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阿难!但当如何理解以上所说的意义呢?”
“知者、见者、应供、等正觉的世尊,已为诸比丘订定学处,又制定了巴帝摩卡。我们住于同一村邑的比丘,每逢半月伍波萨他日便聚集一处,选出熟谙巴帝摩卡的人。如有比丘犯戒,以所诵读的巴帝摩卡为据,我们依法、依律而纠正其行,我们并非依人而行,而是依法而行。”
“大师阿难!今日世上可有一位比丘,为你所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为你所近住、恭敬与尊重?”
“婆罗门!实有此人。”
“大师阿难!但有人问你:“今日世上可有一比丘,为大师瞿昙所任命:于我灭后,你们皆应皈依此人?”你回答实无此人。当有人问你:“今日世上可有一位比丘,曾被僧团所挑选,由众多长老比丘所选定:世尊灭后,我们皆应皈依此人。你们今日可依止此人?”你回答实无此人。又,当有人问你:“今日世上可有一位比丘,为你所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为你所近住、恭敬与尊重?”你却回答实有此人。当如何理解以上所说的意义呢?”
“婆罗门!知者、见者、应供、等正觉的世尊,曾说有十法可激励信心。若我们之中有具足十法者,我们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他,并近住、恭敬与尊重他。是哪十法呢?
“比丘要为具戒者,以别解脱律仪防护,圆满正行与行处,见微细的罪过也感怖畏,以受持学处而学。他是多闻者,善忆持、集录所闻之法;他教导佛法,此法不论是文字或义理上,不论是初、中、后,都是善妙的,要为人们解说此圆满清净的梵行;这些教法他都善学、忆持,依语整理,依意思惟,依正见善洞察。他于饮食,衣服,卧具与医药都能少欲知足。他能随意自在,出入四种禅定,安住于现前的法乐。他现种种神变:以一化多,以多化一;或现或隐,穿墙走壁,越山而行,犹如行空,自在无碍;入出大地犹在水中;跏趺而坐行于天上,如展翅之鸟;他有大神通、大威力,手可触及日月;其身之力,远及梵天。他天耳界清净,超于人间,天与人两种之声,不论远近皆得闻。他有他心通能知他之人心与众生心,当心为贪欲所染,知其为贪欲所染……(见第十二章)……心未解脱时,知其未解脱。他能忆念种种过去世……(见第二章)。又有超人的清净天眼,见众生的死时与生时……(见第二章)……他明白众生如何依自己的业行而流转生死。他依漏尽、无漏,于现法自证知,住于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此即为十法。”
此话说毕,婆罗门禹舍转向跋难达将军,问到:“将军!你意下如何?若众人以此作为对所应尊敬者示其敬意的标准,他们可有不当之处?又,他们若不如此作,又当恭敬、尊重、尊敬、供养何人?当近住、恭敬与尊重何人?”(M.108)
世尊赞叹与不赞叹的禅定
婆罗门禹舍问阿难尊者:“大师阿难!您今住于何处?”
“婆罗门!我今住于竹林园。”
“大师阿难!我希望竹林园是今人愉悦的、安静的,无声嚣、离人里,可避人迹,是适于独处静默的地方。”
“婆罗门!因为有你这样的护卫、保护者,所以竹林园确实拥有这些特质。”
“大师阿难!由于禅定者、修定者等诸善者,所以竹林园确实拥有这些特质,因为诸善者确实是禅定者、修定者。往昔大师瞿昙住于韦沙离大林之重阁讲堂时,我曾至其处且亲近他。大师瞿昙以各种方式谈论禅定,他修习禅定,并常自入禅。事实上,大师瞿昙赞叹一切禅定。”
“婆罗门!世尊并未赞叹一切禅定,也未谴责一切禅定。世尊不赞叹何种禅定呢?若有人之心住于贪欲,为贪欲所攫,不能正确了知远离贪欲。不论于禅修、更上的禅修、未禅修、再次禅修时,此人皆以贪欲为先。同样的情形,此人之心为瞋恚、昏眠、掉悔、疑所打攫。此等禅定为世尊所不赞叹。
“世尊赞叹何种禅定呢?若有人舍离诸欲,舍离不善法,进入并住于初禅,伴随着寻、伺,及由舍离所生的喜与乐。复次,他进入并住于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此种禅定为世尊所赞叹。”
“大师阿难!看来大师瞿昙赞叹应被赞叹的禅定,谴责应被谴责的禅定。大师阿难!我们在此告辞了,我们很忙,还有许多事待办。”
“婆罗门!悉听尊便。”
马嘎塔车的大臣婆罗门禹舍便起身离座,对阿难尊者所说欢喜赞同,辞行而去。他离去不久,主掌国防的婆罗门目建连便说:“大师阿难尚未回答我们的问题。”
“婆罗门!难道我们不曾对你说:“世上实无一比丘具有世尊、阿罗汉、正自觉者的所有物质。因为世尊是令未生之道而生者、未造之道而造者、未说示之道而说示者,世尊是知道者、见道者、于道通达者。今随顺于道的诸弟子是依世尊之后而作,才能具足而住。”(M.108)
阿阇世王灭跋祇盟国
注释者:在那一段时间,阿阇世王一心想灭掉位于恒河北岸,以韦沙离为首都,国力强大的邻国跋祇盟国。禹舍了为协助国王达到此一目的,伪装成反叛者反对国王,让自己以卖国者的身分遭到揭发,然后逃到韦沙离避难。在这之后的三年里,他致力于在联盟国间挑拨离间,当认为时机成熟时,便暗中通报阿阇世王。韦沙离的统治者们,此时已分裂到无法抵御外敌的地步,阿阇世王很快就成功地大举入侵,又随后对跋祇族人进行了大屠杀,这便是独立的跋祇盟国灭亡之日。高沙喇国的琉璃王很快也效仿了他表兄的行为,大举入侵在其东北边界属于释迦族与拘利族的领土,并对其人民也进行了同样的杀戮。
佛教的流传,以及在印度的消亡
叙述者:印度历史的第一幕到此结束。在这之后的一个半的世纪里,直到孔雀王朝及其帝国的兴起,史料所载的仅有马嘎塔历代国王的名字,以及在佛陀入灭百年后众阿罗汉二次结集。但在此之前,北部的强国高沙喇国已经灭亡(其因不详),古老的马嘎塔的继承者旃陀罗笈多王(希腊旅行家麦加斯梯尼(Megasthenes)称为他Sandrocottos),已统治整个恒河流域,并将首都设在今日的巴特那(华氏城,Pàñaliputta)。
第二次结集的始末,毋庸置疑地是在那次结集当时被载入律藏之中。经典再次被复诵,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次结集之后新出现的几部经典是在这次结集时加到藏经里。第三次结集则发生在阿首咖(Asoka)(旃陀罗笈多王的孙子)执政时期,论藏因增加一书讨论多种异论而完整,事实上,三藏经典至此定型。
此时佛教已出现了十八个不同的部派,其中上座部(保守长老学派),在皈依佛教的阿首咖(Asoka)在位时期成为主流。他的儿子(或说是他的侄子)阿罗汉陀,把巴利三藏及其注释书带到锡兰,而其他长老则分赴各个不同的国家。他所携去的巴利三藏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锡兰,同时也传到缅甸、泰国与柬埔寨这些上座部仍兴盛的国家。
中国旅行家义净三藏在第七世纪末曾游学于印度(但未到锡兰),根据他的说法,当时上座部佛教盛行于南印度,而说一切有部(其梵文经典晚出于巴利藏经)则盛行于北印度,虽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部派也在各地传播。说一切有部的藏经后来向北方与东方传播,而巴利藏经则向南方与东方传播。据义净三藏说(他本人为说一切有部的学者),在他的年代里,大乘佛教似乎便已植根于每一个或大多数的部派,一般公认它是由大众部分出。虽然大乘佛教曾多次在锡兰与缅甸兴盛一时,但它却从未能取代它在那些国家里的老对手。而在印度,任何形式的佛教都在进入十五世纪之前,已完全消失。
原注:
偷罗难达比丘尼常以一位骄傲、聪敏、惹事生非的女子出现在律藏中,她也是数条戒律制定的原因。
锡兰即今斯里兰卡。(菩提)
译注:
“负债者”是指未证阿罗汉一旦烦恼断尽证得阿罗汉即堪受人天供养。
此即指大妄语戒。
这一说法给人经藏四部之架构成立在先,咖沙巴尊者询问在后的印象,而实际的情形正好相反。
第三次结集时,目建连子帝须汇整各部派对佛法的诠释异议,由大众讨论,并加以批判,论决正义,并将之编撰集成《论事》一书。
参考资料一览表
《律藏•大品》
经文出处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册数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页数 主题 汉译南传大藏经册数与页数
1:1-4 i, 1-4 成道之后 3:1-5
1:5 4-7 决定说法 3:6-10
1:6 7-14 最早的五位弟子 3:11-20
1:7-20 15-34 弘法 3:21-46
1:21-22 34-39 火的开示等等 3:46-54
1:23-24 39-44 两大弟子 3:54-60
1:54 82-83 返回咖毕喇瓦土国 3:103-4
2:1-2 101-2 斋戒日 3:135-36
2:3 102 诵戒 3:136-38
3:1 137 夏安居之住所 3:185
5:1 179-83 弹琵琶之喻 3:241-46
5:13 194-97 亿耳尊者 3:259-62
6:28 226-31 最后一次巡回说法 3:299-304
6:30 231-33 女伶阿梵和利 3:304-7
8:12,13 287-89 制定衣的件数 3:374-77
8:15 290-94 鹿母夫人 377-82
8:26 301-3 照顾病比丘 391-93
10:1-5 337-57 憍闪毗的争执 439-63
《律藏•小品》
经文出处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册数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页数 主题 汉译南传大藏经册数与页数
5:33 ii, 139-40 “以个人的母语学法” 4:186
5:33 140 “祝您长寿,世尊” 4:187
6:4 154-59 给孤独长者 4:210-16
6:5-9 159-65 鹧鸪鸟的圣道生活 4:216-23
7:1 180-84 释迦族人出家 4:249-54
7:2-4 184-203 提婆达多 4:254-77
9:1 236-40 大海的八种功德 4:317-22
10:1 253-56 女众出家 4:339-43
10:5 258-59 法的摘要 4:345
11:1.1 284-85 佛入涅槃 4:381-82
11:1.1-11 285-90 第一次结集 4:382-87
《律藏•经分别》
经文出处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册数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页数 主题 汉译南传大藏经册数与页数
巴拉基嘎1 iii, 1-4 出现世间的第一条戒 1:13-24
巴拉基嘎1 6-11 毗兰若城的夏安居 1:7-13
僧残10 171-72 破僧(分裂僧团) 1:238-43
巴吉帝亚32 iv, 71-72 应供时比丘数不应超过三人 2:96-97
巴吉帝亚92 173 袈裟的尺寸 2:233-234
《长部》
经文出处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册数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页数 主题 汉译南传大藏经册数与页数
2 i, 73-76 四禅 6:82-84
9 195-202 三种我 6:202-3
11 221-23 鸡筏多经(坚固经) 6:232-38
14 ii, 7 过去六佛 6:273
14 7 佛陀的家世 6:273-74
15 57 生、老、死 7:1-4
16 72-166 大般涅槃经 7:21-126
22 291-304 正念 7:296
22 307-11 四圣谛 7:288-97
22 311 正见 7:295
22 311-13 道支(2~7支) 7:295-97
22 313 正定 7:296-97
26 iii, 75-76 美德亚佛 8:71
33 211 众生依食而住 8:229
33 217 三种行 8:232
33 234 五上分结 8:247
《中部》
经文出处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册数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页数 主题 汉译南传大藏经册数与页数
2 i, 7-8 见之稠林 9:8-9
4 17-18 林中住 9:21-25
8 41-42 无色界之四天 9:52
8 46 “比丘,要禅修” 9:59
10 56-63 正念 9:73-81
12 69-72 佛十力与无畏 9:91-95
12 77-83 佛所修的苦行 9:101-7
13 90 正思惟 9:110
14 91 调伏感官的欲望 9:117-18
21 129 锯子的譬喻 9:182-83
22 133-35 捉蛇与渡筏喻 9:189-91
22 137-38 我及我的属性 9:191-96
22 140 曲解佛意 9:198-99
22 142 具足信心之人 9:201
25 160 灭受想(定) 9:223
26 163 出家 9:227
26 163-66 菩萨的探求 9:227-31
26 167 成道 9:231-32
26 167-73 弘法的决定 9:232-34
28 190-91 “谁见到缘起” 9:261-62
36 240 出家 9:322-23
36 240-46 为成道奋斗 9:323-33
36 246-47 找到正道 9:334
36 247-49 成道 9:334-36
36 249-51 痴人之乡 9:337-38
38 259 识依缘而生 9:346
38 261 四食 9:351-52
38 262-64 此故彼之缘起 9:352-56
38 266-69 循序渐进的修学 9:358-62
38 270 苦的止息 9:363
39 275-76 五盖 9:369
39 276-78 四禅 9:370-72
41 288 正语 10:5
43 292,293 意识的作用 10:11,12
44 300 我见 10:20
44 301 (身语意)三行 10:22
44 302-3 三种受 10:23-24
47 320 有凭有据的信心 10:45
49 326-31 梵天对永恒的信仰 10:54-57
61 414-15 为罗候罗:妄语 10:172-73
62 420-21 为罗候罗:禅修 10:180-81
62 423-25 四大与空 10:181-83
64 433 五下分结 10:196
67 456-59 佛陀遣散僧团 10:228
72 485-86 见的稠林 10:266-67
74 497-501 为长爪梵志说法 10:283-87
75 508 涅槃乐最上 10:298
86 ii, 97-105 度化盎古利马喇 11:104-14
87 108-12 亲人引生忧伤 11:115-19
89 118-25 波斯匿王向佛陀顶礼 11:128-34
90 126-27 关于一切智的问题 11:136-38
91 133-40 佛陀的相好与举止 11:145-50
104 243-45 僧团的争执 11:258-63
107 iii, 4-6 佛陀指路 11;283-85
108 7-15 佛陀涅槃之后 11:287-94
109 16 五蕴的因 11:297
109 16 执取与五蕴
117 71 圣者之正定 12:55
117 71-72 正见 12:55-56
117 75 不正命 12:59-60
118 80-81 四种圣人 12:64-65
123 118-24 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 12:104-10
128 152-54 憍闪毗的争执 12:143-46
128 154-57 和合共住 12:146-49
129 169 盲龟 12:161-62
135 203 众生是业的拥有者 12:209
143 261 给孤独长者之死 12:276-78
147 277-80 罗候罗证阿罗汉果 12:301-4
148 285 潜在的贪婪 12:310
152 302 “禅修吧,比丘们” 12:330
《相应部》
经文出处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册数 巴利圣典学会版之页数 主题 汉译南传大藏经册数与页数
1:23 i, 13 解缚 13:18-19
1:62 39 世界由心所驱动 13:58
2:26 61-62 世界尽头 13:111-12
3:1 68-70 波斯匿王见佛 13:127-30
3:11 77-79 辨识阿罗汉难 13:141-43
3;14-15 82-85 胜负 13:147-51
3:25 100-102 老死逼迫 13:170-73
4:1 103 无益的苦行 13:179-80
4:6 106-7 圣人无所畏惧 13:183-84
4:13 110-11 基于慈悲之卧息 13:189-90
4:20 116-17 不靠武力而治 13:197-98
4:24 122-24 与魔王对话 13:205-7
4:25 124-27 魔王的女儿 13:209-12
6:1 136-38 “我该教授正法吗?” 13:233-36
6:2 139-40 礼敬法 13:236-38
6:12 153-54 名誉毁灭浪子 13:256
7:11 172-73 耕田婆罗豆婆阇 13:289-91
10:8 210-12 购买祗园精舍 13:360-61
12:2 ii, 2-4 缘起:每一支的含义 14:13-14
12:15 17 为马哈咖吒亚那解说正见 14:19-20
12:17 18-20 谁创造苦? 14:22-24
12:20 25-26 因缘生性 14:29-31
12:37 64-65 此身非汝所有 14:77
12:43 72 苦的起源 14:85-87
12:61 94-95 心如猿猴 14:112-14
12:63 98 四食 14:117-19
12:65 104-6 古道 14:125-27
15:1 178 轮回无始 14:222-23
16:11 217-22 大迦叶之卓越 14:269-74
16:13 223-25 正法的消失 14:276-78
17:35-36 258-59 提婆达多得美名 14:300-3
21:8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