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大臣〕
此前身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家主人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为偿还负债而往某村。与妻同往村中,偿债后挽车欲还,彼云:“随后再行挽车。”将车托付某家。与妻同返舍卫城途中,见有一山,妻向夫曰:“若此山出黄金,汝将与我否?”“汝为何人,我将一文不与。”妻感不快曰:“此人实无人情,此山虽有黄金,亦不与我。”二人来至祇园精舍附近,心欲饮水,入于精舍之中。佛于晨起,观见二人具预流果之可能性,坐于香室之一室放六种之光明,以待二人之来。二人饮水后,来礼佛而坐,佛与彼等交相会谈,佛问:“汝等欲往何处?”“世尊!我等为偿债而来。”“汝信女!“家主有为汝之利益有所思为耶?”“世尊!我思此人甚为可爱,然此人对我一无所思。今日我曾见山,我谓:『若此山有金,汝将与我否?’彼云:『汝为何人,我将一文不与。”此人如此情薄。”佛言:“汝信女!此人虽作是言,然如思起汝德,必将让汝一总权威。”佛应妇人“请佛语我”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行万事之大臣。某日之事,王以其子为副王而见其前来问候,王思﹕“此子与我后宫有扰乱之虞。”呼彼近前云﹕“吾子!于我有生之中,汝不能住于都中,可往他处居住,俟我死后,汝即为王。”彼云:“甚善。”于是拜别父王,与其第一之妃出波罗奈之都,往边鄙之地,于森林中以树叶修葺构筑家屋,以森林之树根树实为食而住。
其后王死,副王观星,知王死之事,即往波罗奈。途中见一山,妃向彼问曰:“大王!若此山出金,汝以何与我?”“汝为何人,我将一文不与。”女不愉快,自思:“我对此人重视,不能舍弃而入森林,不图竟为此语,实无人情,纵为王之后,于我亦将无何善事可得。”彼还来即位为王,此女据于第一之妃之位,然只授与名誉,无其他之尊敬与供给,甚至女之居处事,彼亦不知。菩萨自思:“此妃乃为此王尽力之人,苦不思苦,住森林中。然王不顾妃,与他女共耽娱乐,我将计划使妃得权威。”某日往妃之所拜妃而言曰:“王妃!我等由妃之手未得一握之食物,何以以我等为等闲视之,岂非太无人情耶?”妃云:“若我自有所得,当与汝等,我一无所得,以何与汝等?王至今亦对我一无所与,王于途中,我谓:『此山若出有黄金,汝将以何与我?’王曰:『汝为何人,我不与一文。’王何无情!”菩萨:“妃能于王傍作是语否?”“此又如何不能!”“如是,我将立于王傍为汝寻问,请汝可为是言。”“谨如尊命。”
菩萨于妃问候王安而立时曰:“王妃陛下!我等由妃之手未得一物。”妃曰:“汝莫作是言,我若有所得,当对汝等有所赠与。我王至今对我一无所与,我等由森林归来时,途中见山,我云﹕『若此山有金,将以何与我?’王曰:『汝为何人,我一文不与。’如是,无故而得之事,我亦不得。”妃为说此意义,唱第一之偈:
容易施者而不施。只语其山而不与
对此无情不施者。如何只语能与山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身行之处口始言。不得之处不可言
其身不行而言者。自古贤者皆远避
妃闻此合掌唱第三之偈:
王子我对汝崇拜。汝若建立真与义
纵会逆运亦不曲。如斯汝心实爱真
如斯闻妃赞王之德,菩萨说明妃之德唱第四之偈﹕
贫不厌贫夫。富不弃富者
此女最上妻。彼为王之配
如斯语妃之德,菩萨曰:“大王!此妃于王困难之时,于森林中与王同渡困难之日,吾王必须对彼有所资助。”王依彼之言,思起妃之德行,王曰:“贤者!闻兄君之语,使我思起妃之贤德。”于是授与彼女一切权威,并谓:“由彼之恩荫使我思起妃之德行。”于是对菩萨亦授与极大权威。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夫妇同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之国王是此家主人,王妃是此信女,贤明大臣即是我。”