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世尊说:“舍利弗,什么是漏尽比丘的力量,漏尽比丘具备什么力量使他能够宣说:我已经漏尽?”
舍利弗尊者说:“世尊,漏尽比丘的力量有十种,漏尽比丘具备这些力量使他能够宣说:我已经漏尽。是哪十种?
尊者,漏尽比丘以观智如实地彻知诸行无常。漏尽比丘具备这种力量使他能够宣说:我已经漏尽。
再者,尊者,漏尽比丘如理如实地知见贪欲有如炽热的火炭坑。漏尽比丘具备这种力量使他能够宣说:我已经漏尽。
再者,尊者,漏尽比丘的心朝向寂静,倾向寂静,乐于寂静,灭尽了能够产生诸漏之法。漏尽比丘具备这种力量使他能够宣说:我已经漏尽。
再者,尊者,漏尽比丘培育及彻底修行四念处。漏尽比丘具备这种力量使他能够宣说:我已经漏尽。
再者,尊者,漏尽比丘培育及彻底修行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漏尽比丘具备这种力量使他能够宣说:我已经漏尽。
尊者,这十种是漏尽比丘的力量,漏尽比丘具备这些力量使他能够宣说:我已经漏尽。”
偈八 “Yath’indakhīlo pahavi sito siyā,Catubbhi vātehi asampakampiyo,
Tathūpama sappurisa vadāmi,Yo ariya-saccāni avecca passati.Idam’pi Saghe ratana paīta,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正如深置地里的柱子不能被四风动摇,我说,已经彻见圣谛的善士也是如此。在僧团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巴汉逐字翻译
(yathindakhīlo = yathā + indakhīlo)
siyā yathā = 正如
indakhīlo = 门柱
pathavi sito / pathavissito = 深置土里
asampakampiyo = 不能被动摇
catubbhi vātehi = 被四方的风
tathūpama = 同样的(和门柱一样)
vadāmi = 我说
sappurisa = 善士
yo avecca = 他透彻地
passati = 见
ariyasaccāni = 四圣谛
saghe = 在僧团里
idampi ratana = 此宝
paīta = 殊胜
etena saccena = 以此真实语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
解释:Yath’indakhīlo pahavi sito siyā──「正如深置地里的柱子不能被四风动摇」。四风,是指从四方吹来的风。
Catubbhi vātehi asampakampiyo──「我说,已经彻见圣谛的善士也是如此。」它的意思是:当一个人了知四圣谛的真义时,他就像那稳固的柱子。
那是说他不能被动摇。风从四方从来,但这根柱子不受动摇。四圣谛是:(一)苦圣谛、(二)苦集圣谛、(三)苦灭圣谛、(四)导向苦灭的道圣谛。
现在我们有知识,但这知识并不足于加强我们的心,令它坚固,因为还没有证悟。换句话说,证悟了四圣谛,我们对生命的知见就会改变。
一般上,当各种事情发生,例如生命的起落、喜恶,由于没有正确的知见,我们心中会产生许多忧虑、痛苦与困扰,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动摇。
许多时候我们的知见很差,会有很多错误的知见。是谁制造这些问题?外在的力量可能会带来干扰,但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制造问题。
透过了知生命的本质、世间的本质与有为世间法,我们能够减低乃至免除内心的问题,过着令人满意的生活。
没有人能够停止老、病、死等这些事情,因为它们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不应该进一步制造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假设说,你对某些干扰感到非常生气。那你生气的不善反应,就在制造另一个大问题。过后,你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来要解决问题,你却制造了另一个问题,这是没完没了的。所以你应该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这种了解是很重要的。
心情、态度与环境,都能够改变你的心。任何时刻你都能够改变你的心。事实上,别人并不能够改变你的心。
别人可以制造很多问题,但如果你的心很坚强稳定,别人就改变不了你的心。风从四方吹来,但都吹不动这根柱子,它非常稳固。
所以,我们应该透过了知心的本质来培育心。为了加强心及正直心的力量,你必须很精进地修行,因为别人、天神或任何其它外来的力量,都不能净化、清净与正直我们的心。
举例而言,假设说你很残暴,很贪心或充满嫉妒。你认为在这世上,是否有人或任何众生能够改变你的心,把这些态度从你的心里拿掉?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祈求:「请帮帮我。我很残暴,我充满嫉妒,我很贪心。我要去除这些。请拿掉我这些邪恶的力量。」
你认为是否有任何众生能够拿掉它们?没有人能够,除非你自己努力修行,来正直自己的心。然而,说出或透露自己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态度。
你承认自己残暴与嫉妒,有许多人就是不能够承认。他们比较喜欢把它们合理化,想:「我们不是这样的。这并没有什么错。」
但现在你相信那是错的。你尝试去除它们,只是掺杂了错误的态度,即请别人帮你拿掉它们,这么做是没有效的。
别人不能拿掉你的邪恶,因为邪恶是由你自己的心所造。如果你要去除它们,你必须自己做。别人不能代你做。
所以佛陀给予的建议是,首先你必须承认与了解自己的弱点,不要尝试把它们合理化,说:「这没有什么错。」若人这么说,他就永远没有机会培育自己的心。
你是否知道《法句经》里一个广为人知的偈子?“Yo bālo maññati bālya, paito vāpi tena so;bālo ca paitamānī, sa ve `bālo'ti vuccati.
自知愚味的愚人,基于这点是个智者;自以为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弱点,我们就有机会去改正它。如果你维持这种良好态度,总有一天,你能够改掉自己的弱点。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证悟四圣谛的人能够站得稳,不会给自己的心制造干扰、无谓的忧虑和苦恼。
四圣谛中的第二个圣谛,是苦集圣谛,即导致苦或不快乐的原因。这原因是什么呢?是谁制造这一切问题?且让我们再看一看《法句经》:
“Tahāya jāyatī soko, tahāya jāyatī bhaya;Tahāya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从贪爱引生忧愁,从贪爱引生恐惧。当心中再无贪爱,既无忧又有何惧?”
看,这就是罪魁祸首!祸首已被发现了。是谁制造了这世间的一切问题?那是谁?是我们的贪爱。是我们的私心,制造了这世间的一切问题。
忧虑是由我们自己的贪爱制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心中没有贪爱,我们就不需要忧虑。忧虑、恐惧或紧张会出现在心中,都是因为我们的私心里存有贪爱。
所以,根据你自己的体验,你能够明白它。为什么我们要恐惧?人们说他们害怕。害怕什么?他们怕鬼、魔、精灵、动物或其它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恐惧?那不就是因为我们贪爱某些东西吗?“当心中再无贪爱,既无忧又有何惧?”贪爱就是恐惧的原因。
我们可以举出千万个原因,但最终都会回到同一个原因——贪爱。诸佛与阿罗汉的心,永远都不会有恐惧,因为他们已经把贪爱灭尽无余,再也没有产生恐惧的原因。
所以忧虑、苦恼、残暴、贪心、嫉妒、紧张、悲愁、恐惧等等,都不可能出现在诸佛与阿罗汉圣弟子的心中。
我们的无明(愚痴),蒙蔽了我们的心。我们被束缚于这世俗社会的生活,需要遭遇许多的痛苦,这也都是因为无明。
因此,当你培育这样的了知,彻悟了觉四圣谛,你的心中就再也没有愚痴、迷惑或私心,达到完全的自在与宁静。
现在,你可以明白为什么佛陀会说,只有那些证悟了四圣谛的人,才拥有坚强清净的心。没有人能够动摇这样的心。
“心因为观智而不受动摇。”这里的观智,是指了知四圣谛的智慧。巴利圣典也特别提到,观照无常的观智,会导致心不受到世间法的动摇。
一次,世尊说:「诸比丘,此八世间法导致世间不停地转,而世间就围绕着此八世间法在转。是哪八个?得与失、誉与毁、赞与贬、乐与苦。
诸比丘,无闻凡夫会遭遇这八世间法,多闻的圣弟子也会遭遇它们。那么,圣弟子与无闻凡夫之间有什么差别?」
比丘们回答:「尊者,世尊是此教法的来源与领导,我们以世尊为依归,敬请世尊解释它的含义。听闻世尊的解说,我们将会谨记于心。」
世尊说:「那么,诸比丘,细心聆听!我将说。诸比丘,无闻凡夫遭遇『得』时,他没有如此思惟:『我有此得;它是无常、苦、会变化的。』他没有如实知见它。
诸比丘,无闻凡夫遭遇失……誉……毁……赞……贬……乐……苦时,他没有如此思惟:『我有此苦;它是无常、苦、会变化的。』他没有如实知见它。
该『得』,完全占据其心不走。对于失、誉、毁、赞、贬、乐与苦,也是一样。他喜欢得,讨厌失。他喜欢誉,讨厌毁。他喜欢赞,讨厌贬。他喜欢乐,讨厌苦。
如此,他卷入喜恶之中,他无法解脱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我说,他不能够解脱苦。
诸比丘,多闻圣弟子遭遇得……失……誉……毁……赞……贬……乐……苦时,他如此思惟:『我有此得……失……誉……毁……赞……贬……乐……苦;它是无常、苦、会变化的。』他如实知见它。
该『得』,不能够占据其心。对于失、誉、毁、赞、贬、乐与苦,也是一样。他不会喜欢得、不讨厌失。他不会喜欢誉、不讨厌毁。他不会喜欢赞、不讨厌贬。他不会喜欢乐、不讨厌苦。
如此,他舍弃了喜恶,他解脱了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我说,他解脱了苦。如此,诸比丘,这就是圣弟子与无闻凡夫之间的差别。」
在另一部经里,当苏那尊者向佛陀说,他证悟了阿罗汉道果时,他说到观无常的观智,使得他的心稳固不动摇。
苏那尊者向世尊说:「尊者,对于心如此正确地解脱的比丘,即使眼所识知的诸色,强烈地撞击其眼根,它们也不能控制其心,他的心不受到干扰,他的心稳固不动摇,他观照它们的坏灭。
即使耳所识知的诸声……即使鼻所识知的诸香……即使舌所识知的诸味……即使身所识知的诸触……即使意所识知的诸法,强烈地撞击其心,它们也不能控制其心,他的心不受到干扰,他的心稳固不动摇,他观照它们的坏灭。
尊者,假设有一座由一大块坚硬的石头形成的石山;又假设从东、南、西、北四方有狂风暴雨吹打过来,该石山也不会颤抖或动摇。
同样的,即使是非常强的感官目标,也不能控制正确地解脱的比丘的心,他的心不受到干扰,他的心稳固不动摇,他观照它们的坏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