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敬三宝
一、 「归依」之意义
净影慧远着《大乘义章》卷10:「言三归者,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依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依佛为师,故曰归佛。凭法为药,故称归法。依僧为友,故名归僧。问曰:何故偏归此三?[答曰:]以此三种毕竟归处,能令众生出离生死称涅槃故。」(大正44,654a8-14)
二、三宝:
(一)佛(buddha):佛陀、觉者——1、释迦牟尼佛。
2、三世十方诸佛(燃灯佛、阿弥陀佛……)。
(二)法(dharma):达磨——1、佛所觉悟的真理。
2、经、律、论等三藏典籍。
(三)僧(saMgha):僧伽、和合众,一切凡夫僧、贤圣僧。
三、(p.1)「成佛之道」:成佛的法门、正道,就是「成佛之道」。
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
(一) 福德道,智慧道。
(二) 易行道,难行道。
(三) 世间道,出世间道。
(四) 声闻道,菩萨道。……
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无非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1
四、(p.2)寻求依怙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有」海无边际,此处的「有」,主要是指众生的生命流转,是十二缘起2中「爱、取、有」的「有」(bhava),不是有没有的「有」。
※《成佛之道》(增注本)p.172:「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的生命自体。但这里所说的(爱增则名取,因是集后有,生老死相随),不是现实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后世生命的业力,也可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有了这,那么现生死了以后,未来识又会结『生』。生了,就不能不『老』不『死』。」
※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p.12:
「经上说,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是能引发三有果报自体的存在。因三界趣生自体的存在(如种子到了成熟阶段),就必然有生老病死演变的苦痛。」
五、(p.4)抉择归依:
(一) 不求归依 [迷恋世间](p.4~p.8)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有人迷恋世间而不求归依,迷恋的现事很多,主要的有六种:
1、财富:积聚皆销散。
2、名位、权位:崇高必堕落。(顶生王堕落人间)3
3、眷属:合会要当离。
4、生存:有生无不死。
5、国家:国家治还乱。
6、社会进步:器界成复毁。
(二) 错求归依 [归依外道邪宗] (p.8~p.12)
[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独梵依慢住,亦非归依处]
1. 鬼神:鬼神好凶杀。
2. 欲天:欲天耽诸欲。
(六欲天:四大王众天、忉利天(帝释)、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3. 独梵(大梵天):独梵依慢住。
(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 梵天以上,还有二、三、四禅天,以上还有无色界天。但与人类没有什么接触,只是极少数人能信受奉行,不能成为社会共信的宗教。(p.12)
(三)正确的归依 [归依佛、法、僧三宝] (p.12~p.13)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 事实:
1、梵天王请佛转*轮。
参见:
(1)《中阿含》卷19〈梵天请佛经〉(第78经),大正1,547a~549b。
(2)《长阿含》卷1〈大本经〉(第1经),大正1,8b~c。
(3)《增一阿含》卷10〈劝请品第19(1)〉,大正2,593a~b)。
2、帝释听佛说法,免堕猪胎。
参见:《增壹阿含经》卷24〈善聚品第32(6)〉,大正2,677b25-679a9。
六、(p.13~p.19)佛宝
(一)(p.13~p.15)智证法身[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
1、法身与慧命的统一,就是佛(buddha),觉者。
(1)法身:正法以为身——所觉证的正法,称为「最清净法界」。
(2)慧命:佛以净慧为命——能觉证的净慧,清净觉照的佛智。
2、两足尊
(1)两足就是人类,人类中的最尊胜者,就是佛。
(2)两足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
(二)、(三)(p.15~p.17)诸佛无量、本师悲愿
[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三世十方诸佛(普遍归敬)
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我们这个世界而言,值得特别归敬)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4
(四)(p.17~p.19)一切诸佛皆三德圆满,而方便示现差别
[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
1、一切诸佛三德圆满
(1)智德:具「一切种智」,觉了一切法的共相、自相,不但具般若慧,自己得解脱,也能以方便慧让众生得解脱。
(2)恩德:悲愿深切,普度一切众生。
(3)断德:断尽一切烦恼及习气5。
2、从三德来说,佛佛平等;而为了适应众生根基,方便示现色身、寿命、国土、弟子、正法住世长短等差别。(p.18~p.19)
七、(p.19~p.23)法宝
(一)(p.19~p.21)三法印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
1. 诸行无常(丘井,朽故):参见《众经撰杂譬喻》卷4,大正4,533a27~ b13。
2. 诸法无我(空聚落,寂无人):参见《杂阿含》卷43(1172),大正2,313b~314a。
3. 涅槃寂静(彼岸林泉乐)。
※涅槃在一切离欲中最尊最胜,故说「离欲尊」。
※诸行无常: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譬喻》卷4,大正4,533a27~ b13:
一切众生贪着世乐不虑无常,不以大患为苦。譬如昔有一人遭事应死,系在牢狱恐死而逃走。国法若有死囚逾狱走者,即放狂象令蹈杀。于是放狂象令逐此罪囚,囚见象欲至走入墟井中,下有一大毒龙张口向上,复四毒蛇在井四边,有一草根。此囚怖畏,一心急捉此草根,复有两白鼠啮此草根。时井上有一大树,树中有蜜,一日之中有一滴蜜堕此人口中,其人得此一滴,但忆此蜜,不复忆种种众苦,便不复欲出此井。
是故圣人借以为喻。狱者:三界囚众生。狂象者:无常。井:众生宅也。下毒龙者:地狱也。四毒蛇者:四大也。草根者:人命根也。白鼠者:日月也。日月克食人命,日日损减无有暂住,然众生贪着世乐不思大患,是故行者当观无常以离众苦。(另参见:义净译《譬喻经》,大正4,801b6~c10)
※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杂阿含经》卷43(1172)「箧毒蛇譬经」大正2,313b~314a: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
尔时,士夫恐怖驰走,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人复语言: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内六贼,恐怖驰走,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人复语言:士夫!是空聚落,当有群贼来,必奄害汝。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贼、内六恶贼、空村群贼。而复驰走,忽尔道路临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见此岸有诸怖畏,而见彼岸安隐快乐,清凉无畏,无桥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诸草木,纬缚束成筏,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于岸傍,缚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横渡。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内恶贼,复得脱于空村群贼,渡于浚流,离于此岸种种怖畏,得至彼岸安隐快乐。
我说此譬,当解其义。比丘!箧者,譬此身色,粗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秽食长养,沐浴、衣服。无常变坏危脆之法。
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风诤,亦复如是。
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阴。
六内贼者,譬六爱喜。
空村者,譬六内入。善男子!观察眼入处,是无常变坏;执持眼者,亦是无常虚伪之法。耳、鼻、舌、身、意入处;亦复如是。
空村群贼者,譬外六入处。眼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
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河者,譬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彼岸清凉安乐者,譬无余涅槃。
筏者,譬八正道。
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进勇猛。
到彼岸婆罗门住处者,譬如来、应、等正觉。
如是比丘!大师慈悲,安慰弟子,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当作其所作!于空闲树下,房舍清净,敷草为座,露地冢间,远离边坐,精勤禅思,慎莫放逸,令后悔恨,此则是我教授之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12,大正25,145b9~26)
(二) (p.21~p.22)正法即涅槃,是「善、净、常、安乐」,微妙不可思议。
[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
1、 善:正法是「善」:这是胜义的绝对完善。
2、 净:由于正法不是烦恼等杂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烦恼杂染等所能缘起的,所以
名为清净。
3、 常:正法是超越时间性的,不生不灭,本来如此。
4、 安乐:这是没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是离系的绝对乐。
※正法:从智慧的境界说。
涅槃: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说。
(三) 古仙人道 [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古仙人道(古佛修行的常道)。
八、(p.22~p.28)僧宝
(一) 僧伽本质 [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1、僧:僧伽(saMgha),和合众,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
2、佛依法摄僧:
(1)正法涅槃: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以此感化大众,共同为人生大事一起来修行。
(2)律法制度:法是律法制度,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规制——佛本着自他共处的完善法则,制为规章法度来组织大众。
3、依法摄僧的根本特色(和合、安乐、清净):
A、和合:事和与理和。(※参见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20~p.24)
a、事和(六和敬):世俗僧。
(1)见和同解(思想的统一)
(2)戒和同遵(共同的戒律规制) 和合的本质
(3)利和同均(经济的均衡)
(4)身和共住
(5)语和无诤 和合的表现
(6)意和同悦
b、理和:理和同证,是佛弟子证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内容是彼此完全一致的,
通于在家出家的圣者。胜义僧。
B、安乐:僧众在这事和(或理和)的集团中,大众都能身心安乐,精进修行。
C、清净:在和乐的集团中,互相勉励,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恶,也能迅速的忏悔清净。
※ 佛制戒律以法摄僧十种因缘
1. 摄僧
2. 极摄僧
3. 令僧安乐
4. 折伏无羞人
5. 有惭愧者得安稳住持
6. 不信者能信
7. 正信者得增益
8. 于现法中得漏尽(尽智)
9. 未生诸漏令不生(无生智)
10.正法久住
☆ 参见印顺法师着:
(1)《佛法概论》p.18~p.20
(2)《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196~p.202
(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75~p.179
4、(p.24)僧伽:众中尊。
(1)从自修到身心清净来说:僧伽是使我们得安乐得清净的殊胜因缘,是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
(2)从利他的宏扬佛法来说:僧伽是指推动佛法、住持正法的集体力量。
(二)(p.24)归依「僧宝」应有的态度及僧伽的功能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1、敬僧:内心的诚敬;语言文字的赞叹;身体的礼拜;四事供养。
2、莫呵僧:见有不如法的僧人,可以向僧团提出意见,让僧事僧决,切勿随便呵毁僧伽全体,或者呵毁一人或少数人。
3、 莫衡量僧:勿妄生分别,说长说短,应平等护持。
※平等护持僧众-----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6
九、(p.27~p.29)三宝类别(理体与事相)
[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一)世俗事相(事相)
1、化相三宝
(1)佛宝:释迦佛
(2)法宝:佛所开示的教说(四谛、缘起、涅槃等)
(3)僧宝:随释迦佛出家的凡众、圣众。
※依释迦佛出世的化相三宝,进一步归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贤圣僧。
2、住持三宝(释迦佛灭度后)
(1)佛宝:玉、石、金、铜、木雕、土塑、纸画的佛像。
(2)法宝: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法义。
(3)僧宝:出家众。
※ 佛灭后,依此住持三宝而归向于真实的三宝。
(二)胜义真实(理体)——真实的归依处,无漏、性清净。
A、无漏功德(不与烦恼杂染相应,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
a、依声闻法来说:
1、佛宝: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2、法宝:正法或涅槃。
3、僧宝:四双八辈7等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
b、依大乘法来说:
1、佛宝:是无上(四智8)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
2、 法宝:正法或涅槃。
3、 僧宝:菩萨(含摄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
B、清净法界
1、佛宝: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
2、法宝:遍十法界9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
3、僧宝:少分显现的清净法界。
※(p.29)清净:离垢清净、本性清净。
(1)无漏的有为功德——离垢清净。
(2)无漏的无为功德——不但是离垢清净,在杂染中,也还是本性清净的。
(三)(p.29)依俗契真,事理无碍
※归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依此进向胜义真实的三宝。
1、 若只归依世俗 →易流于形式的崇拜。
2、若专重于胜义 →易执理废事,也非一般所能明了。
十、(p.29)归依仪式 [自誓尽形寿 归依佛法僧]
(一)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
(二)长跪合掌于归依本师前,依师长教导,自立誓愿:
1、尽形寿归依佛,两足尊。
2、尽形寿归依法,离欲尊。
3、尽形寿归依僧,众中尊,乃至命终,护生。
十一、(p.30)供养三宝 [至心修供养]
(一)以至诚心、恭敬心来供养三宝。
1、供养佛:礼拜、赞叹、供养香、华等庄严具。
2、供养法:书写、印刻经典。
3、供养僧:供养衣、食、坐卧具、医药、日用杂物等。
(二)最上的供养:依从如来的法教,听从僧众的指导而切实奉行。
十二、(p.31)忆念归依三宝之功德[时念诸胜利]
1、成为佛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减轻业障。
4、能积集广大福德。
5、不堕恶趣。
6、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
8、能成佛道。
十三、(p.31)归依三宝:能得安乐(有为的安乐)与安稳(无为的涅槃)。
[此归依最尊 此归依最胜 不由余归依 得乐得安隐]
十四、(p.32)归依的体性
[所说归依者 信愿以为体 归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济]
(一)归依以信愿为体性。
1、确信三宝是真正的归依处,能因它而得种种功德。
2、立愿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威德加持摄受。
(二) (p.32) 归依三宝的心情:
1、「归属彼三宝」:不再属于天魔外道了。
2、「倾向彼三宝」:随时随地,都要投向三宝。例如迷了路的小孩,投向母亲的怀抱。
(三) (p.32)将自己的身心归向三宝,依彼三宝的威德而得到救济。
1、能归依:佛弟子,立定信愿,恳求三宝的摄受救济。
2、所归依:三宝,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威力,加持摄导佛弟子,引导其迈向至善的境地。
十五、(p.33)归依的真正意义
[若人自归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 归依真实义]
(一)他力(表层意义):信赖他力的摄受加持。
(二)自力(深层意义):以他力摄受为增上缘,进而归向自己(自心、自性)。
1、佛: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
2、法: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涅槃。
3、僧:自己依法修持,自身与僧伽为一体。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参见《长阿含》卷2(第2经)〈游行经〉,大正1,15b)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大正19,109a16~27: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十六、三归依文
(一)巴利文:BuddhaM saraNaM gacchAmi(我归依佛、或我以佛为归依处)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我归依法、或我以法为归依处)
SaG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归依僧、或我以僧为归依处)
(二)大乘: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发无上意)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六十华严》卷六〈净行品第七〉,大正9,430c~431a)
1《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第二〉:「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正9,a22-28)
2 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164~p.172。
3 顶生王统一四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但末了堕落人间,不免忧愁而死。参见:《增壹阿含经》卷8〈安般品第17(7)〉,大正2,583b-584c。
4《菩萨地持经》卷7(大正30,928c21-929a3):
「所谓五浊:一曰命浊,二曰众生浊,三曰烦恼浊,四曰见浊,五曰劫浊。
(1)谓今世短寿人极寿百岁,是名命浊。
(2)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婆罗门及宗族尊长,不修义理,不作所作,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不修慧施,不作功德,不修斋法,不持禁戒,是名众生浊。
(3)若此众生增非法贪,刀剑布施,器仗布施,诤讼鬪乱,谄诳妄语,摄受邪法,及余恶不善法生,是名烦恼浊。
(4)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
(5)若饥馑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
5 阿罗汉未断习气,参见《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c2-27:
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着,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如难陀淫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如舍利弗瞋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又舍利弗自说偈言:覆罪妄念人,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妄来近我住!
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敕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
如毕陵迦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
如摩头婆和咤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
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口+司)。
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
6 参见《四分律》卷43〈拘睒弥犍度〉,大正22,883b~c:
尔时阿难邠坻,闻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舍卫国,与五百优婆塞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等当云何?佛言:应听二部语如上,若有檀越布施应分作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居士!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如是居士!布施物应分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尔时毗舍佉无夷罗母,闻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与五百优婆私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等当云何?佛言:应听彼二部所说如上,若有布施衣物,应分为二分,此是僧,彼亦是僧,如破金杖为二分,彼此是金;若有布施衣物,应分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7 四双八辈: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8 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9 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