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五台山那片湛蓝的天空。更喜欢它的祥和与宁静,因为它是文殊菩萨的净土。
上梦下参老法师时常提醒我们,要善于观察诸法实相。观察即是思维修。思维修就是分析某一个所缘境。通过教、理、喻、因,进行观察,思维,直至内心产生定解。
老法师从一开始讲《华严经》就说:"你要相信你自己就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所证得的真如之智,和你本具的性体无二无别。"我常常想,既然我是毗卢遮那,为什么还会有烦恼呢?为什么不能像佛那样来去自如呢?为什么没有佛的功用,常被无明所缚呢?当自己烦恼起来时,就不敢说我是毗卢遮那佛。因为佛是没有烦恼的。《华严经》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那是从理上说的,但事上还是有差别的。
在普寿寺紧张的修学之余,我喜欢独自一人看蓝天、白云,用心去感受五台山的清凉和法喜。当看到空中白云的变化:时而乌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时,不禁想起古德所说的一句话"虚空本不动,白云自往来。"是什么意思呢?把它跟《华严经》结合起来看,噢!"虚空本不动"不就好比我们本具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的体性吗?之所以未能起妙用,是因为被如云的无明烦恼所覆盖。尽管我们心常生热恼,迷失本性,但法身是常寂如虚空一样,任凭云起、云落,而虚空并没有动摇。
当我们烦恼生起时,你只要善于观察,觉知它的生、住、异、灭。烦恼并不能损害我们的法身。平时多加思维分析,训练自己的这颗心,不要让它散乱放逸。要平静而不懈怠,要戒骄、戒躁。把心安住在善法中,内心自然远离空虚茫然。当你沉浸在宁静、愉悦祥和的气氛中,内心如风和日丽、晴朗天空般的宁静了。
老法师曾说,成佛是用心来成的,并非离此心外更有余佛可成。所以,把握自己现前的这颗心是最重要的。修行不就是为了去妄求真吗?我们本具毗卢遮那的体性。为什么不能显现,就如蓝天被厚厚的云层遮挡,看不见一样。然虚空依旧如故。我们的烦恼被无明所覆,心海潮起潮落,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未能起妙用。当你拔云见月,湛蓝的天空依然是那么湛蓝。无明烦恼亦复如是。当你拔开烦恼的乌云,自性显现,内心顿感清凉平静,智慧大开,一切事物影现其中,便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去执着它的现相。因为一切诸法实相,如梦、如影、如响、如声。如此,多多观察思维,对于生活中所遭遇的任何事都会得到缓解。什么人我是非,善恶好丑,都是因缘和合的相续相,并非实有。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亦失诸善行。"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训练自己像虚空那样,含容一切,任云自在往来,而不坏虚空性。如此训练,我们的心,遇境逢缘时,不动声色。正是:坐观云起时,烦恼自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