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该国唯一的皇帝,是佛陀的弟子。有一个虽小但兴盛的国家,叫做瓦济国。这个国家并非由一个国王统治,而是由一群人统治,这种政府体系称为多王制。
诸王一起统治国家,该国的首都是毗舍离城。有一次,这小国发生了一个大灾难。好几年都没有下雨,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没有农作物,也没有食物,全国都发生饥荒,这是一个大灾难,是大天灾。由于饥饿,在毗舍离天天都有人饿死。
这国家没有处理死尸的设备,到处都有腐烂的尸体,整个城市充满死尸的臭味。根据巴利注释里记载的故事,众非人、各种鬼神来到这里到处吃死尸。
该城遭受饿荒与非人的干扰,整个国家就要被这种灾难毁了。最后,环境变得很肮脏,因为到处都是死尸,所以细菌传到整个城市,每天都有人生病死了。
有饥荒,又有瘟疫,还被邪恶的非人干扰。因此,佛陀时代的这个小国,曾经很繁荣,但这时却遭遇三种大灾难,所以统治者们集会讨论国家的困境。
佛陀时代,在摩羯陀国有六个闻名的外道导师,各有一大群的弟子随众。有些瓦济人就建议邀请外道六师来他们的国家,为他们去除这些灾难。
也有人建议邀请佛陀,因为他很慈悲,有大神通,有大智慧。终于他们接受了第二项建议。因此他们选了两个大臣,派他们去摩羯陀国通知频毗沙罗王,有关他们国家的困境。
他们请求频毗沙罗王,派佛陀从摩羯陀国来到瓦济国。国王说:「你们应该自己去邀请他。」那些大臣就去邀请佛陀。佛陀接受了他们的邀请,知道那会利益很多众生。
后来,频毗沙罗王来问佛陀,是否接受了瓦济国的邀请。佛陀回答说接受了,国王就请求佛陀等几天,因为他要修理与布置去瓦济国的路。
在瓦济国和摩羯陀国之间有一条河,现在称为恒河,当时的恒河非常宽阔。频毗沙罗王装饰了那条路,把通向恒河部分的路准备好给佛陀走。
当道路准备好时,他邀请佛陀出发。佛陀就和几百个比丘出发前往瓦济国。当他们来到恒河,频毗沙罗王已经把船准备好了。
佛陀乘船,渡过河来到瓦济国。从摩羯陀国到恒河的距离是大约五由旬,从恒河到瓦济国首都毗舍离城的距离,是大约三由旬。
瓦济国人也把路准备好了,迎接佛陀到他们的首都。当佛陀乘船渡过河,一踏上瓦济国的国土,就开始下起倾盆大雨。由于这场大雨,整个国家变得很干净。
佛陀来到瓦济国的首都毗舍离城。在城门那里,佛陀教阿难尊者《宝经》,然后跟他说:「学这部经,然后绕城念诵它。」
阿难尊者拿了一钵的水,绕城洒水,念诵佛陀教他的经文,以便利益人民。该经文就是现在的《宝经》。
因为这段缘起,这部宝经在佛教国家很出名。佛陀教导这部护卫经,是为了保护瓦济国毗舍离城的人民。
《宝经》偈一 “任何来此聚会的众生,无论是住在地上或天空的,但愿一切众生都快乐,愿他们细心聆听我说。”
巴汉逐字翻译
yāni bhūtāni = 无论任何众生(在此是指诸神)
bhummāni vā = 或住在地上
antalikkhe vā = 或住在天空
samagatāni = 聚会
idha = 在此
sabbeva = (愿)一切
(te) bhūtā = (那些)众生
bhavantu = 是
sumanā = 快乐
athopi = 而且
suantu = (愿他们)聆听
bhāsita = (我)说
sakkacca = 细心解释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vaantalikkhe, sabbe’va bhūtā sumanā bhavantu.“任何来此聚会的众生,无论是住在地上或天空的,但愿一切众生都快乐。”
在此,「众生」(bhūta)是指任何众生,无论是人、动物、神或鬼。「众生」这一词含盖了一切有情。有许多众生是我们看不见的,因为我们的肉眼没有能力看见一切东西。
无论知或不知,见或不见,永远都有众生存在。虽然我们会因为自己的知见有限,而否认见不到的众生存在,但是我们还是会因为他们的影响,而体验好事或坏事。
在此,首先我们要向他们散播慈爱,这是佛教的态度。为了要化解别人制造的问题或干扰,我们向他们散播慈爱。
我们不想要吓他们。所以我们不曾见到有任何佛弟子以修行的名誉,对任何众生散播嗔恨或诅咒。
“Athopi sakkacca suantu bhāsita——愿他们细心聆听我说。”当佛陀说话时,人、天神与非人,都会细心聆听。
接着,佛陀继续诵念第二个偈子。偈二 “因此一切众生请谛听,应向众人类散播慈爱,他们日夜来供养你们,故应精勤地保护他们。”
巴汉逐字翻译
tasmā hi = 因此
bhūtā = 诸神
sabbe = 你们全部
nisāmetha = 谛听
karotha = 做(意即:显示)
metta = 慈爱
mānusiyā pajāya = 对众人类
diva ca = 在白天
ratto ca = 在夜晚
ye haranti = 他们(那些人类)带来
bali = 给予诸神的供养(devatābali)
tasmā hi = 因此(诸神啊!)
rakkhatha = 保护
ne = 他们(那些人类)
appamattā = 精勤地解释
“Tasmā hi bhūtā nisāmetha sabbe, metta? karotha mānusiyā pajāya.因此一切众生请谛听,应向众人类散播慈爱。”
这是慈悲的佛陀,给予诸非人、神鬼等其它众生的劝导。在散播慈爱之后,佛陀给予这项劝导。这项劝导是什么?应向众人类散播慈爱。
这是佛陀劝导他们,应该要向众人类散播慈爱,而不是去干扰他们。
“Divā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日夜来供养你们的人类们。”在各种宗教里,都有这样的传统。人们以诸神的名誉来做供养,这并不是佛教开创的传统。
这是当时已经存在的传统,佛陀没有叫他的随众弟子们,舍弃这一切传统习俗。人们遵守这个礼敬神明的信仰已经几千年,但佛陀并不这么说:“舍弃它,因为我是唯一的。向我祈求吧!”
我们应该明白佛陀是觉者,是精神导师,他不会嫉妒别人。在中国有中国自己的神,在印度及其它的国家也是一样。
人们透过拜神而得到某种满足感。正如巴利经典中提到的:当人们遭遇困难时,他们就去寺庙、树、山岳和其它各种礼拜的地方,以祈求保护,这是自然的。
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不要以为只凭向诸神或寺庙祈求,就能够灭除一切痛苦。你必须亲自了知诸法,正确地了知四圣谛,渐次地培育与提升自己的知见及智慧。
这样的话,将来有一天,你就能够解决你所有的问题。这并非仅仅只是投靠或祈求任何神明,就能够做到的。
佛教徒不能够说,礼敬神明就是错误的。但佛教徒知道,这些神明并不能够把智慧或觉悟给我们,也不能赐予我们投生到天界。
根据佛陀的教法,神明们并不能赐予我们投生天界,我们必须自己努力行善以便投生天界。我们不是依靠神明而投生天界,是依靠佛陀教法而投生天界。
我们需要了知某些法,培育与修行某些法。这是导向天界之道,但这并非佛教徒最终的目标;因为佛弟子最终的目标,是要解脱生死轮回。
当你透过禅修,修行到观智的最高层次,知见到一切名色法的灭尽,身心痛苦的彻底熄灭,那才是导向解脱之道,这称为般涅盘。
即使获得了天界的快乐,我们还是会面对各种问题,因为心还没有完全清净,还有贪欲和嗔恨。当我们向诸神散播慈爱时,我们可能会得到他们给予某种程度的保护。
然而,这并非最终的解脱,也不是获得智慧或觉悟。“Tasmā hi ne rakkhathaappamattā.故应精勤地保护他们。”
所以,神明们可能会照顾你,你能够透过他们的保护,而避免某些不幸、意外和疾病。但这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法,这并不能保证你完全不再有问题,所以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法。
另一种解释:在叫诸神细心聆听他的话之后,佛陀开始这样劝导他们:“应散播慈爱给日夜来供养你们的人类们。”以下是注释对于供养诸神的解释。
那些人透过供养食物,然后把功德献给诸神,来做白天的供养。另者,他们把整夜听闻佛法开示(通宵诵经)的功德献给诸神,来做夜晚的供养。
把功德献给别人,也是一种慈爱的表现。很自然的,当别人向我们表现慈爱时,我们也会以慈爱来响应。另者,在培育慈爱的十一种利益当中,其中一项是培育慈爱的人,会受到诸神的保护。
另一部经里记载,在两位大臣苏尼塔和瓦萨卡拉,在供养食物给佛陀与僧团之后,佛陀向他们开示以下的偈子,以指出把功德献给诸神的效果。
当时,佛陀住在巴达里村,他说偈:“无论住在哪里,智者都供养食物给有德行的梵行者;供养给这些应供者后,他把功德献给当地的神明。
受到恭敬,他们(神明)将会恭敬他,受到礼敬,他们将会礼敬他,对他好,正如母亲对待儿子一般;如此受到诸神照顾的人,他会幸福。”
关于把功德献给诸神,在《难陀母经》里把功德献给诸神时,比较常用的巴利偈子是:“愿一切神随喜我们至今所累积的功德,愿一切得成就!”
或者是《长部.大般涅盘经》里所说:“住在天空或地上、大威神力的诸神与龙,在随喜这功德之后,应长久地守护世间教法。”
除了这两个偈子外,在《难陀母经》里也提到,有一位女居士如何把功德献给四大天王之一的维萨瓦讷王:一时,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和一大群比丘在南方山区行脚。
当时,女居士维鲁莰达奇.难陀母,于后夜醒过来之后,正在念诵《彼岸品》。当时,维萨瓦讷大王正从北方去南方办事,听到她朗诵《彼岸品》,就等她念诵完毕。
难陀母念诵《彼岸品》完毕后,就静下来。知道她念完了,维萨瓦讷大王很欢喜地随喜,说道:“萨度,大妹!”
她问道:“这位大德是谁?”
“大妹,我是维萨瓦讷大王。”
“萨度,大德,就让我把念诵法作为见面礼(送给客人的礼物)。”
“萨度,大妹。就让这作为见面礼。明天,在还没有吃早餐之前,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带领的僧团,将会来到维鲁莰达卡。供养食物给他们后,愿你把该功德献给我。让那也作为见面礼。”
天亮之后,难陀母在家里准备好丰盛的饮食。过后,在还没有吃早餐之前,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带领的僧团,来到了维鲁莰达卡。
当时,难陀母向某位男士说:“先生,去寺院通知僧团,食物已经在女居士难陀母的家里准备好了。”
该男人说:“好的,女士。”他来到寺院,通知比丘僧团道:“诸位尊者,食物已经在女居士难陀母的家里准备好了。”
于是,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带领的僧团,在早上穿好了袈裟,拿了钵和双层衣来到难陀母的家里,坐在已准备好的座位上。
当时,难陀母亲手供养丰盛的饮食,给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带领的僧团。
知道舍利弗尊者已经用完餐及把钵放在一旁后,女居士难陀母就坐在一旁。舍利弗尊者说:“难陀母,是谁通知你僧团的到来?”
难陀母就跟舍利弗尊者说事情的经过,然后说:“尊者,愿此布施的功德带给维萨瓦讷大王快乐。”
舍利弗尊者就说:“真奇妙!真殊胜!难陀母,你竟然能和有大威神力的天子面对面说话。”
这部经记载于《增支部.七集》,难陀母透过说“愿此布施的功德带给维萨瓦讷大王快乐”而把自己的功德,献给四大天王之一的维萨瓦讷大王。
其巴利原文是:“Ida dāne, pu??a?ca pu??amahī ca ta vessavaassa mahārājassa sukhāya hotu.”(缅甸版.第六次结集)
或“Ida dāne, pu??a hita vessavaassa mahārājassa sukhāya hotu.”(PTS/锡兰版)。另外有一个和以上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是把功德献给鬼。
该问题是,如果鬼是因为恶业投生到鬼界,他们怎么能够透过随喜献给他们的功德,而投生到善趣?业的运作牵涉到非常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解释是,新的业支持某个过去(旧)业成熟。这是说,随喜别人的功德的现在业(随喜业),会支持某个过去久远的善业产生果报,投生到善趣。
偈三 “无论在这世间或其它世间(这是指天界、梵天界或其它世界系)的任何财宝,或在天界的任何殊胜珠宝,都没有和如来(佛陀)同等的。在佛陀里有此殊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巴汉逐字翻译
(suvatthi = su + atthi)
ya ki?ci = 无论任何
vitta = 财宝
idha vā = 或在此(在人间)
hura vā = 或在其它世界
ya ratana vā = 或任何珠宝
paīta? = 殊胜
saggesu = 在天界里
na no atthi = 没有
sama = 同等
tathāgatena = 和如来(即佛陀)
Buddhe = 在佛陀里
idampi ratana = 此宝
paīta = 殊胜
etena saccena = 以此真实语
hotu = 愿得
suvatthi = 安乐解释
“Ya ki?ci vitta idha 无论在这世间的任何财宝。”在这世间里,我们有非常珍贵的宝物,例如金、银、各种宝石、钻石和珍珠。人们喜欢它们,因为它们很珍贵。
为什么它们珍贵?因为它们不常见、稀有及很难找到,所以其价值就高了起来。如果有一天,世间的所有普通石头都变成了钻石,那么钻石就不再有价值了。
那时,你就不再收藏钻石。到时你可能会花上几千元来买普通的石头(因为它变得稀有了)。这些变成珍贵的东西,而钻石的价值则下跌。
这是世间珍宝的本质,人心决定其价值。同样的,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金和铁,那么金的价值就会下跌。不再值钱!到时候人们可能开始买铁。他们开始收藏铁,这就是地球上东西的世俗价。
另一个要点:为什么你视这些石头为非常珍贵?它经历了数百万年才变成宝石,并非马上就可变成。学过宝石学的人就知道,那需要几百万年才能形成。
这是很缓慢的过程。你不知道人心,也是经历许多个百万年乃至万亿世才形成的。它也不是马上就变出来的,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或马上就制造出来的。
“hura vā saggesu vā 在其它世间或天界。”这是指所有的天界和梵天界。诸神真的存在,但他们和人类不一样。每一层天的神的形成与生活都不一样。
“Ya ratana paīta 这些殊胜宝。”人与神视为很珍贵的这一切珍宝,我们称之为宝。它们的价值一直都在上下波动,甚至有时价值下跌到没有价值。我们不可以视这些为永远有价值的东西。
“Na no sama atthi Tathāgatena.都没有和如来(佛陀)同等的。”人与神视为很珍贵的这一切珍宝,都不能和佛陀的殊胜功德相比。
佛陀已经圆满了一切波罗蜜,拥有彻见三界世间的智慧。所以在这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佛陀做比较。
佛陀的证悟与智慧的价值,永远都是一样的。没有人能够令到它贬值。
“Idam’pi Buddhe ratana paīta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在佛陀里有此殊
胜宝。以此真实语愿得安乐。”
快乐,是指愿你免离困苦、忧虑、痛苦。这是快乐的含义。有五种很少出现在世间的珍宝,世尊这样说:“离车人,有五种珍宝是很少出现在世间上的。是哪五种?
如来、阿罗汉、圆满自觉者出现在这世间,是很稀有的。在这世间,教导如来所教的法与律的人,是很稀有的。在这世间,了知如来所教的法与律的人,是很稀有的。
在这世间,了知如来所教的法与律且依法修行的人,是很稀有的。在这世间,有感恩心、会做出感恩的表现的人是很稀有的。离车人,在这世间,这五种珍宝的出现是很稀有的。”
据说珍宝会带来快乐与喜悦,宝石可能会为拥有者带来大喜悦,轮宝为转轮圣王带来喜悦。然而,这一切宝物都不能和佛宝的功德所带来的喜悦相比。
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行到证悟阿罗汉道果的人有极大的喜悦。证悟道智的喜悦,是这世间的其它喜悦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