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这个世间,每天都要与钱打交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无不需要用钱来买,似乎少了钱,人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大多数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在赚钱,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似乎都变得以钱为标准,赚钱变得更加重要。每个人都不能否定金钱的作用,更无法从金钱的世界里脱离出来。
对于钱财,可能每个人的态度都不相同。有的人认为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就够了,而有的人视钱财为一生的追求。然而钱财再多,也只是像流动的水,谁也无法留住它。如果放在那里不流动,钱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也就不是钱了。生活中,人们都很羡慕那些有钱人。开名车,住别墅,更希望自己成为有钱人。可是人们并未认真思考金钱给人带来了什么,又让人失去了什么。表面上人们认为赚了很多钱,其实是被钱所赚。为什么?为了钱,人们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健康,失去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为了钱,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心血,钱似乎占据了人们的一生。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印证,每个人都在想着发财。为了钱,人性变得冷漠功利,社会环境也变得浮夸躁动。因此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毫不为过。一旦拥有了更多的钱,人就容易沉迷于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掉进金钱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虽然如此,可是人要生活,却又不能没有钱,钱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尤其在这个物质消费的时代,没有一样东西不与钱挂钩。只是人们应该搞清楚钱财的作用和位置,不要让钱来支配我们,更不要让钱成为人一生的唯一目标。其实在佛教里也非常重视经济,主张发展净财、善财,并拥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净财不仅可以帮助积累修道的资粮,而且也是弘法利生的基础。佛教也不排斥富有,像庄严的极乐世界,也都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其实钱本身没有好与坏,用的时候就有了好与坏。在世间有了钱可以开拓更广阔的事业,可以帮助更多人,可以福利社会,造福人群。只要是善财、净财,多多益善。至于横财、不义不当之财,只会生出祸端,是万万不能要的。如何去对待把握钱财,却需要智慧来抉择。佛教对待财富,非常重视利均,共有,更是提倡布施的观念。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将钱财公之于众,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并且用现在的财富培养未来的福德财富,成为永世的财富。
通常人们将财富与钱财划上等号,实则不然。财富不仅仅包括钱财,钱财只是物质财富,人活着除了物质财富,还需要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有限、有量的。布施、无私、道德这些都是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将钱财散尽,用来造福于社会,钱财也可以升华成为精神财富,人生才会变得充实饱满。一旦执著钱财,就会充当金钱的工具,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千金散尽还复来,河水只有流动,才能涓涓不绝。纵然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财富,终归要销毁散尽。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丰富的物质,而是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懂得“舍”的人不仅是富者,更是智者。舍即是得,散尽才会复来。
佛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生来死去都是两手空空,活着的过程却是万般的辛苦,钱财往往成为人们放不下的负担。无论钱多钱少,多数人会因钱所累。多少人生前一生辛劳,赚得万贯家财,可是临终之时,一分一毫也带不走。反倒是亲人子女之间为了争夺财产反目成仇。如果能够在生前把钱财用于慈善事业,救济贫困,发展教育,那么因此所得功德,不仅可以让自己生往善处,还可以给后人以表率作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可以成为亲人子女无限的精神财富,这样的福德更是可以福荫子孙后代。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谁都懂,如果真能把这些简单的道理,汇归到生命的内涵中,人生的意义将不再简单、平凡。钱财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应该作为实现人生意义的手段,只要不去执着于钱财,摆脱钱财带给人生的种种缠缚,把物质财富升华为精神财富,生命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