能被诱惑、恐吓及欺骗所动摇的。
 
即使帝释天王以无量的财富,来诱惑他舍弃正见,他也不会舍弃正见。在此,大长老引用麻疯病人苏帕布达,被帝释天王考验的例子。
 
须陀洹圣者也不会因为被恐吓,而舍弃对三宝的信心。在此,达别坎大长老引用女婆罗门达南迦尼,被其丈夫巴拉多迦氏恐吓的例子。
 
须陀洹圣者也不会被欺骗,而相信邪见。在此,达别坎大长老引用苏兰巴塔的例子。苏兰巴塔居士,在证悟须陀洹道果之后;
 
魔王化身为佛陀来找他,告诉他说,并不是所有的五蕴都无常,而是有些五蕴无常,但有些五蕴则不是。然而,苏兰巴塔拥有正见,不会被欺骗,而且知道那不是佛陀在说话。
 
偈九  “Ye ariya-saccāni vibhāvayanti,Gambhīra-paena sudesitāni,Kicāpi te honti bhusa pamattā,Na te bhava ahama ādiyanti.Idam’pi Sa?ghe ratana paīta,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清楚地观照由拥有深奥智慧者善巧教导之圣谛的人,无论他们多么放逸,也不会有第八次投生。在僧团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巴汉逐字翻译
kicāpi = 无论
bhusa = 多么
pamattā = 放逸
honti = 是
ye = 那些
vibhāvayanti = 观照
ariyasaccāni = 四圣谛
sudesitāni = 善巧教导
gambhīrapaena = 由拥有深奥智慧的人
te = 他们
na ādiyanti = 不会有
ahama = 第八次
bhava = 投生
saghe = 在僧团里
idampi ratana = 此宝
paīta = 殊胜
etena saccena = 以此真实语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
 
解释:Ye ariya-saccāni vibhāvayanti──「清楚地观照圣谛的人」。对于我们,我们只拥有知识,并没有心的证悟。已经证悟四圣谛的人证悟了须陀洹道果。
 
Gambhīra-paena sudesitāni──「由拥有深奥智慧者善巧教导」。在此,拥有深奥智慧者是指佛陀。
 
Kicāpi te honti bhusa pamattā, na te bhava ahama ādiyanti.──「无论他们多么放逸,也不会有第八次投生。」
 
证悟须陀洹道果之后,该圣者绝对不会投生超过七次。这也是说,他不会有第八次的投生。由于导致一再投生的贪爱、执着等力量已经被减弱,
 
但由于他还没有完全断除它们,所以最多还会有七次的投生,不会有第八次的投生。因为他一定会在那之前,就透过修行而证悟最高的圣阶阿罗汉。
 
“Idam’pi Saghe ratana paīta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僧团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偈十  “Sahāv’assa dassana-sampadāya,Tay’assu dhammā jahitā bhavanti,
Sakkāya-dihī vicikicchitañ ca,Sīlabbata vāpi yadatthi kiñci.Catūh’apāyehi ca vippamutto,Chaccābhi hānāni abhabbo kātu.Idam’pi Saghe ratana paīta,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对于证得知见者,有三法已被他断除,即身见、疑与如果他有的戒禁取。他已完全解脱了四恶道,绝对不会造六种大恶。在僧团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巴汉逐字翻译
sahāva = 和
dassanasampadāya = 证得知见
assa = 对于此(圣者)/对于他
tayo dhammā = 三法
bhavanti = 是
jahitā = 断除
sakkāyadihī = 身见
vicikicchitañca = 疑
sīlabbata vāpi = 戒祳取
yadatthi kiñci = 如果有任何
ca vippamutto = 及他完全解脱
catūhapāyehi = 从四恶道
abhabbo ca = 不会
kātu = 造
cha = 六
abhihānāni = 大恶
saghe = 在僧团里
idampi ratana = 此宝
paīta = 殊胜
etena saccena = 以此真实语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
 
解释:Sahāvassa dassanasampadāya──「对于证得知见者」。这个偈子所说的情况,只有在证悟须陀洹道果的知见后才发生。
 
佛教的方法是要自己修行的,我们不能请外在的东西来帮我们修行。根据佛陀的教法,我们不能祈求外在的力量来帮我们修行。
 
一切都需我们自己来培育、修行、自制、防护与断除。在我们还未学习、了知与分析自己的心时,它时常是一片迷蒙。
 
我们所有的潜能与力量都在潜伏,我们的信仰与想象受到外在影响。心完全受到蒙蔽,有关四圣谛的知见不能生起。
 
在《增支部》里,有一句佛陀的话和这个课题有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句话:“Pabhassaramida, bhikkhave,citta. Tañca kho āgantukehi upakkilesehi upakkilihan’ti.
 
诸比丘,此心原本很明亮。是外来污染的访客令到它受污染了。”它的意思,是原本我们的心很清净、明亮、光洁,这是清净的心力。
 
后来,我们透过根门捉取的外在目标,完全污染了清净的心力。所以我们的心变得污染了。举例而言,现在你在听我说,你在用心专注。
 
即使是这样,还是有许多你累积在心里的外在东西,把你的心搞乱了。因此,你的感官根门干扰着你的定力。这是为什么不容易观照东西以得到观智。
 
因此我们尝试培育自己的潜能,我们学习、培育与修行。当我们停止这些外在的影响——我们透过五个根门累积的外在东西或想象或见解——心就获得机会专注,这时它才能够透视。
 
我们有许多潜能,但我们的无明、想象或环境把它完全覆盖起来。所以在禅修时,我们尝试把这些乌云从心中驱散。
 
这样慢慢地我们就能够见到正常的心,减少心中的污染。以这种方法,佛弟子去除心中的污染,进一步修行以透视此心,获得观智。
 
“Tay’assu dhammā jahitā bhavanti 有三法已被他断除。”这三法是指阻碍我们修行与获取观智的障碍、干扰或结。须陀洹道智,断除了三种结:身见、疑、戒禁取。
 
第一个结是身见。它是很强大的,根深蒂固在人的心里。这种见解让我们相信,有个永恒的个体或恒常存在的‘我’。
 
只要一个人还拥有这种见解,他就不能够证悟第一个圣道果。这是我们为了满足贪爱而产生的错误见解。
 
根据佛陀分别诸事物的智慧,他了知这只是人们的幻觉、幻想、误解或错误的分析,但我们不知道这一切只是误解或幻想。
 
我们想:“如果我们能够存在于某个地方,而不需要面对老、病、死,那该多好!”然而,真理并不会讨好我们;因为真理是不偏不倚的。
 
所以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了知真理,不要向自己内心的不净或烦恼或贪爱投降。证悟第一个圣道果须陀洹时,你就会解脱这个错误的观念或见解。
 
第二个结是疑,这不是普通的怀疑。普通的怀疑和疑结有什么差别?佛陀鼓励我们询问与探讨。佛陀说如果你不询问,而只是基于信心就接受,你就不会证悟四圣谛。
 
开始探讨时,你给予心一个机会去分析与探索。过后,你就能够了解那是什么。然而,疑结是指心中已先有某种观念或见解,然后说:“噢,我不相信这个。这是废话。”这称为疑结。
 
举例而言,听到某人说死后会有来世,他就说:“废话。谁知道?我们有自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不需要听从别人的命令。”
 
或者,我们会说:“佛陀是已证悟的宗教导师。他为我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我们能够断除一切忧虑、苦恼、痛苦与问题。”
 
他就反驳说:“我们怎么能够相信这些?谁知道?”这已足于让你明白疑结的本质,因为执着这种疑的人,不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见解。
 
但这与开始学习的人不一样。他有怀疑就去探索,他学习与讨论。过后,当他得到正确的答案时,怀疑也就消失了。反之,固执疑结的人既不讨论也不探索,他们不会去学习。(待续)

上一篇:宝经之教法(续3)
下一篇:宝经之教法(续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